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讲 适应社会 走向成功

 沩江学者 2012-03-24

第九讲   适应社会  走向成功

    每年的7月,高校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寻找工作以后,就会陆陆续续走向工作岗位,变身为职场新人。他们将面对另一种生活规则,走人人生的又一转折点。作为职场新人,在开始一段时间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从面向课堂到面向社会,从单纯求学到涉身职场,从简单的同学关系到复杂的同事关系,毕业生们将如何更加完美地实现这样一次转换是工作顺利的关键。

    就业是学生生涯的一次告别,却可能是一个全新学习过程的开始——学习走进社会,学习融人社会,学会在社会的洪流中摆渡自我。调查表明,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刚走进工作岗位时,一时难以适应,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似乎学校里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派不上用场。心理学家认为,在职场角色转化中出现的问题,对刚就业的学生来说,可被认为是一种应激源,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职业角色转换,是很有必要的,而应对方式与自身的成长环境、经历、教育状况息息相关。

    尽快实行角色转换,走好职场第一步,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是大学毕业生追求健康和谐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第一节  角色认知与角色转换

角色一词本是戏剧术语,原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美国人类学家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相应的角色。”我们通常认为——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个人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围绕这一地位,社会各方面对其存在的各种期望,个人努力按照这些期望行事便成为一个角色。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要从职业角色变换成家庭角色,这种经常性的角色转换,必然会生产角色冲突。当一个学生转变为员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以学生时代的思想行为去做一个员工,但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导致冲突。那么在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尽快完成角色认知,逐步适应角色过程,最终实现角色转换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转换

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平稳地由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换,是人生关键的一步,它与以后职业转换不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内涵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由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社会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的社会角色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例如对某个人来说,他既是领导又是丈夫,既是父亲和又是儿子。

    (2)社会角色是行为规范和期待。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某种角色赋予权利义务的同时也是一种行为约束规范的强加,社会之所以要对特定地位的人做出行为模式的规定,就是希望他按照行为模式行事,这就是社会角色期望。

    (3)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的构成基础。正如一部戏由多个角色构成一样,一个社会群体由不同的社会角色构成,每个人都扮演着规定的角色,整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二、正确认识角色转换

    大学生与员工是两台戏剧中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转换需要了解他们的区别。

    1.社会责任不同

    大学生主要责任是学习,努力吸取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整个角色扮演是一个吸收、储备、锻炼能力的过程;而员工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具体的岗位职责,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具体的问题,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说学生角色的责任大同小异的话,那么社会角色的责任就千差万别,医生、教师、工程师、警察不同的角色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2.社会规范不同

    学生角色规范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制定的,是学生成长的行为规范,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而社会赋予员工角色的规范更细致,更严格,以创造效益为主,一旦违背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甚至接受处罚。有些大学毕业生上岗工作马虎,一旦犯错还希望像学生时代一样,得到教师的帮助,得到学校的教育和宽恕,结果却后悔不迭——职场是不会让一个经常犯错误而又不承担责任的人长期存在的。

    3.社会权利不同

    学生的权利是依法接受教育,员工的权利是自己掌握的,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劳动,并为自己的权利行为承担责任。

三、大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对角色把握不准,认识模糊,容易造成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不清,最终导致失败。角色转换中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对过去角色的怀旧是大多数人的心理,特别是毕业生更为强烈。十几年学生角色,一朝更改,需要有一个过程,但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对大学时代的回忆,只与大学同学交往,仍然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职场的问题,处理工作时,往往容易造成与工作环境脱节,成为职场另类,影响职业发展。

    (2)自我评价过高,不切实际。有些大学生自认为来自高等学府,接受的是系统教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一开口就是这主义那原理,瞧不起周围同事,不愿意干基层工作,希望能成为公司扛鼎之人,结果给人感觉就是夸夸其谈,眼高手低。要知道大学教育只是给你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很多东西需要在实践中体会、琢磨。“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3)目标游离,定位不准。有些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不能踏实定位,浮躁不安。一会想干这,一会想干那,一会想考研,一会想出国,一会想从技术上发展,一会又想走行政道路,目标游离,给人感觉是缺乏敬业精神,朝三暮四,结果一事无成。

    四、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甚至会有阵痛,如蚕破茧而出、蛇蜕皮,处理得好,能轻松地完成,处理不好,可能带来永久的伤痛,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安心本职工作,甘于吃苦。常言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成功属于踏实肯干的人。作为新手,要想尽快适应工作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工作环境,找到工作规律,从而对工作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和把握。

