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司马迁对楚宋泓之战观点各异

 昵称5616265 2012-03-20

孔子与司马迁对楚宋泓之战观点各异

2012年03月17日21:41腾讯读书我要评论(13)
字号:T|T

  文章摘自:《历史老师也困惑》
  作者:郭灿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简介:老师的讲义并非颠扑不破的真理,质疑是进步的阶梯。针对耳熟能详的古文名篇,联系历史现实,重新分析解读,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并非真的充满大义,而是骑虎难下成英雄;《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 并非出于忠诚,而是为了君臣间的双赢;《鸿门宴》中的项伯并非卖主,他是为了保全项氏的反秦大业在无私努力;《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与礼教无关,与爱情无关,只是一场由性格悲剧所酿就的命运悲剧……

宋襄公形象的演变,恰恰是世道人心的一个象征。该如何认识宋襄公,认识"泓之战",显然是个大问题,这也是需要道德重建的中国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问题。

无数的事实反复证明,不是每个人都能青史留名,更不是每个青史留名的人都能成为"类"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宋襄公是幸运的--这个在2600多年之前早已灰飞烟灭的古人,仍不时会被后人当成某种"类"的代名词提起。

在后人看来,他的幸运在于他的因循守旧,在于他的食古不化,在于他的冥顽不灵,在于他的无可救药……所有这一切,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喜感,这种喜感又进一步让他变形,最后他变成了顽石,变成了化石,裹在其中的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所有这一切都由一场战争引发,这场战争就是"泓之战"。

一场奇怪的战争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国军队兵临泓水南岸。泓水位于宋国南部,距宋国国都大约四十公里。

宋国地处平原,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凭、无关可守,唯一可以给远道而来的楚军带来些许麻烦的,也许就是这条穿宋境而过的泓水。譬如隔在南岸的楚军,要想和宋军交手,就必须渡河。初冬时节,气候干燥而寒冷,楚军要在此时渡河,不仅不好玩,而且有风险--渡河会为宋军发动进攻提供绝佳时机。

果不其然,当楚军开始渡河之时,宋国的军事长官也就是宋襄公的兄长子鱼就激动地向宋襄公建议,强烈要求宋襄公在此时发布总攻令。是啊,此时天寒地冻,从南方远道而来的楚军士兵一定寒冷难耐,加之他们正在渡河,其战斗力必然萎缩。此时进攻,机会当是千载难逢。

但是,咄咄怪事出现了,宋襄公不为子鱼的言语所动,只是淡定地挤出两个字:"不可!"国君既曰不可,子鱼自然无计可施,只好眼睁睁看着南蛮子从容渡河。

一个时辰之后,楚军渡河完毕,和宋军相距一箭之地,同处泓水北岸。面对刚刚渡得河来、尚未顾得上排兵布阵的楚军,子鱼再次请求发动攻击,咄咄怪事再次出现:宋襄公依然不为子鱼言语所动,依然只是淡定地挤出两个字:"不可!"

又过了一个时辰,在宋襄公眼皮子底下,楚军活动开了手脚,从容地完成了休整,军旗猎猎、战阵分明。就在此时,子鱼终于听到了宋襄公的号令:"出击!"

但是,淡定的宋襄公却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楚军杀声震天、气势如虹,转瞬之间,宋襄公就大腿中箭,身边的卫士也无一生还。

无疑,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宋襄公明明可以把握战机,全歼渡河之敌,也可乘敌军立足未稳之时,一鼓而胜,最后却落了个丢盔卸甲、脸面全无,以至"国人皆咎公"。保住了面子,却丢了里子,面对虎狼之师,宋襄公为什么会呈现出那种无用的淡定神情?

宋襄公给出的理由

面对国人的不解、将士的非议,宋襄公毫无愧疚,只是淡淡地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会伤害已经受伤的敌军,也不会俘虏年迈的敌军。古代的用兵之道,不会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绝不会攻击还没有完成布阵的敌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