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土壤

 石头不沉 2016-03-10


砖红壤

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强富铁铝化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区在雷州半岛南部、海南岛、南沙、西沙群岛、云南西双版纳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砖红色, 但不同母质上发育的砖红壤其红色鲜艳程度不同。砖红壤渗透性比较好,滞水现象不严重;由于高度风化,土壤呈强酸性(pH 4.5~5.0),植物养分贫瘠。

发育在花岗岩上的砖红壤

砖红壤区攀缘植物

砖红壤的天然植被为常绿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常见“老茎生根” 现象,代表树种有黄枝木、荔枝、桉树、黄桐、木麻黄、橡胶等。砖红壤热量条件最好,是我国唯一能够生产橡胶和咖啡的地区;粮食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荔枝、龙眼、香蕉、杨桃、菠萝蜜等热带水果、花卉和冬季蔬菜是优势作物。


赤红壤


赤红壤剖面

赤红壤旱地种木薯

赤红壤是南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较强富铁铝化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其富铁铝化过程强度、土壤养分和酸性介于红壤和砖红壤之间。赤红壤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至雷州半岛北段。
赤红壤的粘粒含量很高,质地粘重,但由于氧化铁和氧化铝胶体形成的结构体,致使土壤的渗透性还比较好,滞水现象不严重;由于高度风化度高,土壤呈较强酸性,pH 5.0左右,植物养分贫瘠。赤红壤为常绿季雨林,主要有荷木、榕树、杜英等,地被植物多厥类。
赤红壤区可种植龙眼、荔枝、甘蔗、洋桃、香蕉、芒果等,还可以种植药材,首乌、杜仲、灵芝、三七等,大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为我国冬季蔬菜的产地。


红壤


红壤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 。主要分布于北纬25°~31°的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大约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包括云南高原的广大地区和贵州高原的低山区。红壤的粘粒含量很高,质地粘重,但由于氧化铁和氧化铝胶体形成的结构体,致使土壤的渗透性还比较好,滞水现象不严重;土壤风化度高,酸性到强酸性(pH 5.0~5.5) ,植物养分贫瘠。
红壤的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林下有蕨类和禾本科草类;人工林树种常见的为马尾松、杉木和云南松。红壤区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红壤断面,种植的是油菜

红壤区油茶



热带与南亚热带干热气候条件下,淋溶过程和铁质(红化)作用下形成的红褐色的土壤。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部五指山的背风坡和云南元江河谷,这些地方因为焚风效应,气候干热,土壤的风化与淋溶作用较比同纬度的砖红壤和赤红壤都弱得多。
燥红土土质较为粘重,透水性比砖红壤、赤红壤差,酸性到弱酸性,pH6.0~6.5,植物养分比砖红壤、赤红壤丰富。

燥红土的天然植被景观为干旱稀树草原,主要是刺篱木、仙人掌,扭黄茅。燥红土区除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可以种植腰果、剑麻、番麻等。

燥红土景观,仙人掌和剑麻




燥红土剖面


黄壤

发育于石灰岩上黄壤剖面


黄壤地区“草帽田” ,岩石露头间种玉米

黄壤为亚热带暖热阴湿气候下,弱富铁铝化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热带的山地和高原,以川、黔两省居多,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少,云雾大,年均降水量2000mm左右,相对温度70%~80%,干湿季不分明;年均气温14~16℃,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黄壤氧化铁因高度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呈黄色,土壤酸性(pH 4.5~5.5),养分贫瘠,质地粘重,透水性较差。黄壤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
黄壤区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是玉米和薯类;有水源的地方,也种植水稻。黄壤地区是茶、桑的理想产地。由于黄壤地处中高山地区,陡坡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有的甚至基岩裸露,“石化”现象严重,应该退耕还林。

在具有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特点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强烈的粘化过程和微弱的富铝化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以及浙江北部的丘陵、排水良好的阶地,秦岭、大别山山区的低山地区。