    (2)放下架子,虚心学习。要甘当“小学生”,一切从头做起,才能与你周围的人打成一片,才能学会为人处世,并在业务上有所长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俗话说“少林和尚进寺,头三年挑水砍柴,再三年砍柴挑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个人上人。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职场新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勤于思考。对工作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就提高了业务水平,使职业能力得到加强。做起事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4)积极工作,乐于奉献。积极工作,乐于奉献体现的是一种工作志向。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当我们不能改变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态度。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工作,乐于奉献,一定会博得所有人的好感,成为职场中心人物。

    总之,对于初涉职场的大学生们,他们结束的是习惯多年的校园生活,面对的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职场制度。在这一特殊的转换期,学子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掌握角色转换的技巧,尽快地完成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第二节  尽快适应社会

    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新的环境,新的人员,新的方式,新的生活。和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能否迅速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如何。心理素质好的同学,随着环境变化,能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环境中重建人际关系,开拓新的生活空间,产生新的归属感和稳定感,并能排除干扰,很快让工作生活进人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环境适应更加困难。

    一、适应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沃尔曼对适应做出如下定义:“一种与环境融洽和谐的关系,包括满足一个人的绝大多数需要,并且拥有符合生理和社会方面的绝大多数要求的能力;满足需要并符合要求所必需的行为变化,以便个人能与环境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需要与满足相联系的过程,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身心调整,与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例如,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些物种能随环境变化而逐步变化,最后完全适应自然而得以生存。如变色龙能随周围环境、颜色变化而改变皮肤颜色,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适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种需要存在;阻止需要的阻挠存在;个人提供克服阻挠的反应行为;反应导致紧张减轻。

    1.需要的存在

    人在世界上生存,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的各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平衡,反之则感到紧张,失望、恐惧、不安、产生情绪波动。适应过程首先是一种需要的存在,为了需要满足而去适应。

    2,阻挠

    阻挠是指个体在利用其现有的习惯机制满足需要时所遇到的阻挠。例如很多大学毕业生习惯了学校保姆式的环境,什么事情都是等学校通知,等老师安排。进入企业后都是自己处理问题,那么原来依赖的习惯机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出现了阻挠。阻挠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环境阻挠。例如:大学新生常见的不适应,从熟悉的乡村到完全陌生的城市;二是个人缺憾,影响个体理想的实现,三是需要的冲突,当多种需要出现,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阻挠。

    3.反应

当人们面对一种陌生的情况,用习惯方式或定势思维解决问题失败时,就会主动寻找一种新的能够解决的方式,这就是反应。俗话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东方不亮西方亮”,人适应环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不断变更自己的反应。

   4.适应

    当一个反应能够减轻个体的内驱力所引起的紧张,原来活动就要结束,这就是适应。人们总是不断地通过调整反应模式来达到适应的效果,例如: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在新环境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就会知道如何按职场规则办事,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这就说明他已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

    二、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职业适应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一般说来,大学生职业适应得过程越好,越能尽快适应职业需要,为个人潜能的发挥,职业理想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职业适的过程较长的话,就会影响职业发展,具体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反应一个人的职业期望。如果职业定位不准确,就会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期望值,而期望值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职业适应。期望值过高,面对新岗位、新工作,往往就会表现出眼高手低,对现实不满,自视清高,结果就是工作积极性不够,不容易得到认可,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期望值过低,又会造成妄自菲薄,止步不前,畏首畏尾,或者得过且过,结果成为职场过客,可有可无。

    2.价值定位

    当代大学生都注重追求自我价值,这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只要不过于极端利己主义,都是可以的。关键是毕业生就业时应正确把握价值定位,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找到成功的契机。一个只追求自我价值而不顾社会价值的人是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的。同样一个价值定位偏差的人也是不容易成功的。

    对一个学生来说,成绩好,思想好,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均衡发展,就是很有价值的。而在职场中,一个优秀的员工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是实践动手能力强,效率高,能创造效益。这是无法等同于在校成绩好钓评价标准的。这样的价值评价就导致了毕业生职业适应的难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校学习、品德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人在职场都表现平平。相反有些在校一般的学生,在职场却是如鱼得水,如日中天,深得领导器重,职工好评。所以说价值定位是很重要的方面。它需要大学生对自己职场角色有清楚的认识。员工不是学生,不能用评判学生的标准来定位职业角色。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舒心工作、安心工作的重要条件。当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和团队精神的社会。如果大学生就职后能很快进入角色,掌握职场人际关系的规则,很快的融入团队,建立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就能很快适应职场要求。反之,如果不能与同事、与上级和谐相处,要么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要么愤世嫉俗,这看不顺眼,那瞧不起,就会对职业适应极不利。

