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2屈世乒赛上,单打比赛中郗恩庭在没有“排雷工兵”的情况下夺得桂冠。除了赫赫有名的“鸵鸟战术”,郗恩庭在这屈比赛中留下了其后为世人称道的“三件宝”——发球、推挡和弧圈球。
先看组图A。一般意义上发下旋球我们通常采取这样的方式:
图A
向前摩擦球的底部。但如果要使旋转强烈,动作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你还需要了解更多。
在正手直握球拍的发球方式中,郗恩庭根据球与拍子产生摩擦力强弱不同,把拍面划分了四个不同的转区:最转区、次转区、次弱转区和最弱转区。如图C如果要把球发转,首先要尽量使球触在最转区。
图C
次是力量。在解释旋转的强弱时,郗恩庭认为,绝大多数人以为旋转来自于摩擦,但摩擦只是动作表现,真正的旋转来源于力量。而整体力量的根源在于脚下,在于身体(主要是以腰部为核心的力量),细小力量的根源则在手指,手指就像高档飞机的微调功能,控制着细微的旋转差异。因此,在组图A中,由于旋转强烈,我们看到球在对方球台向前第二跳后,发生了明显的回跳。
再次,发球的时候动作和表情尽量轻松和缓慢,除了在触球瞬间的用力。此外, 为造成不转的假象,球拍在插入球的底部,完成摩擦的瞬间后可进行相应变化——快速从底部抽出或拍型迅速向前或向后立起,造成“推球”的假象。
组图B是另一种发下旋球的方式。
图B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发球方式本身具有迷惑性,因为球拍是从斜上方向下方挥动,切球的后部。(如图D1和D2)
另外,这种方式发出的下旋球第一弧线较长,也比较高,第二弧线比较“飘”,因此更容易造成对方判断失误。事实证明这种球的旋转也非常强烈,如果用拉球回接,而又拉到球的上部,多半直接下网。最后,不管是哪种发下旋球的方式,最重要的不是绝对旋转,而是相对旋转的变化。因为“郗式语录”中说:“什么时候自己发得旋转都有点儿模糊了,那么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