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导读

 狂飙为我从天落 2012-03-18
书目:《长尾理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长尾理论

  书目:《长尾理论》
  国别:United States/美国
  版次:2006年12月第1版
  出版日期:2006-12-1
  开本:16
  页数:235
  I S B N : 978750860724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定价:¥35.00

编辑推荐

  ★亚马逊书店排名前三甲
  ★《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三甲
  ★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米特、雅虎创办人之一 杨致远、雅虎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推荐
  ★被《GQ》杂志称为 “2006最重要的创见”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Best Idea of 2005”
  ★至今已被售出13种语言版权
  “你可以把书架上的新经济书籍清除一空了,有《长尾理论》足矣!”
  何为长尾理论?
  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长尾理论无处不在?长尾理论的应用决不止于互联网以及娱乐媒体产业。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名人评价

  亚马逊畅销书榜经管类第一名,GOOGLE首席执行官斯米特、雅虎创办人杨致远 隆重推荐。丰饶时代的新经济学,彻底颠覆80/20法则
  了解每一位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要忽略这条长长的尾巴。读了这本书,一定有启发。
  叶莺 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
  《长尾理论》对当当这样的网上商城及互联网经济圈乃至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在当前的成功都具有很
  

长尾理论

强的解释力。现实中,其在当当网从商品选择、采购、物流到营销、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印证。企业能做到“头尾兼顾”将是取得成功的一个良好基础,如果可以找到在保持核心优势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不同需并且开发出潜在需求的有效法则,做到“头尾呼应”,那无疑是令人极为振奋的。《长尾理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并且在这一方向上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创意空间。
  俞渝 当当网联合总裁
  豆瓣网的第一个用户叫“郎太乐”(Long Tailer),是我在激动地发现了《长尾理论》尚还是博客上的雏形后给自己起的名字。从ebay、亚马逊、Google到Web2.0,一些共同的潜规律正在浮出水面。《长尾理论》第一次把互联网先锋们各自暗中觉察到的东西明白地说出来,并赋予一个简单而响亮的名字。什么是网络带给大众的最深远和本质的力量?下一个10年里它将怎样颠覆流行文化的传播?这本书未必有完整的答案,但一定可以给你一条清楚的线索。
  杨勃 豆瓣网创始人
  “你可以把书架上的新经济书籍清除一空了,有《长尾理论》足矣!”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商业著作之一。《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在书中告诉我们,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过去被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也就是需求曲线中那第无穷长的尾巴。
  如果 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每一样东西,这个世界会怎样?如果数百假如种冷门产品的总价值超过寥寥几种热门产品的价值,这个世界会怎样?
  “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阐释的理念以一种意义深远的方式影响了Google的战略思路。如果你想看清商业世界的未来,读读这本杰出而又及时的著作吧。”
  埃里克·施米特 Google首席执行官
  “《长尾理论》把握住了世界经济的变化核心。大热门模式,帕累托法则,越来越短的生命周期,摇滚明星的东家——这些都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一种新的因特网经济正在接纳更具协同性、参与性和特异性的选择,痛击因循守旧的势力。克里斯?安德森深刻、机智、独具风格地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新兴机制,所以,建议你把这本书放在其他枕边读物的上头,好好欣赏它吧。”
  杰弗里·摩尔 《跨越鸿沟》的作者
  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联系也愈加紧密,你需要阅读《长尾理论》——它将告诉你如何从利基市场中发现巨大商机。
  雅虎创办人之 杨致远
  这是一个里程碑,这本书体现了信息革命带来的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一方天地,汇集在一起其影响却剧烈地震撼着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长尾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商机,将彻底地颠覆现存企业的运作方式。安德森的洞见是富有原创性的,且组织得井井有条。
  纳西姆·塔雷伯《随机致富的傻瓜》作者
  “数字技术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些方面至关重要?安德森用无出其右的生动方式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世界上并非只有一种经济。世界上有很多种经济。理解它们和它们的繁荣秘诀就是做出明智决策和塑造成功企业的关键。你可以把书架上的新经济书籍清除一空了。有《长尾理论》足矣!”
  劳伦斯·莱西格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
  “《长尾理论》是属于曲线头部的著作,令人兴奋,独具见解。它敏锐地洞察到了下一个时代的因特网革命和机遇,在你的书架上,它应该与《引爆点》和《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放在一起。”
  里德·黑斯廷斯 Netflix首席执行官
  “自50年前的电视商业化潮流以来,媒体的变革从未像今天这样大,因特网的长尾就是变革的驱动力。克里斯?安德森精彩地阐释了长尾原理和长尾的重要性。任何关心媒体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实际上,任何关心社会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罗布·格拉泽 RealNetworks首席执行官
  “技术和因特网正在把世界变得更小、更通达。《长尾理论》第一次告诉我们,接触小市场的能力也能创造大机会。”
  特里·塞梅尔 雅虎首席执行官
  “《长尾理论》是个罕见的成就:它以看似熟悉的消费领域为例,却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了这个领域。这是一部睿智的著作,也是对世界新法则的一种令人振奋的乐观主义认识,因为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人都得到某种与众不同的享受。”
  还有詹姆斯·索罗维基 《群体的智慧》的作者都进行了评价。