黄棕壤

花岗岩发育的黄棕壤剖面


丘陵地区黄棕壤农田


黄棕壤的颜色为红棕色,具有透水性差的粘化层、弱酸性的(pH 5.5~ 6.7 ),植物养分含量中等。黄棕壤的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为主,混生有常绿阔叶树种;主要落叶阔叶树种是栓皮栎、麻栎等;常绿阔叶树种为耐寒的石楠、冬青、水青冈等。黄棕壤区亚热带和温带的水果在此都不很适宜,但杉木、毛竹比较适宜;农业上一年两熟,稻-麦(油菜),是重要的粮、棉、油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黄褐土

黄褐土是在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粘化过程和铁锰淋淀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黄褐土主要分布于河南省的南阳盆地和湖北襄樊谷地以及陕西汉中盆地。黄褐土的颜色为黄棕色,具有粘化层,土壤呈弱酸到弱碱性。
与黄棕壤相比,由于降雨较少,土壤的风化淋溶过程较弱。某些黄褐土剖面下部出现的钙积层可能是因为土壤侵蚀致使原本埋藏很深的钙积层接近地表。

黄褐土剖面


黄褐土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间有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黄褐土区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烟草、甘薯、棉花等,一年两熟。


棕壤

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气候下,明显的淋溶、粘化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粘化层的地带性土壤。
棕壤的颜色为亮棕色,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1.5~3%,质地多为壤土,透水性好,弱酸到中性,pH 6.0~7.0。
棕壤的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台地,为各种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黄土状物质等,多发育于非石灰性母质上。
棕壤的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间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是辽东栎;人工林则以油松为主。
棕壤利用:棕壤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利用,栽培果树,山东丘陵区是我国重要的苹果、梨产地,大田作物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

发育在花岗岩坡积物上的棕壤剖面

棕壤地区的玉米


褐土

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断面, 中部为粘化层


褐土上种植的杏树


褐土是发育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在碳酸钙的淋溶淀积作用和粘化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弱粘化层和钙积层的地带性土壤。褐土的颜色为棕褐色,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1~3%,质地多为壤土,透水性好,弱碱性,pH 7.0~8.4;褐土主要分布区于燕山南麓、太行山、泰山、沂山山地的低山与山前丘陵,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形成该土类的母质主要是黄土及其他含碳酸盐的母质。褐土的天然植被是干旱森林,乔木以栎树为代表,灌木以酸枣、荆条为代表,草本以菅草、白草、蒿为代表;人工林则以油松、洋槐为主。
褐土利用:许多低山丘陵区的褐土已经开垦为农田,种植玉米、大豆类等,但由于不能灌溉,产量低。低山丘陵区的褐土适宜于种植耐旱的干果类,如板栗、核桃,以及杏和柿子等。山前平原区的褐土才宜发展大田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

暗棕壤

发育在花岗岩母质上的暗棕壤剖面


暗棕壤的天然植被红松林,红松需要50年才能成材


暗棕壤为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腐殖质积累过程和盐基与粘粒的淋溶过程产生的微酸性的棕色地带性土壤,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5~10% ,植物养分丰富较高,心土粘化, pH 5.0~6.5 ,有冻层。
棕壤主要分布在北起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铁岭、清源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和长白山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
棕壤的植被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是红松、沙松、鱼鳞云衫、红皮冷杉、白桦、黑桦、枫桦、蒙古柞、春榆、核桃楸、水曲柳等。
林下灌木有毛榛子、刺五加、卫茅和丁香等;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木贼、轮叶、百合、苔草等。

目前,棕壤区的天然林基本砍伐完,现覆盖的森林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低山丘陵向阳温度条件好的地区有开垦农田者,栽培人参、灵芝,种植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为寒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针叶林下,腐殖质积累过程和有机酸络合淋溶过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棕色针叶林土有机质含量8%~20% ,酸性,pH 4.5~5.5,土壤中可见二氧化硅粉末,多岩石碎屑,有冻层甚至永冻层存在。棕色针叶林土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及中段800m以上中山地带,小兴安岭海拔800m,长白山海拔1200m以上山地土壤垂直带。
天然植被主要为明亮针叶林,以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为代表树种,混有少量的桦和山杨阔叶树,林下灌草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和各种藓类;局部有暗针叶林,主要树种是云杉和冷杉。目前是国家主要林区。
一般的大田作物难以成熟,不宜开垦。

