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食清明节与唐朝文化

 沧炎沁梦 2018-04-09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唐朝时期寒食清明节是两个重要的节日,也是寒食清明节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与唐朝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作为唐朝文化的一个栽体.寒食清明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时今天传统文化的流传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寒食清明

儒家思想唐人精神面貌唐诗

寒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节日之一,至唐朝时期。寒食节已经是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王冷然(公元692—725年)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而清明节是唐代时期才作为一个节日与寒食节一起存在的,因为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而合二为一。唐朝时期的寒食清明节俗已经大为丰富,比起前代,寒食扫墓已经记入礼俗的范围,清明踏青游玩之风也比较盛行,丰富的活动与情感则激起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描写寒食的唐诗也成了这一节日的特点之一.

一、寒食扫墓与儒家思想

扫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我国起源甚早,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扫墓,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损,曾无戚容,并宜禁断。”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与儒家道德体系相背离的。

唐朝时期虽然儒释道三家并行,可是儒家思想仍然占有主要地位。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学就一直在封建社会中居于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观念便在权力的支持下转化为社会制度、法律、习俗,并通过传播逐渐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唐朝统治者在开国之初,就将儒学作为基本国策的态度。贞观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富于谋略和远见卓识的魏征所撰‘隋书?经籍志》的“序”表达了官方对儒学的基本估价:“儒之为教,大矣l其利物博矣!笃父子。正君臣.尚忠节.重仁义.贵廉耻.贱贪鄙,开政化之本源,凿生民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虽世或于隆,而斯文不坠,经邦致治,非一时也.涉其流者,无禄而福:怀其道者,无位而尊.”这种论述,表明了他们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政事、教化,对于维护君臣父子之人伦关系,对于

树立仁义忠信的社会风尚,都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而由孝悌观念所构成的孝道是传统儒学的立学之本。因此,儒学强调“报本返始”、“尊祖敬宗”,对祖先始终怀有崇敬感念之情,在寒食上墓的时候欢娱作乐就是对祖先的不孝、对亡灵不恭,更有违儒家的孝道,对社会教化有极坏的影响,因此政府会禁断这些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行为。

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撇儇讫,泣辞.食馀馔任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馁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按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五日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增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寒食上墓在制度上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与支持,儒学所强调的孝悌观念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切实的体现。

二、踏青游玩所反映出来的唐人精神面貌

唐代的寒食之后就是清明,清明节最重要的节俗便是踏青游乐.清明踏青的节俗来自于上巳节的祓灾活动和寒食的祭墓风俗.每到清明节,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好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因此人们不仅踏青出游,而且游乐期间还推出一系列的健身运动和娱乐游戏,例如斗鸡、走马、蹴鞠、秋千、打球等。

斗鸡是唐人喜爱的娱乐方式,每值寒食,人们总要提笼出

200

9年第6期安徽文学

户.在大庭广众之中让雄鸡出笼搏斗,争强比胜。一时金距红冠,振羽伸嚎,跳跃搏击,场面十分精彩.寒食斗鸡之风遍及唐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就连军将、诸王乃至皇帝本人都大为所好。‘酉阳杂俎>和‘全唐文>卷720陈弘祖‘东城老父传》就记载了军将和唐玄宗好斗鸡之事.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民间寒食斗鸡之风在唐代可说是有增无减,日趋侈靡。

蹴鞠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足球运动。蹴,踢也:蹋,同鞠,球也.唐代蹴鞠所用的球,多用牛皮缝成,用动物膀胱做内胆并充气使之更有弹性,亦有用布绒为球皮者。寒食时,人们往往把球装饰得更加五彩缤纷,或帖上形色,或绣上花案,并且相互赠送。在朝廷,由少府中尚署负责制作球。寒食节进上,‘新唐书?百宫志》就有“寒食、献球”的记载,而皇家也每年保留着。寒食日.赐侍臣帖彩球”(‘酉阳杂俎》卷1)的习俗.在民间,人们各持彩球、百花玩耍,形成一种节日标志.