内容简介

  克里斯?安德森在《连线》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首次探讨了“长尾”问题,现在,这篇文章已经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文章之一,而长尾理论这个词也频频在世界各地的会议室和媒体上出现,成为商务人士讨论的焦点。长尾理论获得《商业周刊》“Best ldea of 2005”奖项,并被《GQ》杂志称为“2006最重要的创见”。
  长尾理论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不二法门,Google就有相当比例的利润来自小公司的广告,其首席执行官斯米特也坦陈公司的战略受到了长尾理论的影响,并建议所有的商务人士都应该仔细研读这本“杰出而又及时的著作”。
  长尾理论的来临,将改变企业营销与生产的思维,带动新一波商业势力的消长。执著 于培植畅销商品的人会发现,畅销商品带来的利润越来越薄;愿意给长尾商品机会的人,则可能积少成多,累积庞大商机。
  长尾理论不只影响企业的战略,也将左右人们的品位与价值判断。大众文化不再万夫莫故,小众文化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唯有充分利用长尾理论的人,才能在未来呼风响雨。


作者简介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自2001年起担任美国《连线》杂志(Wired)总编辑。在他的领导之下,《连线》杂志五度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National Magazine Award)的提名,并在2005年获得“卓越杂志奖”(General Excellence)金奖。


目录

  序言
  第1章 长尾市场
  技术正在将大规模市场转化成无数小市场
  第2章 大热门的兴衰起伏
  大一统文化只是例外,不是规则
  第3章 长尾的三种力量
  制造它,传播它,帮助我找到它
  第4章 新生产者
  万不可小视数以百万计的业余生产者
  第5章 新市场
  从头部到长尾
  第6章 新时尚领军人
  如果蚂蚁也有扩音器,它们会说些什么?
  第7章 长尾经济学
  匮乏世界、丰饶世界与80/20法则的灭亡
  第8章 货架争夺战
  有限货架的世界
  第9章 选择的天堂
  我们正在进入下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而且这是件好事
  第10章 利基文化
  长尾世界是怎样的?
  第11章 无限的荧屏
  电视之后的视频
  第12章 娱乐业之外
  长尾触角能伸多远
  第13章 长尾法则
  怎样创造一个消费天堂?
  尾声:明天的长尾
  致谢
  专家推荐一 从蓝海战略到长尾理论
  专家推荐二 尾巴有多长


