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棚”艺术家林明弘

 爱莉丝 2012-03-20

“工棚”艺术家林明弘

第一财经日报 曹俊杰 邱妍 2012-03-19 08:58:10
 
核心提示:为了呈现民工宿舍的真实,艺术家还刻意保留了工人居住时留下的痕迹。

光鲜亮丽的美术馆里搭起了四座“工棚”:不足五平方米的一间斗室,三张床安放其中,床上被褥凌乱,桌上扑克牌散放,正是工地上常见的蜗居样板房。这是3月10日至6月3日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展出的《样板屋:2012林明弘》艺术展里所见到的景象。

台湾地区著名艺术家林明弘被称为“画花布的男人”,他以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而闻名,擅长表现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美感,每每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夸张的手法放大。此次,他邀请日本建筑团队“犬吠工作室”、建筑工人,以及上海音乐、影像和城市研究工作者在外滩美术馆联合呈现大型展览《样板屋》。

被单墙 民工房

如果你看惯了那些或富丽堂皇,或简约优雅的现代室内设计与装潢,难免会觉得林明弘的样板屋过于朴素简陋了些,第一印象便可以将其准确定位于“民工宿舍”。为了呈现民工宿舍的真实,艺术家还刻意保留了工人居住时留下的痕迹。凌乱的被褥、用过的水杯,以及摊开的扑克牌,房间里的景象一览无余。

林明弘是一位偏爱老花布图案的艺术家,带着“阿嬷的花布”林明弘走遍了世界。巴黎蒙马特一间餐馆的墙面,美国圣路易当代艺术馆的地面,甚至荷兰海牙市政厅50公尺的中庭地板……都“铺”过他的大花布。2001年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林明弘又将他的花布画满威尼斯一级古迹普里奇欧尼宫。那些被放大的阿嬷时代的浓烈花纹是林明弘对平凡之美的感知与表达。

“花布是一种蕴含着生活经验的文化符号,可以作为艺术与环境沟通交流的媒介,同时它也构建起艺术和观众之间的对话。”林明弘说道。如今,林明弘的花布又装点了外滩美术馆的墙面。 

样板屋辐射出的艺术是由展厅的“花布”墙开始的。这块巨幅“花布”的图案由少及多,由简入繁,遵循一种渐变的方式,从一楼起逐层向上攀爬。一楼的墙面只有红色的直线条,二楼加入土黄色,三楼向上颜色上逐渐添加灰色、粉红色,形成色暖的变化,图案上也多了方块。直到顶层,墙壁上展现出完整的“褥单花布”。

将放大的“花布”铺向公共建筑的墙面和地面,这是林明弘最惯用的艺术表达方式。他希望把绘画从仅被当作观赏之物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将绘画艺术变成一种有界限的,可以让人们进入并安定下来居住的物理空间,将公共空间重新概念化。于是他将自己情有独钟的花布作为素材,将放大的“花布”铺向公共建筑的墙面、地面,在视觉上改变这些场所的结构,以此打破人们对这些空间的既有印象。当人们的惯性思维被这种艺术感所冲击,便会与之互动,发现并再创造艺术。

跨界新尝试

这一展览最鲜明的特点是在不同艺术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跨界与协作。艺术家、建筑师、大学研究团队、建筑工人、家具商、美术馆团队,以及涉及展览的各方之间从一开始就在指令与接受、交流与协商,直至争执与妥协等动态的过程中展开,最终形成这个展览极为丰富的形态。

《样板屋》除了视觉的表达,还有听觉的陈述。声音艺术家楼南立所作的《带条纹的房间》在美术馆中轻唱。楼南立通过声音频率的高低以及时间轴的推进将壁画上的命题图形声音化。以抽象的图形符号作为乐谱,以声谱图的形式作为规则切入来作曲,将视觉元素逐一对应成声音元素。

参与项目的还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翔宁教授和他的学生团队。他们与犬吠工作室共同带来了正在进行中的调研项目《上海制造》。这一项目追溯了数十个上海历史和当代建筑从建设到使用过程中的变化。这些建筑的线描图组成165米的长卷,沿美术馆附近的围墙向公众展示,让路人从中寻觅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欲望和想象。李翔宁认为,《样板屋》和这些建筑一样都是城市的一个缩影,由此可以引发出很多变形,增强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可能性。

除了不同艺术领域间的跨域合作,专业与非专业间的跨界合作也是《样板屋》大胆的尝试。林明弘曾请来七位没有任何绘画经验的工人辅助他完成壁画。他想再次捕捉那些被常人忽略的艺术,坚持相信工人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般的展览中,人们看到的都是创作的结果,而我希望人们能看到全过程。”林明弘说道。他在尝试打破时间推进的规律,将所有时间节点发生的事情在一个场景中呈现出来。于是,除了保持原貌的样板屋,就连飘落到地上的草图,袋子上还结着水汽的早餐,工人摘下的安全帽,都成为林明弘关注的细节,他请影像艺术家程然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人们重新审视那些常常忽略掉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