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中医疗法系列方剂 (消化道病的中药治疗系列金方) 第四卷 目 录 第四节、胃下垂——1 1、升胃汤 2、扶肝益胃汤 3、补中益气汤加苍术 4、补中益气汤 5、升阳健脾汤 6、大柴胡汤 7、参芪补气汤 8、黄芪补气汤9、调肝益胃汤 10、补气养胃汤 11、复元升提汤 12、芪术升胃汤 第五节、 胃粘膜脱垂症——4页 1、胃溃疡汤 2、固膜汤 3、升陷降逆汤四、香砂保和丸加减 5、清肝和胃降逆方 6、升提活血汤 第四节 、胃下垂 一、升胃汤 (方源)《新中医》 1(组成)柴胡9克、陈皮9克、黄芪24克、党参15克 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炒葛根12克 淮山药3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 2(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3(功效)补气健脾,和胃行气。 4(主治)胃下垂。证见胃脘胀痛,体倦乏力,头晕目眩,气短懒言,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恶心暖气,便秘或腹泻,小便不利,舌质淡胖嫩祛寒湿中药,苔薄白,脉弦数。 5(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胀痛,体倦头晕,腹胀暖气,舌胖、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二、扶肝益胃汤 (方源)《中医杂志》 1(组成)柴胡15克,香附15克,生黄芪24克 肉桂6克(冲服),山萸肉12克,肉苁蓉10克 党参10克,升麻9克,炒葛根9克,甘草9克。 2(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1剂。 3(功效)补气升阳,疏肝益肾。 4(主治)胃下垂。证见头晕目眩,言语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人则胀,脘腹重坠,便意频频,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 5(按语)①本方证以头晕言语低怯,气短自汗,食胀,腹重坠,便意频,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三、补中益气汤加苍术 (方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3) 1(组成)炙黄芪20克、炙甘草8克、党参9克 当归10克、陈皮8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 白术9克、生姜10克、大枣5枚、苍术30克。 2(用法)水煎服,每次煎取350毫升,每次1剂。 3(功效)补中益,升阳举陷。 4(主治)胃下垂,脱肛。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脘腹饱胀,食后坠胀加重,平卧时减轻,嗳气频作,甚则呕吐酸腐食物,大便干结难行。立位时胃脘凹陷,而小腹前凸,如怀孕状。舌苔白薄祛寒湿中药,脉濡弱无力。 四、补中益气汤 (方源)《脾胃论》 1(组成)黄芪15克,党参6克,白术6克,陈皮5克,炙甘草6克,当归3克,升麻4克,柴胡4克。 2(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3(功效)补中益气。 4(主治)脾胃气虚。证见发热,自汗出,渴喜温次,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祛寒湿中药,苔薄白。 5(按语)①本方证以肢体倦怠,饮食少思,少气懒言,渴喜热饮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脱肛。③本方可用治肾下垂,胃下垂,胃粘膜脱垂,重症肌无力祛寒湿中药,乳糜尿,功能性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及产后尿潴留,膀胱阴dao壁膨出等;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 五、升阳健脾汤 (方源)《福建中医药》 1(组成)制附子10克,白术10克,焦艾叶12克。 2(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3(功效)温阳暖脾,补虚升阳。 4(主治)胃脘痛(胃下垂)。证见胃脘痛,腹胀,纳差,消瘦,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痛而腹胀,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弦细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酌合成方保元汤(肉桂末5克、黄芪20克、人参10克、炙草10克、生姜五片)。③本方认为附子的药理作用,除具有镇痛、强心、升压作用外,尚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末梢神经有兴奋后作用,兴奋各脏器,加强胃肠蠕动。因此,对胃位置下降,张力及蠕动功能减弱的胃下垂有较满意的疗效。 六、大柴胡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10) 1(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大黄6克,芦根30克,甘草5克。