书摘

  1988年,一位名叫乔·辛普森(Joe simpson)的英国登山家写了一本叫做《触及巅峰》(Touching the Void)的书,讲述了他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一段令人心痛的生死历险。尽管这本书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却不太畅销,没多久就被大多数人遗忘了。10年之后,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另一本有关登山悲剧的书——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的《走进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引起了轰动。突然之间,《触及巅峰》又开始热销了。书商们开始宣传《触及巅峰》,把它展示在《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旁边,而它的销量也在一路上涨。2004年初,IFC电影公司(IFC Films)为书中的故事拍了一部文献片并大获好评。此后不久,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推出了这本书的修订版平装本,结果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连停留了14个星期。到2004年中,《触及巅峰》的销量已经是《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两倍还多。
  玄机何在?答案是网络世界口耳相传的威力。在(《走进空气稀薄地带》刚刚出版的时候,几个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发表了评论,指出了这本书与当时已不太为人知的《触及巅峰》的相似之处,并且对后者大加赞赏。其他一些购书者看到了这些评论,查到了《触及巅峰》,然后把它加到了购物车中。很快,亚马逊的软件觉察到了购买行为中的一种规律——“买《走进空气稀薄地带》的读者也会买《触及巅峰》”,于是开始配套推荐这两本书。顾客们接受了建议,衷心表示认同,还写下了更为热情洋溢的评论。更大的销量,更多的自动推荐——一个强大的正向反馈环出现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克拉考尔的书一鸣惊人的时候,辛普森的书已经快要绝版了。若换做10年以前,克拉考尔的读者们甚至不会听说辛普森的书——就算他们听说了,他们也找不到这本书。网上书店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将两种东西结合在了一起:一是无限的货架空间,二是有关购买趋势和公众观念的实时信息。正是凭借这种结合,亚马逊创造了《触及巅峰》的发烧现象。结果很神奇:一本过气之书再次开始大受欢迎。这不仅仅是网上书店的一个优势体现,也是媒体和娱乐行业的一种崭新经济模式的范例——现在,这种模式刚刚开始展示它的威力。从Netflix的在线DVD租赁,到iTunes音乐商店和Rhapsody的在线音乐,无限的选择空间正在揭示市场的真相:消费者们想要什么产品?他们希望如何得到这些产品?人们正在细查目录,在长长的候选名单中寻找目标——这么多的选择,他们在百视达音像店(Blockbuster Video)和淘儿唱片店(Tower Records)是看不到的。他们找到的越多,他们喜欢的就越多。当他们冲破陈旧的老路,走进更广阔的天地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品位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主流(或者说,是强大的营销手段、亦步亦趋的流行文化和狭窄的选择空间使他们误导了自己)。
  从这些和其他一些类似服务商的销售数据和趋势中可以看出,方兴未艾的数字娱乐经济,将会彻底颠覆当今的大规模市场。如果说20世纪的娱乐业是大热门的王国,那么21世纪的娱乐业就是大热门和利基产品并驾齐驱的舞台。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忍受大众流行文化的专制,不得不消极地屈就于那些暑期大片和人造热门。为什么?因为背后的经济学。我们所认定的流行品位实际上只是供需失衡的产物——而供需失衡就是市场对无效分配的一种反应。
  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中,而且直到不久之前,我们的大多数娱乐媒介同样存在于物理世界中。这样的世界对我们的娱乐生活施加了戏剧性的限制。
