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扫墓节及清明节

 钟家台 2012-03-23

客家扫墓节及清明节

1、挂纸的故事

民间扫墓可分为两种仪式,即“挂纸”和“培墓”。

关于“挂纸”的起源,民间有一传说:相传唐高祖李渊在未得意的时候,流落他乡,很久都没有回家省亲,直到他被封为唐公时,才回到故乡,不幸的是他母亲已去逝多年,埋在南山乱葬岗中;唐高祖找遍南山的坟墓,但始终找不到母亲的坟墓,高祖便把纸钱撕成帛,迎风散去,同时默默的祈祷着:“不孝尽勤王事,侍养未周,今幸获来,而吾母久辞人世,葬处不明,何以奉祭牲醴?母倘有知,请纳儿帛。”祈祷完毕,忽见有一张帛纸飘挂在一座土坟上,很大的风也吹不去,唐高祖就这样找到了母亲的坟墓。后世的人们就趴在坟墓上挂纸帛作为上坟的标志。

“挂纸”在台湾俗习中称做“压墓纸”,一般用小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黄白墓纸或红、黄、蓝、白、黑约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2、清明节由来

清明大都在二月下旬或三月上旬,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大地充满着一片气清景明的现象,万物也都显得特别清爽明朗,所以称为“清明”。古人都趁此时光,扶老携幼同往郊外清扫祭拜祖先坟墓,充分表现了国人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流传到现在,政府为纪念民族始祖黄帝统一中国功绩,特定每年的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以表示敬仰之意。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节气兼民俗节日,另一个是“冬至”。在台湾地区有些人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叫做“三日节”或“三月节”,这一天也称为“古清明”。

3、后土

亦是伯公的意思。

根据各种古书记载-伯公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各称呼。又有“福德正神”的尊称。

在中国各地以称土地老爷,或称土地爷爷为多。而在台湾地区,则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的称为“土地公”、“伯公”或“福神”。又在城镇及庙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样,在郊野及墓地则惯用“后土”。

“后土”在台湾民间即为守墓地之神,也是土地公。传说秦始皇,筑万里长城时,征用天下壮丁。孟姜女的丈夫筑城而死,孟姜女夫妻情深,爬山越岭,万里寻夫,知丈夫已故,悲痛交集,泪洒长城,以致城崩八百里,露出白骨无数,孟姜女难觅丈夫尸骨,忽见一老翁,说:“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就是丈夫的骨骸。”果然寻到夫骨。当她抱骨归途中,渐生皮肉,以将生还,老翁恐死者生还有违天命,乃教孟姜女说:“抱骨踏途不便,可以装袋背负”。女照其所言,遗骨松散,恢复原状,孟姜女生气,责怪老翁误事,老翁慨允为其丈夫守墓土,这就是墓地前旁必有“后土”的由来。

4、培墓习俗

“培墓”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扫墓”,意谓修墓与祭拜,一般人相信,祖先的坟墓相当于活人的住屋,若任其破坏衰废,杂草丛生,则子孙不但心宁难安,也恐间接影响后代子孙的兴衰。因此,每年清明节,将坟上的杂草消除,并加以整修,若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重新加以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祖坟整修完后,开始祭拜;祭拜时,就在墓前和后土前供奉牲醴(三牲或五牲),或十二色菜蔬(如韭菜、鱿鱼、春干、甜菜、甜芋、肉盐、苜头、莴菜、莲子、枣子、竹笋、猪肠)和粿类,作为祭品;若是新坟,则必须供奉五牲(如猪头、鸡、鸭蛋、面粿、红龟粿等);祭拜后土则用“干茶”(碗中只放茶叶),祭品都摆好后,先向后土祭拜,后土是坟墓的守护神,然后再烧香拜墓,如果是新墓,妇人且要在墓前号哭,礼拜完毕,先烧“刈金”给后土,再烧银纸给祖灵,烧完金银纸后,在纸灰上洒酒,称为“奠酒”,最后鸣炮礼成。

培墓后,回家还要再祭拜祖先灵牌(神主牌),然后一家围食供祭拜过的粿类。初葬三年内的新墓,无论如何繁忙,一定都得培墓,而培墓的日子也不一定,台湾民间习俗若家有长子如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也要培墓。现在一般扫墓的方式已较简化,大都以鲜花、水果为祭品,上香鞠躬,礼仪简单隆重,聊表孝思。

5、踏青

踏青也叫“行青”,清明扫墓深具慎终追远的伦理思想,一方面也是趁着大好春光郊游一番,始不辜负良辰美景,大家带点野餐,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的涌向四郊,投向大自然,旖旎风光真是令人羡煞。

清明节日,妇女穿新鞋,出行于郊野,谓之“踏青”,因为古时的妇女平日不可随便出游,当此春光明媚之时,到郊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以解深闺愁烦。此日,妇女则要给全家每一个人准备一双新鞋子出去亮相,因此,便叫“踏青鞋”。此种风俗亦超自唐代,《岁华记》载:“郡中丽人游赏,散布四郊,谓之『踏青』。《唐彦谦诗》“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历代文人,咏踏青的诗词很多,直到现在,「踏青”一词仍然很流行,在这风和日丽的春天,全家人一起到祖坟扫墓,而后一起春游踏青,不但结合了人们对自然与祖灵的崇拜,亦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习俗,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6、荡秋千

“荡秋千”是清明节的一种应时游戏,抗战前还极为流行,

日本治台后,此种习俗始趋衰微。据《古今艺术图》注:“北方寒食、清明为秋千戏,以习轻,后中国女子学之,仍以彩绳结木,立架,坐或立其上,推曳之,谓之秋千。”《天宝遗事》也说:“宫中至寒食节,竞筑秋千以为乐。帝(玄宗)常呼为半仙之戏。”玄宗之此赞美,倒真名副其实,试想,在绿丛红花之间,立一秋千,上面有位美貌佳人,红粉彩袖随风飘荡,岂不美态欲仙?难怪玄宗称为半仙之戏了。难怪诗人词客为其陶醉!怎不令人遐思清明也是秋千节呢?

 7、斗鸡

斗鸡的民俗游戏,大多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休止。我国最早的斗鸡纪录,见于《左传》鲁昭公廿五年:“季之斗鸡,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巨。”到了唐朝,清明更是一个斗鸡的季节,不惟是民间设鸡场,捧鸡而斗,就是皇帝也要斗鸡的。唐玄宗喜爱斗鸡,即位后,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调饲,每到斗鸡的时候,养鸡童即“冠雕翠金花冠,锦绣襦裤,执铎拂导群鸡,叙立广场,顾盼如神,指挥风生,树毛振翼,矿吻磨距,抑怒待胜,进退有期,随鞭指低昂不失。”唐代斗鸡风之盛,于此可见。

斗鸡之俗,到了宋代以后,便逐渐衰歇。但目前台湾尚有斗鸡之风,民间饲养一种黑色而体大的斗鸡,俗称“军鸡”,此种鸡原产于印度及马来西亚,曾在台湾掀起一阵蓄养斗鸡及赌斗胜负的风气,现今斗鸡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乡间亦有斗鸡比赛的民间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