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藏土壤科考前线报道(十六):藏南寻土记

 昵称37581541 2020-09-01

撰稿:师永辉,杨顺华,杨飞

青藏高原,因其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燥,在许多人脑海中大多是广阔荒芜的景象。其实不然,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南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地形的影响,不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还分布着非常丰富的土壤资源。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主要包括山南市和林芝市,是我国的一块风水宝地。这里水热充足、物产丰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区域。自上新世末(距今3.6Ma)以来,由于青藏高原快速抬升,使得该区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其空间分布既显示出与生物气候条件相应的地带性规律,也呈现出受制于区域构造运动、地形、母质以及人为因素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822-24日,科考队一行8人在张甘霖老师的带领下,对藏南林芝地区的土壤类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考察。

三顾色季拉,寻访土中隐士——灰土

灰土,又称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一类土壤,通常在寒温带暗针叶林下经过螯合淋溶作用形成。由于在灰化淀积层之上有一层明显的、类似灰烬状的土层(即漂白层),让不少人误以为漂白层就是判定灰土的标志。

灰土广泛分布于中高纬度和高山垂直带区域,在北欧和北美等地区有较大面积分布。中国灰土面积较小,仅在大兴安岭北部、长白山南坡、玉山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垂直带有所分布。由于分布面积小,出现的部位一般难以到达,所以我国大多数土壤科学工作者在国内很少有机会看到灰土,因此灰土堪称“土中隐士”。

灰土的漂白层(白色土层)是其区别于其他土壤的重要标志,但实际上其下的灰化淀积层才是鉴别灰土的标准(杨顺华摄于英国阿伯丁)

得知我们此行要寻找灰土,赵玉国研究员和李德成研究员兴奋不已,纷纷提供线索供我们参考。原来,2015年,两位老师曾造访色季拉山,采得过一个灰土剖面,但是剖面不甚具代表性,二人一直颇感遗憾。此次进藏,两位老师嘱托我们务必要找到一个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灰土,并要采集整段标本,用于科学研究和科普展示。

8月18日,我们的车队首次到达林芝色季拉山。根据赵玉国老师提供的线索,踩着夕阳的余晖,我们一入山门就睁大了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达到预设点位和匹配环境后,我们一行数人赶忙下车,拿着工具就开始寻找上山的路。由于山高林密,天色较晚,除了在路边找寻到一些具有灰化特征的土壤断面之外,我们此行并没有太大的收获。第一次搜寻在略显遗憾的情况下草草收场。

首访色季拉山,图为杨飞在寻找灰土的线索(杨顺华摄)

821日,带着上一次的遗憾,我们再次向色季拉山进发。这次进山,我们下定了不得灰土不罢休的决心。一铲、两铲、三铲,虽然我们扩大了搜索范围,但运气似乎并没有眷顾我们,两个小时下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剖面。在上山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此处苔藓层十分深厚,但是由于山体陡峭,地表过程活跃,山坡上多为大石块,因而土壤发育程度不高。虽然这里的土壤已有灰化过程,但并不符合灰土的判定标准。我们还能在这里找到具有代表性的灰土吗?尽管大家已筋疲力尽,但大家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并一致决定继续扩大搜索范围,往稍微平缓一点的地方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4个小时的寻找,我们终于在路边的一个断面上找到了灰土的踪影!

二访色季拉山,图为队员们在掘土寻找灰土线索,从左至右依次为师永辉、谷俊和杨飞(杨顺华摄)

色季拉山灰土剖面(杨飞摄

823日,队员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三访色季拉山,再次到现场观察分析。根据现场观察,这个灰土的漂白层的土壤质地比灰化淀积层更为粘重,灰化淀积层上部不是典型的灰白色漂白层,而是呈现出略带青灰色的潜育特征。张老师推断此剖面除灰化过程之外,似乎还存潜育过程。根据野外土壤形态特征与检索规则,张老师初步认定此土壤为灰土。

三访色季拉山,采集灰土剖面标本,从左至右依次为杨飞、杨顺华、谷俊、张甘霖老师和叶明亮(师永辉摄)

现场分析讨论灰土成土环境,从左至右依次为张甘霖老师、杨飞、谷俊、叶明亮和杨顺华(师永辉摄)

该剖面的具体分析描述如下:剖面位于色季拉山山口附近,海拔4144m,地形为高山斜坡,坡度30°,坡向为东坡,母质为坡积物,上覆植被主要为冷杉林、大叶杜鹃,土壤表层苔藓生长茂盛。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采集深度140cmOo层(0-3cm),Ah层(3-9cm),层次清晰,质地为粉壤,漂白层(E9-18cm),颜色为青灰色,结持性疏松,为粉壤质,与典型灰土漂白层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剖面上部植被茂盛,有机体分解缓慢且苔藓植物留存水分能力较强,形成一种滞水还原环境,因此认为其灰化淀积过程中叠加了潜育过程。灰化淀积层(Bhs18-35cm)为壤质,棱块状结构,结持性较为松散,风化层(Bw35-85cm)与母质层(C85-140cm)中砾石含量较多,结持性较松散,主要与其坡度较大有关。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但认识是否准确还需要通过室内实验分析进一步验证。

鲁朗牧场,偶遇具有二元母质的淋溶土

824日,行至鲁朗镇一处山谷牧场附近,道路旁边的一处土壤断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该样点海拔3356.7m,其上部土层(Ah 0-8cmBw 0-38cm)与风成黄土较为形似,为粉壤质,具有微团粒结构,结持性较疏松,受地形影响(坡度约15°),表层中混杂少量砾石;下部土层松散,为花岗岩风化体,与上部土层岩性差异明显。其中2Bt层(38-73cm)层次为波状过度,砂粒含量较多,由于结构疏松,上部土层的粘粒运移至此处,形成粘粒胶膜;2Bc层(73-107cm)呈不均匀风化,2C层(107-130cm)为花岗岩半风化物。

这个土壤的特点是其来源不一的二元母质。所谓二元母质,是指土壤具有二个土壤母质为其发生发育提供物质来源。以此土壤为例,土体上部38厘米以内为风成黄土,其下为花岗岩半风化物,因而黄土和花岗岩风化物构成了土壤发生的两个母质。又由于黄土作为母质,其深度小于50厘米,因为我们以花岗岩风化物母质段作为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将该土壤判定为暗沃冷凉淋溶土。

采样过程中,张老师现场为我们对该剖面做了一些分析解说,希望能够传播土壤知识,启发大家思考、争论,使我们能够更加接近土壤的奥秘。

采集淋溶土剖面(左图:师永辉摄,右图:杨飞摄)

从冰川雪山、人迹罕至的高山到溪水潺潺、麦花飘香的田野,从踏遍青山踪难觅的灰土,到发育于二元母质上的淋溶土,美丽的藏南,就像一幅折叠的画卷,一山一水之间,既有美不胜收的万般风光,也有数不尽的土壤奥秘,等待着我们一一解开。

END

责任编辑:孔祥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