  区域限制必须找到本地顾客是传统零售业的一个软肋。一家普通的电影院只有在两周的档期内吸引至少1500个观众,票房才能支撑放映厅的租金,否则它不会上映一部电影。一种至少能卖出4张的CD才能收回半英寸货架空间的租金,也才值得一个普通唱片店经营。其他如DVD租赁店、电子游戏店、书店和书报摊等等,都是一样。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零售商都必须保证他们的产品能带来足够多的需求,否则他们无法生存下去。但是,他们都只能从有限的本地居民中拉拢顾客——一个典型电影院的市场范围可能只有方圆10英里,音乐店和书店更小,最小的是音像租赁店(方圆一两英里)。一部出色的纪录片也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五六十万潜在观众,但这没用,重要的是它在特定区域内的吸引力——比如说:它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的北部有多少观众?加州胡桃溪(Walnut creek)的商场购物者中有多少喜欢它?
  有许许多多绝妙的娱乐产品在全国拥有庞大甚至狂热的潜在市场,但却无法打动地方的零售商。2004年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提名的《疯狂约会美丽都》(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就是一个例子,它在评论界赢得满堂彩,但全美各地只有6家影院放映它。一个更惊人的例子是印度宝莱坞在美国的尴尬遭遇。印度电影业每年都能生产出超过800部电影,而生活在美国的印度人据估计有170万人左右。但最好的印度语电影《印度往事》(Lagaan: 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在美国却只有两家影院上映。而且,在这一年进入美国市场的印度电影总共只有寥寥几部而已。在地理位置的限制下,观众太分散就等于完全没有观众。
  物理世界的另一个限制就是物理学本身。无线电频谱只能容纳有限的电台,一根同轴电缆也只能传输有限的电视频道。而且,每天至多也只能播24个小时的节目。广播技术的限制是出于资源太少而使用者太多。出于这个原因,广播者们不得不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这又是一个足以将许多节目拒之门外的高门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娱乐业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化解了这些限制:聚焦于大热门。毕竟,大热门能让电影院座无虚席,能让商店财源滚滚,能防止听众和观众们调换频道。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问题。社会学家会告诉你,大热门现象与人类心理直接相关——它们是社会潮流和口头传播效应造成的共同结果。况且,有相当多的大热门确实名不虚传:那些动人心弦的歌曲、鼓舞人心的电影和发人深省的书籍,能够赢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的都不仅仅是大热门。每一个人的品位都与主流文化有些许不同之处。我们发现更多的其他选择,我们就会更多地被它们吸引。遗憾的是,在最近几十年中,这些选择已经被那些急需鼓吹自己的行业,用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排挤到了边缘地带。
  热门经济学(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更详细地探讨它)诞生于一个供给不足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为每一个人提供每一样东西:没有足够的货架可以摆下所有的CD、DVD和视频游戏;没有足够的银幕可以放映所有的电影;没有足够的频道去播放所有的电视节目;没有足够的波段去播送所有的音乐;也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将所有内容都浓缩到某一个载体上。
  这样的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现在,随着网络传播和零售的兴起,我们正进入一个丰饶的世界。两者的不同有深远的意义。
  摆脱控制
  法则6:分享信息
  这一边,看起来大同小异的产品堆满货架,让你无所适从;另一边,“按畅销度排名”的功能简明清晰,让你舒适无比。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信息。在前一个例子中,商家知道什么产品最畅销,只是没有告诉它的顾客。在后一个例子中,顾客得到了这个信息。“按价格排名”、“按评论排名”、“按生产商分类”等等也是同样。这些数据已经存在了,问题只是怎样与顾客分享它们。更多的信息是好事,但前提是,信息提供方式必须有助于顾客的选择,而不是把选择过程弄得更加混乱。