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1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一般治疗3个疗程。加减:巩固疗效,上方加砂仁。 3(功效)疏肝理气,化湿和胃。 4(主治)胃下垂。证见胃脘胀满,灼热疼痛,牵及右胁,嗳气则舒,情志刺激加重,食欲久佳,食后小腹胀坠明显,口干口苦,大便常秘结,面容消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 5(按语)①本方证以胃用疼痛,食欲欠佳祛寒湿中药,口干口苦,大便秘结,面容消瘦。舌红、苔腻、脉弦细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胃下垂。 七、参芪补气汤 (方源)《当代妙方》 1(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云苓25克 山药15克、当归15克,山楂15克、柴胡12克 郁金12克、白术12克、枳壳12克、鸡内金12克 升麻9克、陈皮9克、甘草9克、大枣10枚。 2(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3(功效)补中益气,提升。 4(主治)胃下垂。 八、黄芪补气汤 (方源)《良方大全》 1(组成)黄芪30克,党参10克 半夏10克祛寒湿中药,炙甘草10克 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 白芍10克,陈皮6克,白术10克 茯苓10克,泽泻10克,柴胡10克 黄连2克,大枣3枚,生姜5片。 2(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3(功效)补中益气,提升。 4(主治)胃下垂。 九、调肝益胃汤 (方源)《北京中医》1998;(1) 1(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 青皮12克,陈皮12克,黄芪30克 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 山药15克,枳实10克,山萸肉12克 煨葛根12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早晚饭后半小时服为主。加减:有肝气郁滞及血瘀者加香附12克;气滞甚者加苏梗9克,减党参10克;脾肾阳虚者加肉桂6克,炮附子12克;有湿热内阻者加藿香9克,有腹痛怕凉伴大便稀者加草肉蔻各12克;脾胃虚寒者加砂仁6克;若寒热不明显而疼痛者可加元胡10克;合并胃溃疡者加乌贼骨15克,牡蛎30克祛寒湿中药,白芨12克;恶心者加姜半夏10克,恶心而怕凉,泛吐清、酸水者加吴萸6克;腰痛者加杜仲10克,独活12克等。 3(功效)升阳益气,温补肾阳,养血疏肝,健脾散寒。 4(主治)胃下垂。证见上腹部疼痛发胀,嗳气泛酸,体倦乏力,不欲进食,腹胀满疼痛,情志不遂,心烦胸闷,大便时干时稀,腰痛不适怕冷。舌质红苔薄白微腻,脉弦细。 十、补气养胃汤 (方源)陈文第,补气养胃汤治疗胃下垂的观察,江西中医药,1990;(3)1(组成)黄芪20克 炙黄精15克,制首乌15克,当归9克 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佛手9克 红木香9克,甘草9克,炙升麻6克。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42治为1疗程。 3(功效)补气养胃,健脾温阳。 4(主治)胃下垂。 十一、复元升提汤 (方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于仙德等》1996;10(专利)1(组成)生黄芪15克,煨葛根30克 党参15克,覆盆子15克,金樱子15克 山药15克,茯苓15克,莲子10克 升麻6克,鸡内金12克,芡实24克。 2(用法)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每日1剂。加减:兼阴虚症状者加山萸肉15克,知母12克;兼血瘀症状者加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兼血虚症状者加当归、肉苁蓉各15克;兼阳虚者加附子9克,肉桂6克;兼气滞者加玄胡12克,川楝子15克。 3(功效)益肾健脾,益气升阳。 4(主治)胃下垂,子宫脱重,脱肛,久泻等。 十二、芪术升胃汤 (方源)《河南中医·马风书等》1991;(4) 1(组成)太子参10-30克,黄芪10-30克 砂仁10克,白术10克,陈皮10~15克 升麻6-9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 大黄9克(后下),制马钱子3克,甘草5克。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纳差,口淡无味加藿香、焦三仙;口苦泛酸加黄连、吴茱萸;大便溏加云苓、生苡仁;大便干结加石斛,郁李仁。 3(功效)升清阳,通胃浊。 4(主治)胃下垂。证见胃脘痛疼、坠胀伴见纳差,呃逆、消瘦、身困懒,口淡无味或口苦泛酸,大便溏或干结,舌淡胖连有齿痕,苔薄白或薄黄,脉虚软或细弦。 第五节、 胃粘膜脱垂症 一、胃溃疡汤 (方源)《福建新医药》 1(组成)吴茱萸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 木香10克、乌药10克、丹参15克。 2(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连服3周为一疗程。 