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频数的辨证治疗 ——兼谈肝痹 1、小便多而清长者,为肾阳虚不能固摄水液,治宜温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丸、肾气丸、八味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加补骨脂、桑螵蛸、鹿茸、覆盆子等。 2、量少色黄者,为阴虚有热,,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3、女性小便频数,量少窘急,腹部胀,属于肝气郁结,治宜舒肝解郁,微利小便。方用逍遥散加车前子。 4、若小便频数良多,或下入脂膏,而兼见大渴引饮,消谷善饥者,为消渴病,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治宜滋阴、润燥、降火为主,并随患者具体情况加减药物。 5、若量少涩痛,是为淋证,按淋证辨证施治。 医家对上述1、2、4、5颇多留意,对3较多忽略,这是应引起注意的。 还有一种属于“肝痹”的小便频数,更是被许多医家忽略。 《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上为引如怀”,王冰注曰:上引少腹如怀妊之状。 《素问·五脏生成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胠,腋下胁上,清,冷。 《素问·玉机真脏论》:“肺痹……弗治,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素问·四时逆从论》:少阳不足病肝痹。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 综上可知,肝痹之小便频数,伴有“多饮”症状。所以,若见多饮尿频,不可遽断为肾阳虚肾关不固或消渴,而应考虑是否肝痹。 肝痹的治疗。 因肝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这是肝气郁滞的表现。肝主疏泄条达,大小便的疏泄与肝脏功能有关。而肝痹“得之寒湿”“夜卧则惊”,所以此时考虑的,首先不是治疗小便频数,而是疏肝祛邪,方用五痹汤(方出《医宗必读》:人参、茯苓、酒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细辛、甘草)加枣仁、柴胡或柴胡疏肝散之类。 “少阳不足病肝痹”,此为虚证,方用补肝散(方出《证治准绳》:熟地、人参、茯苓、远志、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冬、丹参、酸枣仁、甘草、麦门冬、百部、杜仲、茯神、当归、五味子)。 此外,肝痹伴有火邪者,可以泻青丸(又名泻肝丸,方出《小儿药证直诀》:当归、冰片、川芎、栀子、熟大黄、羌活、防风)随症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