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醴陵瓷业源头——沩山(附本人收藏的沩山1939年瓷器)

 珠江大鹏 2012-03-22

   沩山,位于醴陵东堡乡(离城市往东十余公里处),尽管道路曲折,现在已经全部是水泥路面,从市区驱车前往,不到一个小时即可到达。 据《醴陵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开始烧制瓷器,至光绪年间为盛,全县有瓷厂480多个,形成了以沩山为中心的瓷器产区。主要烧造粗瓷,产品以釉下青花碗为主。沩山醴陵窑大遗址(山嘴窑址、卢家湾窑址、月形湾窑址)2006年6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烧了的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醴陵釉下五彩瓷于清宣统元年在“武汉劝业奖进会”中获得第一等金质奖;清宣统二年, 醴陵瓷器获“南洋劝业会”第一等奖;清宣统三年, 醴陵瓷器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最优奖”;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享誉中外。 醴陵釉下五彩瓷从此被国内外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

 
    沩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却承载着一方厚重的历史,至今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廖仲威赁山采泥,成为醴陵近代瓷业发源

在沩山入村口,有一座古砖塔。在砖塔斜对面,有一栋破旧的老土房,现在文物部门正对其进行修葺,这里就是醴陵现代瓷业的发源——沩山窑。

而在沩山一些土路上和小溪里,青花瓷片随处可见,在诉说当年的繁华。沩山窑是移民文化衍生的一个产物。清雍正年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沩山赁山采泥,创办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粗瓷。兴宁自宋代开始制瓷,现在兴宁境内发现多处宋代窑址群,廖仲威的制瓷技艺正是从兴宁带来。廖等人推崇樊进德为瓷业先师,在沩山为他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成一时之盛。只可惜,上世纪60年底,在破四旧运动中,樊公庙被毁,五月十六日的樊公庙会也终止。现在,只剩下数堵残墙在风中诉说历史的沧桑。

现在,沩山的那一段历史又重新为人所关注。现在,我市正准备将沩山醴陵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沩山村已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洞天寺也单独开辟出一间屋供奉樊进德与童宾,陈昌才题书了“瓷业祖师殿”,并打算恢复五月十六日樊公庙会活动。

 

湘东珍贵醴陵釉下五彩亮相广州
   2006年4月4号    金羊网   查看次数: 次   评论 条
源于湘东醴陵沩山的醴陵釉下五彩,已经成为城中广大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热点,其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皆因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的醴陵釉下五彩便完全停产,现今存世的作品十分稀少,颇为珍贵。4月4日-5月8日,一批大师级珍贵醴陵釉下五彩将于广州国际旅游天地二层“四十二作坊”亮相。 本次陶瓷展不仅将展出为纪念一代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设计制作,限量生产2004套的《红色瓷典》;获“巴拿马金奖瓷”、由熊希龄先生在1906年创造的扁豆双禽图瓶等经典名作,还有工艺美术大师易炳宣先生的“春夏秋冬四季吉祥花瓶”、被誉为“中国画鸡第一人”的张志安教授力作“金鸡百花图大花瓶”,以及国家级大师邓文科创作的“梅雀图”瓶等收藏极品。如此大规模且品种齐全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名家精品展,在广州还是第一次。 被誉为“浓而不俗、淡而有神,用笔用色大胆泼辣,光影闪动”的湖南醴陵釉下五彩,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之一。清代光绪三十年,著名文化人熊希龄先生在醴陵创办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创造用成多色的釉下彩绘,突破了中国单色的釉下彩瓷局面。1907年—1915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后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四项金奖,使醴陵釉下五彩瓷名扬天下。上世纪五十年代,有着“红色官窑”之称的醴陵陶瓷,为国家领导人及国宴、国家礼品用瓷设计生产。近几年的“世界和平”瓶、“红色瓷典”的研制成功,更为醴陵釉五彩添加了灿烂的光辉。 釉下五彩瓷器制作难度大,成品率低,这需要有娴熟的技巧和过硬的基本功;全凭作者的经验和感觉,这是高超的工艺技巧与深厚的装饰绘画功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釉下五彩瓷器洁白透明,高贵典雅,晶莹润泽,色彩绚丽,有“看得见、摸不着、永不退色”之神秘感,真正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铁,声如罄”的最高境界,且不含铅、镉等有害物质,深受人们的欢迎。醴陵釉下彩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第二,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永不褪色;第三,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色彩变化丰富。
http://news105720060404./