  同样,如果能转化成推荐信息,有关消费方式的信息可以成为强大的营销工具。从用户评论到详细规格,产品的翔实信息可以回答消费者的问题,避免他们在疑虑之下放弃一次消费。解释清楚推荐信息的来源能让系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系统。透明度可以建立信任,而且毫无成本。
  法则7:考虑“和”,不要考虑“或”
  匮乏时代的症状之一就是把市场当成一个零和游戏——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一种“这个或那个”的选择。或者发行这个版本,或者发行那个版本。或者选择这种颜色,或者选择那种颜色。对商场的货架或广播频道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一个位置确实只能容纳一种产品。但在容量无限的市场中,供应全部的产品几乎永远是正确的策略。
  产品选择存在一个问题:它需要区分优劣,而这个区分过程需要时间、资源和主观猜测。某个人可能根据某种标准判定一种产品应该强于另一种产品。从宏观层面上说,他们可能是对的,但这样的决策在微观层面上几乎总是错的。以DVD影片的“另类结局”现象为例。就算大多数人都最喜欢标准式的结局,总有某些人更喜欢另类的结局。现在,两种结局都可以看到了。也可以把这个原理扩展到DVD的其他选项,比如外语的选择,标准银幕和宽银幕的选择,甚至是符合不同评级(PG级,PG-13级,R级,未审查)的不同剪辑版本——每一个选择都有自己的顾客群,即使不像主流顾客群那样大。
  DVD的充足容量为所有这些“额外”选择提供了空间,导演们完全可以用更丰富的内容去“浪费”容量,这样的内容,他们是不可能放到那些匮乏的传统媒体中的,比如电影院的银幕或老式的录像带。所有的网上数字市场也都是如此——随着价格的下降和存储量的上升,近乎免费地使用容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管你需要多么大的容量。存储量和传播渠道越丰富,你就越不需要斤斤计较地区分它们的使用方法。相比“或”的决策,“和”的决策要容易得多。
  法则8:让市场替你做事
  在匮乏市场中,你必须猜测一下什么东西能够畅销。在丰饶市场中,你只需把产品扔在那里,让市场自己去筛选它们。“事前过滤器”和“事后过滤器”的区别就在于“预测”和“评测”的区别,而后者总是比前者更加准确。网上市场的最大优势就是群体智慧的评测能力。由于它们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人们更容易比较产品的优和劣,传播他们的喜和恶。
  比如,协同过滤器就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产品推广方式。流行度排名也是市场的一种声音,而且会被口头传播效应的积极反馈环成倍放大。用户评分则是集体观念的反映,可以得到量化,让产品的比较和分类更加容易。这些工具都可以将纷繁复杂的品类组织得井井有条,帮助消费者做出选择,而且无须某个零售商绞尽脑汁地猜测什么样的产品有人买。一句话:不要去预测;要去评测,要去反应。
  法则9:理解免费的力量
  免费这个词的名声不太好,总让人想起盗版或诸如此类的价值蒸发现象。但数字市场最不容忽视的特征之一就是免费的可能性:由于成本几乎为零,价格也可以是零。实际上,有一种免费策略已经成了最常用的网络商业模式之一:首先用免费服务吸引大批用户,然后说服其中的某些人升级为付费的“高级”用户,换来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性能。Skype和雅虎邮件就是两个例子。由于数字服务的成本寥寥无几,免费的代价也寥寥无几,只要有一小部分用户转变成付费用户,商家就可以弥补全部成本。
  从32秒音乐剪辑到视频预览,免费样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宽带上传输字节的成本非常低。视频游戏制作商们通常会发行几个免费的演示版本,如果你喜欢它们,你还可以花钱开通其他版本。2005年,环球电影公司在网上发行了科幻片《宁静》的前9分钟——免费而且未加删减的前9分钟。为什么?因为它有能力这样做。把一部影片的10%在线传输给有兴趣的观众几乎没有成本,与巨大的营销价值完全不成比例——一旦被这个片断吸引到了情节之中,却还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尚未解开,心痒难耐的观众们只能花钱去一趟电影院。
  多数电视节目已经是免费供应,全靠广告支撑。但在网上,电视网仍在想方设法地收费,即使播映收益已经弥补了生产成本,而且网上传输成本微不足道。网上的电视节目为什么就不能免费呢?毕竟,你可以加入首尾广告(而不是插播广告),植入广告也会有更多的观众——别忘了,植入广告是既不可剔除,也不可按一下快进键略过不看的。说到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丰饶市场中,价格倾向于随成本而变。而在数字经济学的统治下,成本只会越来越低。

