分享

人工土

 LM0318 2012-03-16

五、分 类

 

    (一)水稻土(Paddy soil)

    水稻土的分布遍及全国。北自北纬53°36′的黑龙江的漠河,南至北纬18°20′的海南岛的崖县;东起台湾,西迄新疆和西藏。其分布上限达海拔2200—2400米,个别高达2600米。分布趋势是:从热带、亚热带向暖温带和温带减少;从东南海滨平原向云贵高原减少。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白龙江一线以南,而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此外,云南、贵州的坝子平原,浙江、福建沿海区域的滨海平原及台湾西部平原也是水稻土的集中分布区。秦岭、淮河、白龙江一线以北,水稻土分布面积尚不足全国水稻土总面积的10%。其中以河北的渤海地区、山西汾河谷地、陕西的渭河平原、内蒙古的后套平原、甘肃西套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和准噶尔两盆地以及东北地区的延吉盆地和辽河下游等地区分布较多。

    水稻土剖面构型的主要形式是AP′-P-W-Bg-G-C。各层次的特性分述如下:

    (1)耕作层(Ap′):深受耕作施肥的影响,是物质和能量变化最活跃、生物活动最旺盛、土壤肥力特征反映最显著的土层。一般分为三个亚层:上层为浮泥层(Ap′1);中层为小块状结构层(Ap′2);第三层为大块状结构层(Ap′3),有时即使在冬季仍有潜育斑块。

    (2)犁底层(P);位于耕作层之下,它是受犁具镇压而逐步形成的,较紧实,多少带有一点片状结构,厚仅8—10 cm,具保水作用。

    (3)渗育层(W):它既承受耕层中下淋物质淀积,也淋失部分物质,表现轻度的淋溶淀积现象,有人将其视为淀积层的一部分。有一种情况是在强度淋溶作用下,铁锰还原活化而淋溶,成为灰、白色土层,即所谓的“白土层”(E)

    (4)淀积层(Bg):水稻土的淀积层又可称为潴育层或斑纹层。位于渗育层之下,它体现了氧化还原交替以及物质淋溶和淀积的特点。由于干湿交替,此层常有明显的棱块状结构。有粘粒、盐基、铁锰甚至钴镍的积聚。水稻土形成中只有盐基和铁锰的淋溶淀积,而铝变化不大,这一点区别于灰化淀积层。水稻土的淀积层中有时也有石灰结核,但是此种结核常富含铁锰,这一点又区别于钙质的淀积层。因此水稻土的淀积层可以作为一个诊断层划分出来。

    淀积层也因氧化还原的强度不同而分为几种类型。自上层淋下来的物质被下层游离氧充分氧化的称为氧化淀积层,因常带棕色,故又称棕色淀积层;由上层渗淋下来的物质先被吸附在交换位上,待排水后才被氧化的称为氧化还原淀积层,因它通常伴有灰色胶膜的淀积而带灰色,故又称灰色淀积层;在微弱的氧化还原交替下形成的淀积层称潜育淀积层,因常带蓝色故又称蓝色淀积层。另外,在强淋溶作用下,还可以出现漂白层(E)。

    (5)潜育层(G):它受长期潜水浸渍,处于嫌气条件发育的土层,其矿物质部分的铁、锰氧化物被还原而呈现灰蓝色,严格说它并不是水稻土本身形成过程的产物,而是自然潜育过程的结果。

    (6)母质层(C):受地下水影响的水稻土,其下层或发育为潜育层,或发育为淀积层,不能见到母质层的特征。只有在地下水位低或发育程度弱的土壤剖面中才能见到母质层,因其受水稻土成土过程的影响,某些特性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不同于原来的母质。

    水稻土表层质地从砂土至粘土都有,但以粘壤至粘土占多,一般比旱作土粘些。土壤有机质含量15—40克每千克土,一般比旱作土的含量高,有机质剖面分布比较均匀,由上而下递减,没有明显的腐殖质积聚层。在我国,自南至北由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所发育的水稻土,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逐渐增大,可从0.5增至3.5。在淹水条件下,酸性土壤pH值提高,碱土pH降低,两者均趋向于中性变化,所以水稻土pH通常在5.5—7.5。在水耕过程中,土粒和微团聚体分散在液相之间,土壤呈糊软状态,土壤液相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大为增加,提高了养分供应能力,特别是铁的还原减少了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了磷的有效性。

    水稻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亚类:

    (1)淹育型水稻土(Submergic paddy soil):分布在丘陵岗地坡麓及沟谷上部,地下水位很深,水源不足,周年内淹水时间短。剖面构型为Ap′-P-C或Ap′-(P)-C型,耕作层有锈纹斑,犁底层已初步形成,多为幼年型水稻土。除耕作层中络合铁、活性铁含量较高外,下部土层的特性与起源土壤基本一致。

    (2)渗育型水稻土(Percolated paddy soil):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中地势较高的地区和丘陵缓坡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剖面构型为AP′-P-W-C型,渗育层厚度在20厘米以上,棱块状结构,有明显灰色胶膜,有铁、锰物质淀积,下段以锰淀积为主,上段以铁淀积为主,渗育层铁的晶胶率比剖面中其他层次明显增高。

    (3)潴育型水稻土(Hydromorphic paddy soil):广泛分布于平原和丘陵沟谷中、下部,排灌条件好,受地面灌水和地下水影响,剖面构型为Ap′-P-W-Bg-C(G)型,剖面厚50—60厘米以上,有20厘米厚度的淀积层,该层棱块或棱柱状结构发育好,局部氧化还原明显,有桔红色锈斑及铁锰的新生体淀积,与其他层次相比,铁的活化度低,铁的晶胶率高,盐基饱和度也高。

    (4)潜育型水稻土(Gleyed paddy soil):分布在平原洼地、丘陵河谷下部低洼积水和常年积水的梯田区,地下水位很高,以至接近地表,剖面构型为Ap′-P-G或Ap-G型,潜育层以青灰色为主,呈软块状或糊状,还原性强,亚铁反应明显, Eh值<100mV,活性铁较高,铁的晶胶率为≤1。

    (5)脱潜型水稻土(Degleyed paddy soil):主要分布于湖河平原及丘陵沟谷下部地段,经兴修水利,改善排水条件,地下水位降低。剖面构型为Ap′-P-Gw-G型。脱潜层氧化作用增强, Eh值为200—300 mV,有棱块状结构发育,青灰色土体内,有铁锰的淀积,活性铁比潜育层减少,而铁的晶胶率成倍增加。

    (6)漂洗型水稻土(Bleaching paddy soil):主要分布在地形倾斜明显,土体中有一层不透水层,并受侧渗水影响的地段。剖面构型为Ap′-P-E-C型,或Ap′-P-W-E-C型。在50—60厘米以上,有>20厘米厚度的漂洗层,该层呈灰色,粉砂含量高,粘粒及铁锰元素含量比上下层均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