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窃与防范

 月未圆书斋 2012-03-17

失窃与防范

  钱被扒了是什么感觉?相信人和人是不同的。最令我同情的失窃者,是在闵行老街江边的轮渡口见到的。那时家住闵行,因为“文革”而常常不上学,便跑到浦江对岸去玩耍。过江时,总是看到有位中年男子,在渡口大门的左侧靠墙而立,两眼木然地望着市井和上船下船的人流车流,像一尊沾满了岁月风尘的雕塑。我曾经诧异地走近他,他的眼睛会动,却从来不看我。他是谁?他那么无望地、固执地守候或期待着什么呢?多年后听说,他是个农民,辛辛苦苦喂了一头肥猪,却在渡船上被人摸走了卖猪钱。精神受到刺激后,他从此天天早出晚归来找钱包……我上山下乡后家搬离了闵行,从此再也没见到过这位辛酸的渡口守候者,但那个不知名的扒手,因不劳而获毁掉了一个人乃至重创了一个家庭的罪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

  我也曾经尝过被扒窃的滋味。上中学时,在西郊公园被人摸走过一个天蓝色的塑料皮夹。钱很少,却是我所有的零花钱。我是小心翼翼地把它藏在折叠型皮夹的最深处的,没想到皮夹没了,藏得再好也不管用。失去的零花钱留给我一个教训:为免树“大”招风,今后不再使用皮夹!这为粗疏马虎的习惯提供了较好的心理借口,从此裤袋衣兜成了天然的钱包,把钱随手一塞,万事大吉,取用更方便。别人曾赠过我一些真皮的精美的乃至驰名品牌的皮夹,有位朋友同时还奉送过一句温馨提示:“做精致的男人”。然而,“粗放”成习惯后“精致”起来很难,皮夹们先后失踪或默默沉睡在抽屉里。

  不用皮夹也不见得保险。衣兜裤袋里的钱,共发现被扒过三次,没发现或吃不准的就不计了。我的心得是:发现失窃是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损失,没发现倒是减少了一半损失。钱不放皮夹的“好处”,除了化整为零不易被盯上外,就是被偷而不一定自知,精神胜利法,避免了不快。最谑的是介乎于被扒与没被扒之间的那次:下火车时觉得身后的裤袋好像被人触动了一下,下车后放下行李摸摸裤袋,发现袋扣已解开,一叠手纸“呼之欲出”。看来这位偷儿手感超群,运气却不怎么样。失窃的经历中,有一次是在深圳的麻雀岭请人吃饭,却被人抢先埋了单,没花掉的钱留给了扒手。另一次是到苏州玩,当地有位做碟片生意的朋友,让我挑了一大包歌碟,却死活不肯收钱,那钱后来就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不翼而飞了。这两次的失窃,都是本该花的钱留不住,从口袋往外蹦。看来,衣兜裤袋的安全系数也是有限的。比较英明的,是我在南方认识的一位长沙籍朋友。他独自闯海南时,随身带着离婚后个人的所有财产七万元钱。在拥挤的火车上,这老兄把藏在旧报纸里的钱,塞在破旧腌臜的蛇皮包里,随手挂在行李架上,然后只管打他的瞌睡。那晃晃悠悠碰人碍事的蛇皮包,屡遭白眼却勾不起偷儿的青睐。这种“障眼法”的智慧,比我的“化整为零”似乎高了一个层次。

  庆幸的是,除了痛失过心爱的小儿科皮夹外,在家乡这座人挤人的大都市里,此后我居然还没有失窃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扒手的阴影倒是常常光顾。最难忘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从外地回来探亲时,只要一踏进淮海中路等闹市的商店,耳畔就不断回荡着红袖章老人令人吓丝丝的提醒:“请大家提高警惕,当心扒手,包放拉身体前头……”总觉得这些满怀警惕而尽责的老人,在叮嘱你提防扒手的同时,把你也当成了扒手。在瓜田李下的境地,我总是感到手脚无处放,生怕被人疑作了坏人,购物的乐趣荡然无存。比较起来,父母的关心是最为贴切、最不伤你自尊心的。为儿女整理旅途行李时,他们嘱咐我们口袋里少放些钱,帮我们把路途上用不着的钱款和粮票,藏在“压箱底”的衣物里,然后用小挂锁锁上,让你保管好钥匙。这种“润物无声”的关怀,就像母亲用柔软的手,抚摸、轻拍着将要入睡的婴儿,让幸福和安全感浸润孩子的心灵。当安全的保护与提醒也变得柔性、文明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