棕色针叶林土区的落叶松和白桦树


常见的棕色针叶林土剖面



白浆土

白浆土是在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白浆化过程形成的具有白浆层、粘化层的微酸性土壤。白浆土

白浆土的腐殖质层薄,厚度10-20cm,有机质含量6%~10%;白浆化透水性差,养分贫瘠;粘化层质地粘重,滞水托水;具有冻层。
白浆土主要分布的三江平原岗地上,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山前丘岗地带,以及淮北。
白浆土植被:白浆土的原始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岗地),现已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所代替。
白浆土现除部分低洼地外都已开垦为农田。白浆土内的粘化层具有滞水作用,适宜种植水稻。

白浆土剖面


白浆土上种植的烟草


黑土

黑土是温带湿润或半湿润季风气候下、腐殖质化形成的具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的地带性土壤。黑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西南麓、长白山西麓,即嫩江、哈尔滨、长春一线;年均气温约3.5~6℃,降水量500~600mm。
黑土具有深厚的松软的腐殖质表层,该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开垦前达5~8%,水稳性微团粒结构,疏松多孔;土壤中性到微酸性,pH 6.5~7.0,植物养分水平高。
黑土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草原化草甸,主要植物有小叶樟、地榆、裂叶蒿、风毛榉、唐松草、野芍药、野百合等,当地成之谓“五花草塘” ;草丛高度50cm以上,覆盖度100% 。


目前,黑土基本都已开垦为农田,盛产大豆、高粮、玉米、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黑土开垦以后,在施肥不足的情况下,有机质含量下降,农业生产障碍主要是春旱和早霜问题。

黑土自然植被景观


黑土剖面

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下,腐殖质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形成的具有较深厚腐殖质表层,下部有钙积层或石灰反应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黑土区的西侧,即松嫩平原、大兴安岭两侧以及新疆山地垂直带。黑钙土具有较深厚的松软的腐殖质表层,该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达4% ~ 7%,水稳性微团粒结构;土壤呈微性,pH 7.0~8.4,植物养分水平高。黑钙土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以针茅、羊草、线叶菊、兔毛蒿、披碱草为代表;草丛高度40~70cm,覆盖度80%~90%。黑钙土是我国目前最好的牧场,但面积不大,以呼伦贝尔草原最为成片。
大部分黑钙土已经开垦,主要种植大豆、高粱、玉米、春小麦、甜菜、向日葵等,一年一熟。黑钙土开垦后由于施肥少,肥力下降。

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黑钙土剖面




黑钙土景观,自然放牧地


栗钙土

栗钙土是在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弱腐殖质化和钙积过程形成的具有较薄的腐殖质层和钙积层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中南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大兴安岭东南麓平原,以及新疆准葛尔盆地西部山区谷地。栗钙土特性:栗钙土有较薄的(20~30cm)腐殖质层、腐殖质层颜色较淡,有机质含量较低(1%~4%),1m内有明显的钙积层,pH 7.5~9.0。

栗钙土剖面


栗钙土放牧草场


栗钙土的天然植被为干草原,主要是针茅、羊草、隐子草等禾草伴生旱生杂类草、灌木与半灌木(如柠条);草丛高度30~50cm,覆盖度30%~50%。栗钙土区年均气温约-2~6℃;降水量250~450mm;热量上只能满足一年一熟短生长期作物;虽然可以农作,但因为降雨少,年际变化大,风险极大;因此,栗钙土区应以牧为主。
栗钙土区也是目前我国天然草场中面积最大的优良,要利用其较好的水分条件,建设人工草场,成为广大牧区的育肥基地。草场要防超载过牧,造成草场退化。水分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当发展一些农田,但要少耕免耕,建设防护林体系,防止风蚀沙化。


灰钙土剖面,腐殖质层不明显

灰钙土利用景观,梯田


灰钙土是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荒漠草原下,弱腐殖质积累过程和心土弱粘化过程形成的具有淡薄的腐殖质层、粘化层和钙积层都不明显的地带性土壤。灰钙土的腐殖质层很不明显,其有机质含量只有0.5%~1.0% 、粘化层和钙积层都不明显,pH 8.4~9。分布在棕钙土区的南部,主要在甘肃东部。灰钙土虽然比棕钙土的年降水量多一些,但因为气温较高,依然属于干旱区,自然植被为荒漠草原,主要是短花针茅、沙生升茅、戈壁针茅以及耐旱蒿属和骆驼篷,覆盖度20%~40% 。灰钙土区以放牧为主,有少量灌溉农业。


