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农民作家、股级退休干部的人格魅力((图)

 荀子书院 2012-03-20

 

         (今年春节期间,我上门向黄士元老师拜年)


 
  朋友在一起,常常评点万象,感悟人生。川剧中有一个绝活叫着变脸,一眨眼功夫,红脸变黑脸,白脸变花脸,据说,转眼间可变幻十四种脸面。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刚才还叱咤风云、万众欢呼的人物,一旦有变,便引来墙倒众人推,那些周围高唱赞歌、唯唯若若的人,倾刻变脸,又作信誓旦旦的新表演了。有感于此,我和我的老师、朋友刘钧涛先生又谈起了我们的那位股级干部的老朋友,想起了平安健康就是福的那句老话。

最近我参加了蜚声全国艺坛的农民剧作家黄士元先生的七十华诞和从艺55周年纪念活动,其场面之大、人数之多、规格之高,确属罕见。出席庆祝活动的既有达官贵人、文艺界名流,也有来自士元先生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农民朋友。

我和士元先生相识于1975年。那年,省文化馆在桃源县举办工农兵文艺作者培训班,我有幸结识先生。当时,我才20出头,而黄老师已经成果丰硕,蜚声艺坛。3年后,我从乡村走进常德,从此常和先生在一起共话友情,谈戏说文,针砭时弊,议论人生。他是我喜欢的老师、朋友。我出席他的生日庆典,发现竟有六位新老区委书记同时到来为他祝贺祝福。事后我反复思考:黄士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论年龄已至古稀,论官职,他退休前是一个县图书馆馆长,仅是一个股级干部,论经济条件,至今居住在一个七十平方米的筒子房里。为什么他能得到如此众多的人们的欢迎和捧场?刘钧涛先生说,被黄士元先生吸引和凝聚的不是权势的驱使,也不是金钱的诱惑,我想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为士元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士元先生有着非同凡响的价值观。在前几天的博文中,我曾介绍黄士元,他1943年出生于常德县一个偏远乡村。12岁高小毕业,成为村合作社俱乐部年纪最小的文艺宣传队员。14岁,在《常德县报》上发表文艺作品。他50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黄士元剧作选、小戏选、曲艺选等8部专著,创作剧本50多个,曲艺作品上千件。他的作品多次晋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赞扬,先后荣获国家金银大奖30次,获省、市各类奖项50多次,靠自己的勤奋最终成长为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常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精品极品,值钱的还是人品”,“明星巨星,闪光的莫过于良心”。这些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明:他的人生追求不是高官厚禄,亦非家财万贯,而他看重的是老百姓的认可,高贵的人品和被大众公认的道德标准。这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他创作成功和赢得民心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黄士元是获奖专业户。诸如“群众奖”、“牡丹奖”、“飞天奖”、“田汉戏剧奖”、“曹禺戏剧小品奖”、“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令人炫目的高等级大奖,他尽收囊中。他是国家一级剧作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他的许多作品完成初稿后,就回到乡下去读给乡亲们听,虑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直到认可为止。

士元先生有着极为深厚的乡士情怀。他从小生长在农村,长期扎根于农村,与农民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疾苦,替他们分忧解难,使他的思想感情与农民融为一体。他热爱家乡,热爱农村。他立志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一辈子为农民喜爱的戏。他的作品洋溢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一种对农村对农民的挚爱深情。这种深情化作了他对生活中真善美的发现和开掘,对笔下人物的歌颂和爱护。比如他的曲艺《常德的世界真精彩》、《美不过家乡十美堂》等就是鲜明的例证。

士元先生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恩思想。他在他的作品专集的后记中写道:“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农付孩子,能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并取得一些成果,靠的是党和政府的教育培养,靠的是文艺界专家们的精心指点,同仁们的热情帮助,合作伙伴们的集体智慧。为此,我诚挚地鞠上一躬!”“父母、妻子、弟妹及子女们,为支持我的事业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和艰辛,借此机会,也该向亲人们好好鞠上一躬!”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的真情实感和人生感悟。

我想,这也许是黄士元为人为文之秘诀所在,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人啊人!不要追求高官,不去向往权威吧,那都是昙花一现的。还是人品、人格最值钱、最可靠、最长久啊!

 

 

中央首长宋任穷、杨德志、王平在中南海接见黄士元等演职员


       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接见黄士元(左二)、刘春兰

 




 

        (文化部给黄士元颁发的突出贡献曲艺家木质证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