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领学生做好作文前的“积累”

 清新古玉 2012-03-20

引领学生做好作文前的“积累”

陈树元  田海霞

内容空洞、飘忽、雷同,感情虚假,思想浅薄,文字空泛,几乎是时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如何除弊革新?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①笔者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学生要写好文章,须走生活作文之路。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生活,感受人生,品悟成长体验,同时丰富书面语言。其途径可以来自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也可以来自阅读和语文活动等。因此,作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做实、做好作文前的“积累”——努力提高对事物、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积极培养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真切情感,不断丰富知识经验和文化语言。

体悟成长观世事,粒沙瓣花皆入文

怎样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谈“作文”色变的畏难心理,告诉他们成长中的每一天,都会经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如果把这些丰富的体验真实细致地表现出来,就是动人的文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②引导学生坚定地去“生活——观察——体悟”,把每一次写作当成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时间挟裹着学生走过童年、少年,步入青年。成长中,感恩、责任、独立、执着、忧郁、善感……甚至懵懂的情愫,都尘封在岁月的流逝中。学生在生活中一旦产生了某种触动,不应让它随时光推移淡化消失,而应进一步集中情感,梳理情感,深化情感,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情趣,一种领悟,一种思绪,一种立意……这样,就会为文章写作劈开航道。

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情感上自然也与父母疏远了。刘涛同学就以这种真实的体验为素材,写下了作文《牵手》。小时候“她(母亲)摊开大手匿着我稚嫩的小手,如同青涩的石榴籽被硬壳包裹着。每遇散步,大手牵小手变成了我乐此不疲的游戏。”后来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次与母亲牵手时,几个同学戳戳点点的嬉笑将那种温馨一扫而空了,怒气冲天的我,粗鲁地挣开母亲的手。”考试的挫败、友谊的错失接踵而至,令“我”黯然神伤。母亲善解人意地安慰“我”,伸出手抚摸我。第一次发现“她的手像展平的核桃壳,手指枯槁,掌心已被繁重的劳动磨出了硬茧。我蓦地感动了,想起童年温暖的手。月光下,我又牵起母亲的手,那么暖……”这便是自然之情的真实流淌。

随着花季的到来,男女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朦胧的情愫。王平同学的作文《真想不到……》就取材于此。文章从纸条谈起,“坐在我后面的那个长着一双大眼睛名叫丹的女孩,今天上课扔过来一个折得四角方方的纸条。”接着写自己的猜测,写将要付诸实施的计划,“我凝视着执于掌心的纸条,一会儿又轻轻闭上眼睛,最后还是决定打开它。” 然而在打开后,终是释然。“请把头发剪掉,怎么男同学的头发这样长?你每次一仰头它就‘陈列’在我的课桌上面……”哦,原来如此!文章一波三折,虽然结尾出乎意料,令人忍俊不禁,但小小少年的情窦初开却鲜明地呈现在面前。这则是本色之情的真实流露。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③平凡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关键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当学生习惯于有意撷取平凡生活中不同寻常的素材时,再引导他们进行体悟和思考。写作活动中,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情感产生于客观生活中,但它还要在主观意识中发酵、酝酿、改造,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生活”。例如王晓真同学的《蜻蜓之恋》,以独特的眼光、善感的心灵,选择一只深秋的蜻蜓作为情感切入点,抒发了对青春、生命的深切理解。此文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上。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

多种媒介广涉猎,厚积薄发写华章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先生的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写文章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厚积薄发。可见,“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④学生自身阅历固然有限,但是获取间接材料,即通过各种传媒工具获得材料的渠道却很便利。当今时代“信息产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查阅书籍、报刊等传统纸质文本,还可以从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传媒中的音像资料、电子文本中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如何指导学生对满目琳琅的信息甄别选择,进而整合成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呢?教师在其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举足轻重。