灰漠土

灰漠土是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区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状冲积物,地表有孔状结皮,土壤质地为粉砂壤或砂壤;土壤淋洗微弱,因此石膏和易溶盐在剖面中分异不明显,pH 8.4~9 。
灰漠土分布在温带干旱(降水量100~200mm)的准葛尔盆地南部、天山北麓山前倾斜平原与古老冲积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中,西段的祁连山山前平原和阿拉善高原。
灰漠土区天然植被为旱生和超旱生的灌木与半灌木,如假木贼、琵芭柴、蒿、猪毛菜等,覆盖度一般小于5 ~ 10%。灰漠土只有在利用引水(雪山融水与地下水)灌溉时,才能种植作物,是典型的绿州农业。农业生产应利用气候资源优势,种植经济瓜果和棉花,但要防止次生盐渍化。
对于大部分灰漠土来说,土地利用主要还是放牧业,但生产力也很低,要防止超载过牧、造成风蚀沙化与草场退化。

灰漠土区种植棉花


灰漠土剖面


灰棕漠土

灰棕漠土是温带荒漠区形成的干旱土。
成土母质多为山前砾质洪积物,地表有砾幂,土壤砾石含量多;土壤淋洗微弱,pH 8.4~9 ,某些灰棕漠土有石膏集聚层,甚至有盐磐层。
灰棕漠土主要分布在温带干旱(降水量100~200mm)的准葛尔盆地西部山前平原与东部将军戈壁、诺敏戈壁,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至都兰一线以西戈壁;在河西走廊中、西段和阿拉善-额济纳高原的山前平原也有分布。


灰棕漠土剖面,大量砾石


灰棕漠土景观

灰棕漠土植被:灰棕漠土区天然植被为旱生和超旱生的灌木与半灌木,如梭梭、假木贼、麻黄、戈壁黎等,覆盖度一般小于5%。
灰棕漠土只有在利用引水(雪山融水与地下水)灌溉时,才能种植作物,是典型的绿州农业。
由于土壤质地粗,多砾石,漏水严重,应采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
农业生产应利用气候资源优势,种植经济瓜果和棉花,但要防止次生盐渍化。
对于大部分灰棕漠土来说,土地利用主要还是放牧业,但生产力也很低,要防止超载过牧、造成风蚀沙化与草场退化。


棕漠土

棕漠土是暖温带荒漠景观下形成的土壤。母质多是戈壁滩,地表砾石覆盖,砾石下有多孔状结皮-鳞片层,土壤中多砾石,某些棕漠土有盐分积累,甚至有盐磐。棕漠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周山前倾斜平原与古老冲积平原,河西走廊的最西段。棕漠土区天然植被为超旱生的肉汁、深根的小半灌木与灌木,如琵琶柴、假木贼、麻黄、戈壁藜等,覆盖度不到1%。

盐磐棕漠土剖面剖面有两层盐磐


棕漠土景观

棕漠土利用:棕漠土区气候极端干旱(降水量<>

黄绵土

黄绵土是半干旱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降水集中,多暴雨,地面有一定坡度而且缺少植被覆盖情况下,土壤强烈侵蚀,黄土母质不断出露,腐殖化作用与物质的淋溶淀积过程受到阻碍,土层分异不明显的土壤。

黄绵土剖面


黄绵土侵蚀沟与农田

黄绵土主要陕西的中部和北部、晋西北与晋西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表层为与下伏土壤分异不明显的灰棕色腐殖质层,其有机质含量0。3%~1。0%左右;全剖面为均匀的粉沙壤质,无粘化现象;偶见微弱菌丝状碳酸钙结晶,通体强石灰反应, pH 8~8。5;土壤疏松多孔,耕性、渗透性与蓄水能力好;全钾丰富,但有效性差,锌、锰缺乏。自然植被为草本和灌木疏林。黄绵土区土地垦殖率高,多为旱地,种植谷子、糜子、玉米、马铃薯等,水浇地种植玉米-小麦。农田应发展节水农业,培肥地力,保持水土。陡坡耕地应该坚持退耕林(果树)还草。


