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人忠厚老实,最终却被后人骂做“蠢猪”

 无风起念 2020-07-25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样的乱世中,宋襄公依旧保持着自我的“仁义”之心,他可以将自己的王位让给兄弟;同时他在战场上光明磊落,不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但是他的仁义,最终却让自己的军队惨败。

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

公元前642年,齐桓公重病身亡,齐国陷入内乱,霸业衰落。齐桓公的儿子们各率党羽争位,太子公子昭没办法,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

后来,宋襄公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又产生了另外一个想法,他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不料在诸侯国会盟中遭到强势的楚成王扣押,经过鲁国国君的外交斡旋,宋襄公才被放回国。回国后的宋襄公,对此事怀恨在心,想要报此仇,在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对支持楚王做霸主的郑国发动了战争。目夷曾劝阻他,襄公不听。郑国比较弱,便向楚国求救。

宋国和楚国双方在泓水相遇,宋襄公率兵先到达泓水北岸,占据了有利地形,楚军则须从南岸渡河作战。楚军开始渡泓水河,目夷提议趁楚军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还专门做了一面写着“仁义”的旗子。

后来,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却说等他们列好阵再攻打。楚军布好军阵后,直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战后,宋军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可见,“仁义”是宋襄公这一生的原则。

也是这“仁义”,宋军惨败。可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宋襄公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是一个霸王。宋襄公严守“礼义之兵”的军事思想,他绝不打破自己的原则,遵照战场上的规则,努力保持君子风范。这一点,或许是司马迁支持他的原因。

但后世人并不这么认为,人们曾对宋襄公写下这么一句评价:“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人们对宋襄公的仁义持否定态度,战场上,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更何况在形势严峻,需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一切应当以战争的胜利为目的。战争中,硬实力很重要,但是软实力也是需要的,敌方的劣势是给己方的机会。

参考文献:《左氏春秋》、《东莱左氏博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