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03
此篇记述的是8月26日,行程第十天。
昨天,恋恋不舍中告别了柴达木盆地,而大美青海的一幅幅瑰丽画卷却印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期待着他日再来游历,直到把它们勾勒得更加明丽、清晰。
今天在敦煌,游览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还有一部分人挤出时间多去了一趟雅丹地貌。

04 余辉中我们下榻的敦煌山庄古色古香、庄严大气

05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这里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文化遗存举世闻名……流光溢彩的敦煌古城,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美丽而又辉煌。

06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07
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
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沙州卫升为敦煌县,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08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壁画、彩塑等精美艺术珍品。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09

10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 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自秦建元二年起,经北魏至元代十几个朝代连续千年的开凿营建,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布满大大小小735个洞窟,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千余尊……构成了今天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石窟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

12

13
07年走青藏线就曾到访敦煌,包括雅丹地貌在内的这些著名的景点,也都无一遗漏地悉数走过。今天虽是第二次拜谒莫高窟了,但是感觉中依然云里雾里,之所以这么说,只因这里承载着太过深沉的历史沧桑、太过厚重的文化积淀、太过苍凉的大漠烽烟……每一次这样匆匆地游过,都不足以了解、感知其真颜之一二。我们浅浅的呼吸凝结不成一丝云絮,我们薄薄的思绪融不进大漠风尘的轨迹……

14

15

16
好在我们是今天的第一拨客人,不像上次那样游人如织,可以比较从容地瞻仰、膜拜;而且此次的变化是人手一个耳机式导游机,能够更方便跟上导游、细听讲解,让我们茫然的感觉中多了一点点踏实。
17

18

19

20

21

22
按照程序我们先后拜谒最为著名的第96、130、148、17等大大小小十来个洞窟,感觉着这里的博大精深和自己的渺小孤陋……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