风沙土


风沙土风蚀后裸露的植物根系

固定风沙土剖面

风沙土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化-风蚀-流沙过程形成的幼年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海河平原的古河道和滨海海滩区。风沙土颗粒组成均一,但质地粗,渗水快,漏肥漏水,养分水平低;颗粒团聚差,易被风吹蚀,流动。风沙土是不宜开垦农用,而应该封育植被,逐步提高植被覆盖率。当植被覆盖后,风沙土会逐渐由流动风沙土发育到半固定风沙土,再逐渐发育到固定风沙土阶段。风沙土固定以后,可以适度发展草地畜牧业,但也要严禁超载过牧,以免流沙再起。
在有水源的地区,在建设完善防护林体系的情况下,风沙土也可种植适宜的作物;风沙土因为日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瓜果是适宜的农作物,花生也是适宜的作物。


紫色土


紫色土剖面

紫色土虽然出露地表时间不长 但母岩为松软的页岩

整个断面可用镐挖掘

紫色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下,发育于紫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紫色砂岩和页岩虽然容易风化,气候湿热也有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但由于土壤经常遭受侵蚀,因此,土壤发育过程受阻,土壤处于幼年阶段,依然遗留许多母岩的性质,呈微酸性到微碱性,养分含量较高;不似同气候带的红壤和黄壤那样酸性而且贫瘠。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其他如云、贵、浙、闽、赣、湘、鄂、粤、桂等省区也有分布。
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砍伐多为次生林代替;低山、丘陵,甚至中山地带被辟为农田,种植柑桔、竹、油桐等经济作物以及粮、棉、油等大田作物。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区开垦种植,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情况

石灰岩土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于石灰岩母质上,岩石风化淋溶和土壤侵蚀交迭发生的致使土壤没有充分淋溶,土壤中钙离子较多,呈微酸性到微碱性,土层薄,岩石碎屑多,细土物质粘粒含量高的土壤。根据其盐基淋溶程度划分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贵、川、鄂、湘、桂、云、浙、赣等省区。石灰土区一般山地陡峭,坡度大,土层薄,一般不宜开垦;但石灰土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农民没有其他出路,只能种地,加上缺少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越来越薄,岩石裸露,生态与经济双败。
石灰岩土区土地利用应是封山造林,保持水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果开垦,也必须修建石坎梯田,种植经济林木。石灰土地区也是我国的风景区,如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发展旅游经济是较好的出路。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是发育于第四纪以来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上的土壤。火山灰土的性质继承了火山灰母质的性质,容重低(0。5~1。2),比表面积大,暗色,无定型铁、铝氧化物(水铝英石)含量高。

火山灰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五大莲池、牡丹江地区,吉林的长白山地区,海南岛和云南腾冲地区。

日本横滨一带的为细火山灰质火山灰土

火山玻璃质火山灰土的质地粗,漏水露肥,养分含量低,开垦种粮产量低,一般宜林用;火山灰质的火山灰土的质地细,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松软肥沃,开垦种粮产量高。我国的火山灰土多是火山玻璃质,而没有火山灰质的火山灰土。

石质土

石质土是由于经常遭受侵蚀致使不能发育成深厚的土层,石质山地的薄层土壤,石质土剖面厚度不超过20~25cm,下部即为连续坚硬的基岩。
在山区普遍存在,与裸露的基岩交叉分布。
石质土不宜开垦,一般为荒地,或封山育林育草,或为自然保护区。

石质土景观


花岗岩上的石质土


砂岩上的石质土

粗骨土

粗骨土是岩石碎屑或砾石含量很高的土壤,腐殖质表层之下即为多岩石风化碎屑或河流搬运砾石的松散土层,细土物质少,漏水露肥。石质山地上的粗骨土,岩石风化层之下即为基岩。河床或河漫滩上的粗骨土,上面有薄层细土物质,下面为砾石层。粗骨土不宜开垦,一般为林用或牧用,或为自然保护区。