其一,推荐有益的报刊。

一些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报刊杂志,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饶有情趣,也很适合中学生的阅读口味。例如:《文苑》《少年文艺》《意林》(少年版)《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疯狂阅读》《语文报》等。这些报刊由学生自愿选取购买、征订,包括教师在内要求每月人手一本(份)。读完自己的报刊,自觉放在班级图书阅览角,与其他同学交换共享。在此基础上,进行读·摘·诵·用,每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周摘课外新鲜词语5个以上,注音并解释;课外佳句5个以上;精彩段落一处。每周学生互查,教师抽查。根据读书摘抄的情况,评选班级周明星、月明星和年度明星,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储备了字、词、句、段等语言素材,还积累写作知识、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刻、丰富起来。当具备大量的阅读积累及语感沉淀时,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底蕴。

其二,留心荧屏中的“语言大餐”。

看电视对于语言的积累大有裨益。笔者要求学生看电视时有意识地积累广告语、栏目名称、栏目口号、主持人的串联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等,将优秀的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品赏学习。班内因此掀起了一股股积累热潮,一个来月的时间,累计搜集一二百条佳言妙句。如“茶以清心,书以养心”(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人生是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中央4台旋转舞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 中央商业银行公益广告)等等。还有的同学摘引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及其《电视散文》的精彩文段、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等。分类整理印成小册子,在班内传阅,同学们个个视若珍宝。教师还可以把《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节目的视频资料下载到班上播放。上述做法无疑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文化、感受文字、探究美感的窗户,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其三,利用网络创建素材库。

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浩瀚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每月给学生布置一个素材主题。比如“理想”“青春”“乐观”“成长”等等,让学生在网络日志中创建“写作素材库”,搜集符合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热点事件”“精妙语句”等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做点有创意的艺术设计,比如为素材库命名,设计精美栏目,粘贴漂亮图画,写上简短点评,抒发几句感想等。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个人的“写作素材库”与同学交流,相互补充,共同分享,互相促进。这样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另外,“文章合为时而著”。以社会热点来写作,一直倍受青睐。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通过多种媒体关注时事、积累社会热点的习惯。比如网络这一庞大而开放的系统,给我们带来了无比便捷的条件。通过引擎搜索、查看网络新闻等,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定期制作新闻热点电子卡片,并选取其中有益的、感兴趣的素材,拓展整理成“素材宝典”,上传到班级博客。等到作文时,这些材料自然会派上用场。例如刘聪同学关注节能环保,写下《“低碳”进我家》一文。文章生动叙述“我”督促父亲减少私家车的出行、请求母亲把水循环使用等故事,促使全家环保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现身说法地告诉读者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是为低碳做贡献。精心挖掘热点材料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点,选择新颖角度与材料行文,力求凸显时代气息,这样的作文显得大气、不俗气,有生气。

近期,“和谐社会”“深圳大运会”“南海主权”“食品安全”“地沟油”“酒驾”“穿越”“啃老族”“草根文化”“嫦娥二号飞往深空”等热点事件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2011年8月18日,“携手神八·交会梦想”大型公众征集活动启动仪式开始征集“平民梦想”。这一消息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参与热情。他们将自己的强国梦想、飞天梦想、绿色梦想写成文字,通过腾讯网、微博等进行提交,憧憬着自己的“梦想”能幸运地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筛选、思考、感悟,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是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提高认识水平和归纳能力的捷径。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与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更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开展活动增兴致,历久弥新长才情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⑤叶老的这句话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既然学生的生活单调,教师不妨精心创设一些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生活,为作文积蓄原料。有配合教学内容的课本剧、辩论会、朗诵会、手抄报等,也有定期举行的校园快讯、趣闻轶事、成语接龙、对联先锋、社会前沿、诗歌赏析等,还有不定期开展的参观、郊游、社会调查以及长期开展的课前讲演、班级贴吧、生活启示录等。活动的开展,有的需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有的则灵活机动,自由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有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阶段性总结,科学而艺术的引领,才能保证活动的持久性与时效性。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用一句话 “你评我议”活动。对“网络”,有学生说:“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妖魔。”对“家长会”这样评论:“优等生的佳节,后进生的难日。”对“读书”这样评论:“好书是灯笼,把你引向光明;劣书是窟窿,把你吸进黑暗。”大家还评论了 “考试”“作业”“下岗”“农民工”“奥运会”“中国足球”“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意志”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触发了学生灵感,激活了学生思维。不断砥砺,日积月累,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就会提高,写出的文章往往思想内容有深度、有厚度,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理。这说明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作者认识水平的高低。