除蹴鞠外,唐代还兴盛马球运动,此即骑马持杖打球,当时称之为击鞠、击球、打球.从军队到民间,无不欣喜为之,构成了极为壮观的体育集会。唐代马球有场地。有规则,有双方队员,有取胜技巧,并体现出人的勇敢精神和整体配合.长安军队中有所谓“两军球会”,军人们纵横急驰,大比其艺,其场面{|山倒海,气势磅礴.而进士们则举行“月灯阁球宴”,动作潇洒从容,文质彬彬.皇家寒食内宴,也总少不了马球的表演。由于马球运动对于场地、人员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寒食击鞠,多为朝廷、显贵或军队所组织,民间仅是散骑闲打。大部分入都是作为观众而围绕在球场四周。

秋千是唐代寒食节的又一重要标志,并作为妇女的专项活动而显耀一时,唐代秋千多用彩绳悬挂,高竖树梢竿头,眩眼夺目,故唐人又称秋千为彩索、彩绳、红索.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秋千运动悠雅和谐.飘然潇洒,不象跳鞠和击球那样激烈,所以有唐一代,秋千深得广大妇女的爱好,每值寒食,到处是秋千荡漾,彩索飞舞,唐诗当中也有大量描写秋千的诗句.

唐代清明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娱乐活动.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之时,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之意.‘隋书?地理志》记载:举行拔河之戏“俗以此庆丰收,用致丰穰。其事亦传至他郡”。正因如此,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宫廷民间,均甚流行.

上述各种娱乐活动,原是为防止寒食伤身而开展的,明显的带有体育因素.与其前代相比,唐代清明期间所开展的这些活动在全年都有,但是蛩I寒食清明期间最为兴盛,一方面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提倡与带动,但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国力与丰裕的物质条件才使唐人有这样的条件和状态.人们积极的参加这些多种多样的娱乐健身运动,快乐地、情绪高昂地表达自己的热情和精神气质,摆脱了世俗的负担,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人们体质的增强,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也是唐人精神状态饱满健康的表现.

三、寡食与唐诗

寒食和清明是唐朝重要的时令节日。寒食清明丰富多彩

200

的习俗与活动给给诗人们提供了直接的创作素材,触动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留下了众多的文学作品.有关于寒食扫墓的如:初唐通俗诗人王梵志“除非寒食节,子孙家旁泣”(‘身如破皮袋》);卢纶的“人哭荒坟亦有花”(‘寒食》):王建的‘寒食行》写到远行他乡之人在寒食的举动:“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有关寒食

禁火、取新火的如:李崇嗣(一作沈俭期)镰食》:“普天皆灭焰,

匝地尽藏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李商隐《寒食行次冷泉骚》:“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到了次日清明就要取新火,朝廷钻榆木取火,然后分赐近臣,得到者会感到十分荣耀.韩僵的‘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中有“火随黄道见,烟绕白榆新”,史延、郑辕、王濯等人也有以‘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为题的诗歌。除了在清明赐火之外,皇帝近臣可以在寒食当天被赐火,如窦叔向的‘寒食日恩赐火》写出了寒食被赐火的感恩戴德的心理,韩翎的‘寒食》则写得蕴藉含蓄。有关寒食踏青出游的如:‘元氏长庆集》卷20(寒食日》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来鹪‘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全唐诗》卷642)云:。几度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转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全唐诗》卷25)这些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人寒食、清明游乐寻欢的快乐情形.有关其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如反殃斗鸡的有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全唐诗》卷30):“寒食东郊道,飞翔竟出笼.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瓜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王冷然‘寒食篇》:“花场共斗汝南鸡,春游遍在东郊道.”魏元忠‘寒食应制》:“笃啼正隐时,鸡斗始开笼。”(‘全唐诗》卷46),还有蹴鞠、马球、秋千等大量的体育活动都拨作为创作的题材,写进唐诗里.

描写寒食清明节的唐诗使唐朝时期的寒食清明影响更加扩大、感染力更加强大,寒食清明文化借助唐诗这个载体更加广泛和深刻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而唐诗的参与也进一步提升了寒食清明的文化品味,突出了其人文性。从唐诗的角度来看,对寒食清明的描写也使唐诗更加贴近民俗生活,拓展了其视野、扩大了其素材,使其更加为民众所接受。

寒食清明节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根源在于唐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展现出来的是唐朝发达的精神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寒食逐渐并入清明节中,到清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只知道有清明而不知有寒食这一节日了,而现代人的生活中更是只剩下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恢复以前的节日习俗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适当增加新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对旧的节俗作出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对传统的清明节的流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l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粥7

f21【耒】壬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3】赵东玉冲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年第6期安徽文学

寒食清明节与唐朝文化

作者:作者单位:李文娟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刊名:安徽文学(下半月)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