安山岩发育的粗骨土


河床沉积物上发育的粗骨土

潮土

潮土是暖温带低洼地区受地下水浸润作用,在潴育化过程下形成的半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北各河流的河谷平原。成土母质是已经脱离河流泛滥影响的冲积物。主要特征是在剖面中下部有受地下水升降影响,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而形成的具有铁、锰锈纹锈斑的潴育层。因为气候温暖,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所以其腐殖质表层的颜色较淡,有机质含量0.8%-1.5%,故过去也称“浅色草甸土”,以区别于温带地区同样受地下水影响形成的草甸土。

收割机收割冬小麦,下茬种植夏玉米,一年两熟,显示了潮土区地形平坦

潮土剖面锈纹锈斑

目前,潮土基本全部开垦为农田,而且农田的灌溉排水系统比较完善,农业高产稳产,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棉花,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农业生产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缺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大量化肥投入使地下水硝态氮积累。要采取节水措施和进行平衡施肥。



草甸土

草甸土剖面


草甸土景观,有碱化现象

草甸土是温带低洼地区受地下水浸润作用,在腐殖质积累和潴育化过程下形成的具有腐殖质表层和潴育层的半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河谷平原或湖盆地区,地下水位浅(1~3m),其自然植被为湿生型与中生型草甸植被。目前草甸土的大部分已经开垦为农田,农业生产上的问题是有低湿易涝,应加强水利建设(排灌体系) ,其适宜的作物应是水稻。


沼泽土

沼泽土是在经常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区,潜育化过程形成的水成土壤,一般伴有腐泥化过程和泥炭形成过程。
该土壤一般具有潜育层和腐泥层,某些还具有浅薄(厚度小于50cm)的泥炭层。沼泽土经常遭受水淹,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积累,一般不适宜开垦;如果开垦为耕地,必须有很好的排水体系,进行通气和熟化,然后种植水稻;沼泽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不多的湿地资源,是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野生鱼类和水禽的栖息地,应该作为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度发展畜牧业、渔业和旅游。

草甸沼泽土剖面

沼泽土景观


泥炭土

平原湿地形成的的泥炭土剖面


河谷低地形成的泥炭土剖面


泥炭土是积水缺氧条件下,湿生植物残体积累形成的具有厚度大于等于50cm的泥炭层的土壤。泥炭土的泥炭层下部一般也有潜育层。泥炭土的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分解差,如果农业上要利用必须先行排水,通气,让有机质腐化分解后才能够利用。泥炭土一般也是湿地,是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的栖息地,一般应该作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


盐土


内陆盐土剖面

盐土是指盐化过程形成的中性可溶盐类大量积累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盐土含大量的中性可溶性盐,一般质地为壤土,土壤物理性质还较好。盐土一般分布在淮河以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流冲积平原、盆地和湖泊沼泽地区。盐土又分为内陆盐土、漠境盐土、滨海盐土等土类。内陆盐土一般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而且地下水矿化度高的地区,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呈表聚型;漠境盐土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其积盐过程历史久远,土体中的含盐量分布不规则变化,甚至在剖面中有盐磐层出现;滨海盐土是盐渍淤泥出露水面后,可溶性盐类在土体中重新分配向地表累积逐渐演变而成又可分为氯化物型、硫酸盐型等。
盐土因为含大量可溶盐致使一般非耐盐植物因为生理干旱而不能正常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断垄,尤其是苗期更易受到危害。若开垦农用,首先要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并用淡水将土壤中的可溶盐淋洗掉。种植水稻是改良利用盐土的有效利用方式。种植耐盐作物和牧草,发展草地畜牧业也是很好的利用方向。

内陆盐土景观,地表白花花的盐结晶


碱土

碱土:碱化过程形成的土体中含有较多的苏打盐类(Na2CO3),使土壤呈强碱性(pH=9),钠饱和度在20%以上,土壤胶体被Na分散,物理性质恶化的土壤。
碱土的改良很难,只能化学改良,辅以水利和生物措施。