又如在“班级贴吧”中,每周有一到二名同学发起话题,效仿网络贴吧的形式,在教室后面的公告栏里发帖。然后同学纷纷跟帖,根据跟帖的热度和帖子的质量,作为评定“精华帖”的标准。另外,每次活动后,都由话题发起的同学整理帖子情况,写成一份简短的文字,作为总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把写作当作趣味盎然的事情。常言道:“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不是激情感慨之作。

再如,每周全班统一有计划地据一方面摘一格言名句,再自己写一座右铭,师生各挑出一则作为语文上下课起立齐诵的警策语、本周铭。如:关于“奋斗”的,上课时齐诵:“人生能有几回搏?——容国团。”下课时齐诵:“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李敏。”关于“问题”的,上课时为学生李庆雅写的:“质疑使我们学会思辨,走向深刻。”下课时为巴尔扎克所说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每周内容据班上情况由教师、科代表、学生代表确定后板书在黑板上。摘录并创写出为周铭的有“理想”、“意志”、“习惯”、“时间”、“勤奋”、“思考”、“举手”等等。这样则融摘、写、诵为一体,既有针对性、计划性,又有实用性、常规性、激励性,还充分利用了每天上下课起立的时空。

寒、暑假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时间。笔者根据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在寒假里布置春联的搜集作业。假前先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如对偶、平仄等,然后让学生春节走亲访友时每人搜集三到五副最出色的对联,赏一赏,背一背。开学初,及时开展“对联先锋”活动。通过背对联——高声吟诵;抄对联——毛笔或钢笔当场书写;批对联——遣词造句的赏析;写对联——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为家里写一副春联等小版块,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选出班级的“对联秀才”,给予小礼品的奖励,轻松愉悦中积累了文字素材,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暑假针对学生成语贫乏的现象,有计划地进行成语的积累。要求每人买一本或借一本《成语词典》,在假期中将词典通读一遍。为了避免负担过重的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在词典中A、B、C等所有字母打头的成语中,各选感兴趣的三至五个成语(原来会的不写),抄写在摘抄本上,注音,解释并造句。开学第一周,为了检查学生的积累效果,可以抽查提问。问题如:词典中的词语都是四个字吗?最少的几个字,最多的几个字?《成语词典》的第一个成语是什么?最后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了这样别具一格的督促方式,学生在积累的时候会非常认真。还鼓励学生将假期积累的成语,运用到本学期的写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活动,趣味性浓,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效果自然非常好。

素材切合少年意,好之乐之技自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写作看成一种乐事,将作文当成一种倾吐,那是最令人憧憬的境界了。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在发展自己兴趣的同时,注意多储蓄一些相关的素材,以备写作时运用。有些学生痴迷NBA,痴迷意甲、西甲、德甲、英超;有些学生痴迷流行歌曲,mp3不离身;有些学生在美术、舞蹈、书法、武术等方面有特长。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兴趣爱好上,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狂热的“追星族”。他们对歌星、影星、球星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如果与之谈及这些内容准会滔滔不绝,这对于写作无疑是一笔很珍贵的财富。

