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主要思想

 满船空载月明归 2012-03-18
  •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也反应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与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展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动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动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育起了重要作用,但跟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愈来愈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动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晓得、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内涵主要触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觉得,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首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与行动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誉,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觉得忠乃表现于和人交往中的虔诚老实。

    孝:孔子觉得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但限于对于爸妈的供养,而应侧重对于爸妈与尊长的尊敬,觉得如缺少孝敬之心,供养爸妈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觉得爸妈可能有差错,儿女应当婉言规劝,力求其矫正,并不是对于爸妈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恰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但是孔子论孝,还讲"爸妈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堪称孝矣",表现了其时期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典礼,剔除宣传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公道因素,倡导子女对于爸妈的"尊"、"敬"、"养老",将孝亲和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意逝世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于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依据他的思想,把悌和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然而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于"仁"的表象与应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前后向其问过"仁",下列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战胜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维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到达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地了,这类境地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知颜渊怎样才能到达这类境地,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地,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2十九岁,是平民出生,孔子觉得仲弓拥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和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其他人也不愿意。对自己与其他人都要没有牢骚。仲弓说,自己尽管不聪慧,必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拥有谦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马马虎虎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无比难。孔子之所以对于司马牛这样讲,或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错误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和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重其他人,爱惜其他人,就是仁,并且说,任人唯贤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这个人,用现代话说,他是个外交家,也会做生意,擅长争辩,孔子逝世后,子贡为他的老师守墓三年,堪称诚孝。子贡问,如何做才是仁呢?才能到达仁的境地呢?孔子说,一个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先把做事情的本领学好。在这个社会中,想要有所贡献,有所作为,务必结交主流社会各种贤达的人,与这些人做朋友,只有做好了各方面的筹备,才能到达仁的境地。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5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姓颛孙,名师,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自己的行动要严加束缚;对其他人要宽宏大量,要能够包容于人;对其他人要有信任感,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自己也要有信念;做事情要聪慧,要理智,要反映快;对家人、朋友、同事,要多做有益的事,这样才能和人相处,创出一凡大事业。

    孔子之所以对仁,分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是和他主意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关。孔子的弟子众多,相传有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依据《论语》中孔子自己的总结,弟子中性情、学识有所不同,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贡;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不同的学生,孔子告知他道理的法子不同,指点他做事的法子也不同,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固然,《论语》中反应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但在《论语》中,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其他主意。例如:他注重人的气力。在生活、学习、事业上采用踊跃的对待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认识问题与教书育人上,主意量力而行的态度。对老师讲的,也不要全面接受,老师不对,学生也可以明确的指出来,所谓"义不容辞于师"。重视"学"和"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坚决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主意以"仁"、以"德"教化天下,即用王道治理天下。固然,他的有些主意,在今天看来,已过时,有的甚而至于用革命的观点看,是反动的。但咱们不能因言、因事废人,对糟粕,要加以剔除;对踊跃方面,要加以有效地应用,也就是说,咱们要以唯物与历史的观点对待孔子学说,对待儒家思想。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