碱土剖面


碱土地表雨后开裂


碱土景观


菜园土

菜园土是指具有≥50cm厚的厚熟表层的人为土。并非种菜就是菜园土;厚熟表层是在长期施用大量动物性有机肥、灌溉耕作作用下形成的土层;该土层颜色黑棕,疏松多孔,蚯蚓粪便多,并含有砖瓦、陶瓷碎片、煤渣,兽骨等人为侵入体,有机质含量高(≥2.5%),速效磷(P2O5)含量≥100mg/kg,或全磷(P205)含量0.25。

菜园土剖面


农民房前长期种菜的菜园景观层


菜园土一般分布在城市郊区和村庄周围,是各类土壤中肥力水平最高的,也是最优质的农田。可惜,随着城市化,这些最优质的农田大多被建设占用;新开辟的菜地一般都还没有形成厚熟表层,肥力水平不高。


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长期种稻水耕熟化作用下,具有水耕熟化层、犁底层和水耕淀积层的人为土壤。水稻土在长期的灌水淹育和疏水排干的水耕熟化过程中最上部的水耕层经常干湿交替,铁、锰化合物氧化还原交替,低价铁锰随下渗水下移,或被腐殖质络合淋溶,淀积在氧化电位较高的心土中,形成粘粒、铁、锰与盐基含量较多,铁的晶化率较高的水耕淀积层。水稻土在水耕熟化过程中,酸性土的pH增高,碱性土的pH降低,土壤反应倾向于中性。

沼泽土上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水稻土

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广泛,从温带地区到亚热带地区都有,但并非种水稻的土壤就是水稻土;水稻土主要还是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平原和其他各河流河谷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高产稳产田。


水稻秧田和农民进行靶磨水田的情景


灌淤土

灌淤土区的引黄灌溉渠道

灌淤土剖面

灌淤土是具有≥50cm厚的灌淤土层的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土壤。这个灌淤层是因为灌溉含大量泥沙的水,同时进行耕作施用有机肥形成的土层;施肥过程中带来砖瓦、陶瓷碎片、煤渣、兽骨等人为侵入体,耕作翻动使该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比较一致;因为沉淀的泥沙多,有机肥也多是土粪,故该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并不象菜园土的那样高。灌淤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地区,尤其是引黄河水灌溉的地区,如宁夏银川灌区、内蒙古的河套灌区,是该区的最优质农田。俗话“跳进黄河洗不清”,描述的是黄河水含大量泥沙。黄河水之所以含大量泥沙是因为黄河流域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地,尤其是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塿土

塿土是具有≥50cm厚的人为土粪堆垫层的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土壤。
“塿”的意思即土壤象楼房一样,是人堆垫形成的两层,上层为土粪堆垫层,下面是原来的黄土。
这个土粪堆垫层是因为长期施用大量土杂肥形成的;土粪堆垫层中有砖瓦、陶瓷碎片、煤渣、兽骨等人为侵入体,但因为是土粪而且是逐渐堆垫与种植交替进行,故该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并不象菜园土的那样高。
塿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区,那里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施用土杂肥的习惯。


塿土地利用景观


塿土剖面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过度放牧践踏造成严重水蚀

高山草甸土是高原亚寒带蒿草草甸植被下形成的具有灰棕色的根系盘结的草毡层,粗岩石碎屑与细土物质混杂的土壤。该类土壤是在冻融滞水氧化还原作用下发生泥炭化有机质积累和岩石冻融物理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土地利用:高山牧场,放养牦牛。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阿尔泰山南部、天山、祁连山等高山上,海拔2500~5500m,气温-2~-6℃。自然植被蒿草、线叶蒿草为主的垫状植物和高山矮草草甸,草质虽好,但产草量低,用于放牧,但注意不能超载过牧。


高山草原土

高山草原土


高山草原土围栏草场

高山草原土是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形成的腐殖质层浅薄、粘粒少而多砾石的土壤。分布在藏北中部和定日以西喜马拉雅山麓山前及宽谷湖盆区、长江源头准平原化高原面上;海拔4400~5200m,年均气温0。5~-4℃,年降水量300mm左右,年蒸发量2300mm,干旱多风;植被为干寒条件下的芨芨草、羊茅、高山早熟禾等矮生稀疏草丛,草场的承载力低。只能放牧用,但注意不能超载过牧,最好采取轮牧方式。


内容摘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农作物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