例如,班内有个学生一直很崇拜“快女”中的李宇春,在“我心中的歌”为题的作文中,她写下了下面文字:“清澈如水,清扬如风,修长如竹,皎洁如月。你站在那里,带着淡淡的妆容,淡淡的笑靥,明眸深处藏着几丝羞怯。你的声音就是天籁,因此就有了摄人心魄的力量,不依附于掌声和技巧,只为纯净的声音,引发我稚嫩心灵深处的共鸣。”还有个学生篮球打得很棒,但从没以此为素材写过作文。笔者就引导他思索对篮球运动的认识,感受球场上激情四溢的奔跑,享受篮球入筐时候的曼妙……然后鼓励他大胆地将最真切的感受写下来。后来,他的《我的最爱》,获得了“迎奥运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其中有这么几句:“在我看来,篮球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人的跳跃、手的拨弹与篮球划出的弧线是那么难以形容的漂亮。阳光下投篮的身影伴着洒下的汗滴,清脆的入筐声是青春的交响。”这是一颗少年蓬勃向上的心在倾诉,如果没有热烈的痴迷,真切的体验,怎会写出如此精当而深情的文字呢?

有浓厚的兴趣,身心陶醉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就像自由流淌的小溪,决不会思路枯竭,更不会无话可说。学生以我口诉我情、以我手写我心,内容丰富,情感真实,这样的性情之作,非那些矫揉造作的文章所能及。如果教师能试着走近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将简单的喜欢,变成理性的追求,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思维判断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生动而丰富的兴趣深入学生的心田里,铭刻在脑海里,这样就为写作提供了直接而深厚的素材。

深挖教材寻范例,含英咀华酿美文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两者割裂开来,致使阅读与写作形成两张“皮”。其实,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之作正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蓝本。与其挖空心思找素材,不如深挖教材这个“聚宝盆”。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达成沟通与共鸣,调动起积淀在心底的生活积累,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

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第五单元(人教版)后,笔者布置了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冥思苦想之际,笔者适时点拨,让同学们回顾《散步》中一家人“散步”的温馨场景。课文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角——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踏青,用几个细节表现三代人之间的亲情。想一想我们家庭生活中有哪些场景、细节,同样是事件平凡而意义深远的呢?这么一提醒,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叙说家事,异常热烈。购物、搬家、种花、吃饭、看电视、抢上卫生间,甚至争吵、误会等新鲜而真实的素材都被学生选取入文。这次作文让大家在亲情的芬芳中做了一次愉快而真切的“旅行”。

再如以“风景无处不在”为题作文,可让学生借鉴《春》《济南的冬天》等名篇的写法,选一自然风物作为写作对象,细致描绘出其形貌和特征,用拟人或象征的手法赋予其人的性格特征,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当然“风景”除了包括“自然界”的景致,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百态。因此笔者又引导学生从《老王》中感受人性的善良与温暖;从《从皇帝的新装》中体悟童心的纯真无暇;从《信客》中感受一份正义与坚守。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举出一些课文中的例子:《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奉献是永恒的“风景”;《云南的歌会》中别样的民俗风情是亮丽的“风景”;《海燕》中勇敢的鸟儿振翅高飞时的呐喊是昂扬的“风景”……起初阻塞的思路像被洪水冲开了闸门一样汹涌激荡,素材选取自然就不是难事了。作文时大多数同学能捕捉到社会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以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加以再现,弘扬“真善美”或鞭挞“假丑恶”。

教材最能体现课标精神。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收获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优美的语言,经典的文辞怡人性情,名人前辈富足的思想精华会给学生启迪和教益。所以,充分利分课文,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得来全不费工夫”,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显然,作文重在写前素材的积蓄,贵在写前思想认识的提升、情感心智的浸染、文化语言的存储。

诚然,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方法远不止上面这些。作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创造性地构建大语文作文教学平台,学生定会寻到源头,有清甘的水喝。进而定会感受到生活与作文的真谛,自由倾吐,能动表达。

(河北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061000   河北沧州市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第一中学 061108)

 

①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472页,第363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②    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2页,2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26页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