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简单、直观而又重要的证据,方韩之争可以休矣 几天前,我还认为,韩寒可以通过他的那个笔记本,把他的“装逼”过程展示出来(参看我的另一博文),自证清白;现在由于我发现了一个新证据,这个证据已可以把韩寒“证死” 了,所以我放弃“笔记本可证清白” 的说法。再说,小说稿都可以抄一遍造假,笔记本为什么不可以抄一遍造假呢?这个新证据很简单,往往越是简单的证据就越是最接近真相的证据。那些复杂的考证,韩粉们是看不懂的,也不会看。 谈我的新证据之前,请朋友们思考一个问题: 当十六岁的韩寒写完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后,他首先会做什么事? 只有两种可能:A背着父亲直接拿去给出版社;B交给父亲修改。 先说第一种可能。如果这一可能成立的话,它的理由是什么?回应《三重门》巨额知识质疑问时,有人用“天才论” “装逼论” 来解释,这个解释能用来解释第一种可能吗?显然不能。事实上,他连去复试都要父亲陪着,自然不可能自己拿书稿到出版社。 这样只剩下第二种可能:交给父亲修改。其理由非常充足: 一、为父者的责任; 二、父亲的文学专长(韩父的职业是编辑,这工作就是修改稿件,即便对大作家的稿件,编辑们也从不客气,对十六岁儿子的长稿必然会大刀阔斧); 三、韩寒仅十六岁,第一次写长篇小说,语文考试都不及格,他需要父亲帮忙修改; 四、三十岁的韩寒写的文章依然错误很多,大家可去看看最近的博文《这一代》,语法错误不少,那么年仅十六岁的韩寒作文肯定错误更多,他必须首先交给父亲处理; 五、韩寒自己承认他的文章错别字比较多,所以他的博客密码告诉了不少朋友,让他们帮忙改“的地得” 以及其他文字错误,几十岁的人,都要找别人帮忙校对纠错,未成年时的他绝对需要父亲帮忙修改、纠错以及拿去给出版社出版。 这样结论出来了:韩寒写完小说后,必然交给父亲阅读修改。这是唯一的,没有之外的选择。这样就必然有一本韩父修改过的书稿,也就是说,韩寒4月1日出版的那个书稿,绝对只是抄写稿,不是原创稿,原创稿是韩父修改过的稿。如果没有这份稿,韩寒的那份“抄稿”上应留有韩父修改的笔迹,但韩寒没有说过有其父修改的笔迹。 这个结论的证据就是一个简单的直观的常识:一个小孩写完小说必然要交给父亲阅读修改。 越是简单的就越是本质的。因此事件的真相已清晰见底,真相里面只有两个稿本:一是韩父的原创稿,二是韩父的修改稿。除此之外的稿本都是真相之外的,是抄写稿。 如果有人认为还存在第三类稿本,那么他得首先证明两点:一、韩父是个文盲,没有写作能力;二、韩寒从十六岁起,到三十岁止,所写的文章没有任何语法错误,无须韩父操心。这两点,上帝也证明不了。所以我只相信这两个稿本。 这样,韩寒要自证清白,只有拿出父亲的修改稿,这份稿基本可以解释“巨额知识” 和“成熟中年”等问题,也可证明《三重门》是父子共同创作的。如果拿不出这份稿,就只有另一个结论:此书是韩父所写(也有人认为还有第三作者)。 所以,韩寒应面对事实,要么公开其父的修改稿,证明是共同创作;要么承认是其父所写。他已找不到任何理由证明是自己写了。他已被证死,所有努力都已是多余。 本人的总结是:此书是韩父写第一稿,交给韩寒修改写第二稿,韩父再修改定稿,再由韩寒抄正。这个比较接近真相。理由是:一、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本性,为父者务必采取这种办法培养年仅十六的韩寒的写作能力。二、要以韩寒之名发表得有中学生的生活气息,所以让韩寒修改是最好的办法,让韩寒把自己中学生的体验写进小说去。 附: 关于《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应是在1992年前后。 理由一、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林雨祥的屋子没换,主人换了,热情之火终于压抑不住,熊熊烧,旺得让科威特的油田自卑死。”用科威特的油田燃烧来形容情爱之火,很生动也很形象。查资料知道,海湾战争发生在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科威特的油田因此燃烧了四十多天。这个时候,韩寒还不到十岁,显然不可能关心此事。只能是其父知道此事,要在小说上用上这比喻,作者须在这事件之后不太远的时间写作,离这事太远了,就会淡忘,写不出这个比喻。所以应在1992年左右这个时候写。 理由二、在书中提到了赵丽宏的“四步斋”,
而赵丽宏在《当代作家》1995年02期发表了《四步斋随笔》,这说明“四步斋”在1992年到1995年这段时间在上海文化界知名度很高,这也只有韩父熟知这事,也只有在这个时间写作,才会很自然把“四步斋”写到小说里去。而十六岁后的韩寒离这事件已有七八年,不可能对这事有感知。 (作者运用比喻时,都是使用那些印象深的、跟时代背景联系紧密的材料。韩寒十六岁写作时,海湾战争几过近十年,即使是一个大作家,也极少拿一个遥远年代的事件作比喻的。可看看韩寒这些年写的博文,他运用比喻,没见到运用陈旧的事件材料。他前些年写的《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逼》,骂老作家用的比喻很“生动”,用上了“手淫”“性招式”等等词语,这跟时代背景,跟他本人的生活习性联系密切。如果他也用一个十几年前的,类似海湾战争的材料作比喻,就老土了。事实上没有作家会使用陈旧的材料作比喻,除非是用典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