编辑本段导读

  丰饶时代的领先之道——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由《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近两年来可谓风靡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商业理念革新。长尾理论荣获了2005年《商业周刊》评选的“best idea of 2005”奖项,并被《GQ》杂志称为“2006年最重要的创见”。
  安德森一直醉心于研究行业和技术趋势,在和Ecast的CEO范·阿迪布的一席谈话后,安德斯发现了一个有关数字时代新娱乐经济学的真理。在对话中,阿迪布问安德森收录在该公司点唱机上的一万张专辑中有多少能达到每一季度至少被点播一次的频率。在数字产业中浸淫多年,安德森冒险说出了一个明显违背80/20法则的比例:50%(他的胆子的确比较大)。但事实上安德森的答案却差的太远太远,正确的答案是——98%。并且阿迪布发现公司新添的曲目越多、销量就越大。对非热门音乐看起来有无限的需求。阿迪布进一步告诉安德森:“以这种形式提供的内容,包装成本几乎为零,而且人们可以实时获得。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消费者们的行为相当一致:他们在盯着几乎所有的东西。我相信这种趋势要求内容创作者们做出重大变革——我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变!”
  随后安德森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阿迪布那个有悖直觉的统计数据里似乎隐含着一个强大的真理,在供给无限的情况下,我们对大热门和利基产品相对角色的看法完全错了。大热门是供给匮乏的产物——如果只有那么几个货架、几个波段,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这点空间留给那些最热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有无限多的货架呢?在这种情况下,只盯着大热门也许是错误的经商之道。毕竟,非热门远比热门要多,而且非热门与热门现在同样轻松可得。从真正的小市场产品到那些十足的“失败者”,如果所有这些非热门聚合成一个同热门市场一样大(且不说更大)的市场会怎么样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会彻底改变世界上的某些最庞大的市场。
  整个2004年的上半年,安德森都在全美各地巡回演讲,同时不断充实他的发现,他最初将演讲题目定为“98%法则”,后来改成了“新娱乐经济的新规则”。
  但直到安德森得到了在线音乐公司Rhapsody公司提供的一个月的顾客消费数据,这个理论终于有了合适的名字——长尾理论。
  安德森根据流行程度对数据进行排序,开始的形状与其他需求曲线很相似。最前端表明,几首大热门被下载了无数次,接下来,曲线随着曲目流行度的降低陡然下坠。但有趣的是,它一直没有坠至零点。他找到排名第100 000的那个曲目,把图放大,结果发现它的月下载量仍然是千位数的。在它后面,曲线一直在不断延伸:第200 000首,第300 000首,第400 000首——只要他顺着往下看,他总能看到需求。在曲线的末端,曲目的月下载量只有3到5次,但仍然没有降到零点。
  在统计学中,这种形状的曲线被称作“长尾分布”,因为相对头部来讲,它的尾巴特别长。于是安德森把它转化成了一个专有名词,这便是“长尾理论”的来历。2004年安德森在《连线》上发表了同名文章,这篇文章也成为该杂志历史上引用最多的文章。
  在该篇文章中,安德森从一本叫《触及巅峰》的书咸鱼翻身说起,这本书1988年出版时反响并不是太热烈,市场反应平平,可是10年之后一本同题材书籍的热销竟然导致了它的再度大卖。这正是网上书店创造的奇迹。他们将两种东西结合在了一起:一是无限的货架空间,二是有关购买趋势和公众观念的实时信息。正是凭借这种结合,他们创造了《触及巅峰》的发烧现象。
  安德森进一步指出这不仅仅是网上书店的一个优势体现,也是媒体和娱乐行业的一种崭新经济模式的范例——而且现在,这种模式刚刚开始展示它的威力。无限的选择空间正在揭示市场的真相:消费者们想要什么产品?他们希望如何得到这些产品?此前我们对流行品味的许多假设实际上只是供需失衡的产物——而供需失衡就是市场对无效分配的一种反应。
  安德森认为一直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物理世界中,而这样的世界对我们的娱乐生活施加着某种限制。比如说必须找到本地顾客是传统零售业的一个软肋,他们都只能从有限的本地居民中拉拢顾客。另外一个限制是物理学本身,无线电频谱只能容纳有限的电台,一根同轴电缆也只能传输有限的电视频道。囿于这些限制,娱乐业只能靠聚焦于大热门来化解危机:大热门能让电影院座无虚席,能让商店财源滚滚,能防止听众和观众们调换频道。总之热门经济学是诞生于一个供给不足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为每一个人提供每一样东西。
  随着网络传播和零售的兴起,安德森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丰饶的世界,引起我们注意的应当是需求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长尾末端的需求量仍然不是零。什么样的产品都有人买。而且真正让人吃惊的是长尾的可怕规模,举个例子来说:一般的鲍德斯书店中藏有大约100 000种书,但亚马逊的书籍销量中竟有差不多1/4是排名1000 00位之后的书贡献的,大多数成功的网络企业正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利用长尾,这些企业不仅仅扩展了现有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崭新的市场,传统的实体销售商力所不能及的那些新市场的规模远比人们想象的大。
