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贮藏精气,为人体生殖、造血、生长发育、防卫病邪的基础物质;(肾是先天之根,主寿命,藏智。肾主骨藏精,精能生髓,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又与脑有关,肾精充足,则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肾精不足,常出现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眩晕、健忘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 2. 平衡身体水液代谢,与膀胱合作排泄尿液;(《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为水之下源,与膀胱相表里,主水,与肺、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水液代谢.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如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尿频,排尿疼痛等症。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如肾虚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失禁或遗尿,肾虚气化不及,则可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3. 负责纳气,协调呼吸运动;( 《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肾脉上连肺,主纳气。) 4. 主骨生髓,养脑益智;(《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外应于腰。《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有关,肾气虚衰,则牙齿松动而脱落。) 5. 促进头发生长;(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常能反应肾气的盛衰,肾气旺盛,则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则毛发稀疏易脱落或变白无光泽。) 6. 肾气通耳,控制听力;(《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耳与肾有关,为肾之上窍,肾气充足,则听觉正常;肾虚衰,则耳鸣耳聋。) 7. 控制二阴的开合。(因开窍于二阴而司大小便.二阴指肛门与尿道,为肾之下窍,故大小便的排泄与肾有关,如肾气虚衰可导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沥不尽,尿频、尿急、遗尿等症。肾阳不足可导致便秘;命门火衰可致黎明前腹泻等。) 另外, 肾在志为恐。肾功能不好的人,通常是胆小怕事,易大惊小怪,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肾五味为咸,肾不好的人喜欢吃咸东西 肾五色为黑,肾不好的人通常是面色暗黑无光泽。 肾的强弱主要是父母遗传但可改变。对生长发育障碍临床治疗中,补肾是重要治疗方法之一;补肾填精又是延缓衰老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肾阴”指肾脏的阴精。肾阴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阴虚,肾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肾阳亦称“命门之火”。指肾脏的阳气。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肾阳虚是指肾阳亏虚,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腰膝酸软而痛,或阳痿,精冷,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喘咳;面色晄白或黧黑,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阳痿”、“早泄”等性功能健康问题与肾阳虚有一定的关系。而实际上,传统中医理论的“补肾壮阳”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中医理论,男女皆可以补肾壮阳,而不是狭义字面的补男性的“阳具”。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而源泉不竭”。至于阴阳两虚,则为精气两伤,就宜阴阳并补。肾阴虚者,往往导致相火偏旺,此为阴虚生内热之变,治法应以滋阴为主,参以清泄相火;肾阳虚者,在温肾壮阳的基础上,必须佐以填精益髓之品,以资其生化之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