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思考 :进一步搞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还存在么?哥们的传说是改革开放(经济)实际上已全面宣告失败——按邓总改开不能出现“两级分化”和“新的资产阶级”的标准,“失败论”似乎并不错。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就没了,“政治制约经济”“制约改革”就成了一个虚假命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岳麓版) ★专题知识要点 本专题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w.w.w.k.s.5.u.c.o.m ★基本知识梳理 一 梭伦改革 背景 (1)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实行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2)至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内容 (1)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改变了贵族政体的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3)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特点:改革带有“折中”色彩,改革中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评价: ①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梭伦被称之为“第一位平民领袖”。 ②改革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③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以财产多少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二 商鞅变法 背景 (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功立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制定秦律,严格刑罚。 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特点: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作用:轻罪重罚,轻视了教化,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失败原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商鞅实行的酷刑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商鞅不惧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进行。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严重。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内容 (1)经济方面: ①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②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1)政治方面 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考核地方官吏。 ②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 (3)移风易俗: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行汉制,崇儒学。 历史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④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 (1)“三冗”问题: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庞大,形成“冗兵”,养兵、养官所需费用、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局面:“三冗”的出现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4)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5)王安石锐意改革并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内容 (1)经济上: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上: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高。 (3)政治上: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自救运动。 评价 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是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五 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景 (1)天主教在中世纪的西欧具有重要的地位: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15世纪,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受到天主教会的阻挠。 (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概况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①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内容:①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②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影响:①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②使德国形成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③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提倡自由、平等的宗教精神。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影响:其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欧洲迅速传播。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 特点:建立起以英王为首脑的英国国教。 实质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作用 (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天主教会内部改革,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2)经济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3)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六 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1)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9世纪俄国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呼声。 (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 内容 (1)签署“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民必须通过赎买获得原来份地的一半。 (2)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3)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进行地方自治改革。 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生产大幅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②推动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推动了俄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留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w.w.w.k.s.5.u.c.o.m 背景 (1)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2)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商业日益凋敝,经济萧条,国力衰弱。 (3)阶级关系方面:马木路克的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 (4)英法等西方国家展开对埃及的争夺,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内容 (1)经济改革: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采取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2)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简化地方行政区划;大力压制马木路克的势力,整顿社会治安。 (3)军事改革:创办军校,培养军官,扩建军营,招募士兵;大力发展海军,建立了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评价 (1)进步性 ①经济改革使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②政治改革完善了行政机构,整顿了社会秩序,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军事改革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④外交改革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⑵局限性 ①经济改革出现了资金匮乏和管理不善的问题。 ②军事改革和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八 明治维新 背景 (1)政治上:幕藩体制,等级森严,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幕府统治出现危机;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经济上:土地归领主所有,农民负担沉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3)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4)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 (5)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主要过程: (1) 形成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 (2) 确定武装倒幕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 (3) 建立了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4) 武装倒幕成功,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 (5) 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 改革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份制和特权;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经济: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置产兴业,引进设备,开办工厂,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拓展海外市场。 (3)文化: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行文明开化。 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 ⑤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③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九 戊戌变法 1背景 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内容:①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③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军,添设兵船等。④文教: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2)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百日维新以失败宣告结束。新政内容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之外,其他措施全部被取消。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②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5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综合归纳 1.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1)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 ⑴相同点 ①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②领导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领导下的改革。 ③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④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⑵不同点 ①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②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3.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⑦效果相同: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⑧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 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 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统治的武装斗争。 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理论认识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