  最后安德森还提出了繁荣长尾市场的三大秘诀:一就是提供所有的产品,使客户的选择面更加充分;二就是现在就开始降低价格,对在线音乐来说,通过公平定价、方便的服务、稳定的质量,你也能够同免费同行竞争。三就是帮用户找到产品,长尾企业真正把消费者看作有血有肉的人,有了它们的大规模定制化系统,消费者就不必再屈就于千篇一律的大众化商品。
  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虽然来源于对媒体娱乐产业的分析,但长尾理论可谓无处不在,决不止于这些领域,现在的丰饶时代我们已经能以合乎经济效益的方式把各式各样的商品提供给消费者,书中也列举了各个身处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实例,甚至包括玩具制造商、厨房设备这些我们认为八杆子打不着的企业也成功地运用了长尾理论。希望各行各业的读者能从本书中触类旁通,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业中。
  哈佛学者驳斥长尾理论
  "哈佛教授通过严谨分析发现,热门产品市场的重要性丝毫没有被“小众”产品削弱,而且有证据显示,互联网实际上正在使热门产品的地位不断增强,而不是萎缩。"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自问世之日起,便被新兴的互联网及新技术崇拜者奉为颠覆传统战略思维的圣经. 然而,长尾理论近日受到了来自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安妮塔?埃尔贝斯的挑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理论或书籍面世,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自以为了解的社会运作方式。2006年的《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就是其中之一。
  该书认为,互联网及其似乎无限的选择正在改变经济和文化的面貌,当今社会出现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类型。长尾理论的提出者、《连线》(Wired)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认为,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小众产品。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赋予了消费者无限的选择空间让一切成为可能。一家唱片店只有放得下固定数量唱片的货架空间,而对iTunes来说,只要服务器存储容量够,它就可以连接几百万首歌曲。 因此,安德森认为,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由此,企业管理者不得不相应调整他们的商业计划。
  两年前问世以来,《长尾理论》一直在硅谷(Silicon Valley) 被奉为圣典。先前那些可预见商业前景一般的商业计划频频援引《长尾理论》加以佐证,原因是该书显然已经证明互联网不仅仅是少数大热门的领地。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会遭到遗憾和轻蔑的目光,就好像后者刚刚承认还在使用Kaypro电脑一样。
  如今,这种情形可能就要发生改变了,这都要归功于哈佛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安妮塔?埃尔贝斯(Anita Elberse)的一篇文章(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网将于8月刊登此文,敬请关注)。埃尔贝斯教授采用了严格的统计方法,对娱乐和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严谨程度堪比棒球数据分析员的专业精神。埃尔贝斯教授在分析了在线视频租赁和音乐购买数据后发现,消费者在网上的购买行为模式和在实体商店里基本一样。热门产品市场的重要性丝毫没有被“小众”产品削弱,而且有证据显示,互联网实际上正在使热门产品的地位不断增强,而不是萎缩。可别急着丢掉那些旧范例, 长尾理论或许是错的!
  对此,安德森在他的长尾理论博客上回应道,他和埃尔贝斯教授的分析之所以有悖,大多是因为双方对“热门”和“非热门”,或者《长尾理论》书中提到的“头”和“尾”,的定义不同。
  《长尾理论》认为,读者和电影观众急于摆脱实物库存带来的束缚,这样他们就能够在长长的尾巴上的成千、成百万的作品中流连忘返。但是埃尔贝斯教授表示,研究显示即便在文化消费当中,我们也经常是非常从众的。我们喜欢体验别人正在经历的事情,仅仅是别人正在经历和喜欢某样东西的事实都会使我们对之青睐有加。我们远远不是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品位的个人主义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非常乐意有人提议我们应当追从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