 

醴陵瓷业源头——沩山古洞天

发布时间 2008-05-14

    东堡沩山,众山环绕,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当地称“古洞天”。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而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可直达上天,为神仙所居洞府,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虽是道家之说,但这些地方确实是神奇清幽,山灵水秀,有其独特魅力。沩山洞天,峡谷幽深,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冲口截流筑坝,建望仙桥水库。日益成为令人向往自然的旅游佳境。
    相对于十大洞天,唐代道教名人司马承桢《天宫地府图》,列全国道教36小洞天,72福地中,湖南有洞天6处,福地12处。醴陵沩山是第十三小洞天:小沩山好生玄上洞天,相传为仙人花邱林和傅天师修炼之仙居。
    唐代,大缘禅师在沩山建寺,宋殿元易祓书匾:小沩山寺。又名大通寺。
    清雍正七年(1729),自广东兴宁移居醴陵的廖仲威,在沩山及附近广大地区发现瓷泥,即向小沩山寺住持智慧赁山采泥,并邀约同乡技工20余人,在当地招工,传授技艺,创办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瓷,是醴陵瓷业发源地。后逐渐向赤竹岭、老鸦山、王仙、大林、漆家坳、五石窑前等地扩展。兴旺时、沩山有瓷厂百余家,成为醴陵的瓷业生产经营中心,成为造福沩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推动醴陵经济社会进步的新“洞天”,曾有“小南京”之美称。廖仲威等在小沩山寺后为先师樊进德(明朝人)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平时各厂开窑必祭祀。
    小沩山寺于1990年前后修复,1996年再建山门。樊公庙于1958年被拆毁。

      (文:王泰诚)

 

附文:

醴陵沩山瓷:沩山民国巳卯年(1939)

釉下五彩山水开光西瓜罐

 

沩山,位于醴陵东堡乡(醴陵城东十余公里处),是醴陵瓷业的发祥地,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见证了醴陵瓷业由弱至强、由盛至衰、由衰再至强的发展过程,是一块养育人的福地。也是醴陵瓷业,由粗瓷转向细瓷的纽带。

据《醴陵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开始烧制瓷器,至光绪年间为盛。全县有瓷厂480多个,形成了以沩山为中心的瓷器产区。主要烧造粗瓷,产品以釉下青花碗为主。由釉下青花碗开始,后来,这里烧出的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沩山醴陵窑大遗址(山嘴窑址、卢家湾窑址、月形湾窑址),2006610,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醴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沩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却承载着一方厚重的历史,至今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探究醴陵沩山瓷,成为醴陵瓷研究和开发沩山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承载着醴陵瓷历史的沩山瓷旧时是以生产粗瓷为主,而且现存的沩山瓷很少见有落款,所以具有时代特征明显,有落款的沩山瓷的发现和收藏,将对促进沩山瓷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最近发现和收藏了一个沩山民国巳卯年(1939)釉下五彩山水开光西瓜罐,认为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现特意发表,以供参考。

该罐高19CM,腹部直径约21CM,罐子完整无缺带原盖保存下来真是不容易。罐身以青花(发色非常漂亮)为线开窗,窗内画乡村山水:房屋两处被中间一条河分两边,河中横一条小船,背景为两个山峰,不知道是否沩山当地的风景?背面草书一对联:新样春风吹玉笛,旧家明月在银钩。落款:民国巳卯年 沩山 刘恒春出品。画工写意画风粗犷文字恣意,典型古朴的沩山民窑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