3(功效)温中益气,散寒止痛。 4(主治)胃脘痛(溃疡病、胃粘膜脱垂等)。证见胃脘胀痛,吐清水,腹中有冷感,喜热饮,嗳气频作,喜按喜温,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无力。 5(按语)本方iiE~2胃脘痛,喜温喜按,吐清水,脉弦为辨证要点。 二、固膜汤 (方源)《湖南中医杂志》1997:(5) 1(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姜半夏12克 厚朴10克,枳壳10克,沉香6克 丹参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2(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2煎,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6次空腹月艮用。 3(加减)脾阳虚者加干姜、桂枝;胃阴虚者加麦冬、白芍;腹胃湿热重者加黄连、苍术、藿香;呕吐甚者加砂仁、白蔻仁、藿香;肝郁者加香附、佛手;便秘者加桃仁、大黄。 4(功效)健脾温中,和胃止呕,通降腑气,活血通络。 5(主治)胃粘膜脱垂。证见胃脘痞满,时有恶心呕吐,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时有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形休消瘦,四肢不温,胃脘按痛,舌质淡,苦白腻,脉弦无力。 6(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痞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对有完谷不化,面黄体瘦,四肢不温,胃按痛,舌淡,苔腻祛寒湿中药,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胃粘膜下垂。 三、升陷降逆汤(方源)《中医杂志·周念兴》1994;(2) 1(组成)黄芪18克,党参18克,枳实10克 白术10克,乌梅10克,柴胡10克 佛手12克,升麻8克,炙甘草6克。 2(用法)上方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 3(加减)呕逆严重者加半夏、藿香;腹痛明显者加木香、元胡;食欲呆滞者加谷芽、麦芽;幽门梗阻者重用黄芪、枳实、乌梅;合并出血者加荷叶炭、仙鹤草。 4(功效)益气升陷祛寒湿中药,健脾和胃,升降并调。 5(主治)胃粘膜脱垂。证见胃痛、嗳气、泛恶、呕吐、痞满、纳呆、乏力,便溏等胃气上逆之症和脾气不足之象。 四、香砂保和丸加减(方源)《河南医科大学出版蒲辅周》1999;(9) 1(组成)法半夏30克、茯苓30克、陈皮30克、炒枳实15克 炙甘草15克、鸡内金(炮)30克、草蔻仁15克 香橼皮15克、制香附15克、山楂15克,炒麦芽30克。 2(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饭后服2克,白开水送下。 3(功效)化湿消滞,调和肠胃。 (主治)胃粘膜脱垂症。证见胃脘痛食纳欠佳,无嗳气及吐酸,大便偏燥,2-3天1次。手心常出汗,睡眠不宁。脉弦缓有力,舌淡苔秽腻。 五、清肝和胃降逆方 (方源)《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夏度衡》1999;(9)1(组成)姜黄连9克,吴茱萸2.4克、炒白芍12克 炙甘草3克、香橼皮9克、陈皮6克,焦白术9克 茯苓12克瓦楞子30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 乌白片18片(分3次服)。 1(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功效)清肝柔肝,和胃降逆。 3(主治)胃粘膜脱垂症。证见脘腹隐隐作痛,食后更剧,泛酸,口苦腹胀,大便秘结,脉弦细,苔黄腻。 4(按语)本案用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芍药、甘草和中缓急;黄连、吴茉萸清热降逆止呕。两方合用起到清肝柔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根据临床观察,胃粘膜脱垂的主要表现是气虚,中气不足者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本案有肝郁化火的症状,故先清肝、柔肝、疏肝,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以补其气,使病得痊愈。 六、升提活血汤 (方源)马山等验方《中医杂志》1986;(9):49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蒲公英10克,枳实10克,肉桂10克,蒲黄10克,三棱10克,莪术15克,丹皮10克,细辛5克,红花12克,川芎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服1剂。 (功效)温中化瘀,补气升提。 (主治)胃粘膜脱垂症。 以上方剂,经过经临床验证,效果特别好。各位有缘之朋友,要用此方,请勿必在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慎用。 第五卷《6、胃潴留7、胃癌8、十二指肠壅积症 9、上消化道出血等节》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