    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上班几年了,还像个新人,连办公室同事的电话都不清楚,更别说与同事打成一片了。结果大家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井水不犯河水,工作气氛总显得紧张、僵硬,长此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工作环境,造成心理问题,影响事业发展。

    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传递的加快,观念的更新,这些因素促使人们的交往进一步扩大,为大学毕业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努力。大学毕业生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人际关系横向的主要是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纵向的主要是与领导的上下级关系。怎样处理好与同事及上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真诚待人。有一首歌中唱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用心相处”心诚则灵。让我们永远是朋友。”做人要诚实、正直,与人坦诚相见,忠实守信,就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友谊与信任。也许一个人很有才华,也自以为很聪明,如果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去欺骗别人、愚弄别人,最终被欺骗、被愚弄的则是他自己。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诚实的人。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永远愚弄少数人,或者偶尔愚弄所有的人,但是绝不能永远愚弄所有的人。”真诚待人的人一生光明磊落、心地无私、襟怀坦荡,可以很洒脱的生活。而虚伪的人则负担相当沉重,担心什么事情会败露,整天惴惴不安。

(2)善解人意、热情助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时候别人的需要或者面临的困难并不一定向你明确表达,这时就需要我们留心去发现,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即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当别人开口求助于你时,只要不违反原则、不违法纪,就一定要尽最大能力予以帮助。心目中装着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善于体谅他人,与别人分担忧愁,共享欢乐,就会使人感到人间的温暖,有助于加深彼此间的感情。“投之以甘露,报之以琼瑶”,人际交往中的奉献与索取是相互的。

(3)适度谦虚、寻求帮助。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气度。刚刚步人社会的年轻人社会经验少,想要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就必须向别人请教、多学多问。不要做万事不求人的人。万事不求人的人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必要时求助他人,不但有利于做好自己要做的事,而且能给他人造成“自己有用”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的满足反过来还会促使他在你需要的时候热情伸出援助之手。但要注意,不能事事求人,那样会给他人造成你“没有能力”的印象。

    (4)保持自我。在交往中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或违心的随声附和,否则你将成为“无主见的老好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原则。

    (5)善于交谈。交谈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要使交谈的气氛宽松、和谐、愉快,就必须学习交谈的艺术。交谈的两个方面是听和讲,第一重要的是要善于听。事实证明,越是善于听的人,人际关系越理想。在对方讲的时候注意听,是无形中给对方以鼓励和褒奖,从而得到对方的感激和尊重。除非你想赶走别人,否则请不要在别人讲的时候漫不经心地东张西望或随意打断他。有些时候对方只是找个倾诉的对象,所以不需你说什么,听就更重要。为了表示你在注意听,还要不时地点头或简短的插一句。其次是要善于讲。要善于寻找能激发对方谈兴的话题,不论你同别人谈得多么兴高采烈,也不要冷落了在场的其他人,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而沉默的人。注意谈话的分寸,不能伤害他人——不论是在场的人还是不在场的人。

    (6)恰当的使用人体语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有时会起到有声语言难以起到的作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立即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学校里彼此亲近的同学之间经常拍拍肩,擂一拳或手臂互相横在肩上,这些动作在同事之间是极少出现的,尤其与上级交往当中更要注意不要拍拍打打,那样不但不会取得良好交往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人极度的反感。

    人际交往的艺术技巧可以学习获得,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应该指出,以上几个方面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此基础上,大学毕业生还应该树立独立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断学习,把握时机,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奋斗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做生活的强者。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职场适应的催化剂,好的个性能促进你更快地融入新的环境,消极的个性会妨碍职业适应。例如,个性开朗、活泼、自信心强的人能很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遭遇挫折也能很快寻找帮助,得到解脱;相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人就不易融人群体,缺少人际支持,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很差,职业适应的能力就相对较差。

    三、尽快适应社会,迈好职场第一步

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第一步是最为关键的。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是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在角色转换时,上有领导的引导,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争取他们最大的帮助,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从而来融入崭新的工作岗位,迈好职业第一步,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熟悉工作环境

    刚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应该及时去熟悉组织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企业文化等。要对工作单位的历史,概况,特点有全面的了解。

    2.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指认识主体时第一次获得有关认识物体的不完全信息,通过直觉判断作用的想象评估。它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第一印象的建立基础是不完全的信息;二是它是一种主观判断,因此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意识在里面。

    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第一印象的产生就是上班的前一个月的整体印象。它一般指领导、同事、客户等初识或几次简单的接触后,通过专业水平、工作情况等以及个人打扮,言谈举止等不完全的信息,进行的主观臆断。

现实生活中,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它会对后续判断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可以产生后摄效应。当第一印象形成后,人们会把它作为后续判断的心理准备。例如,有的毕业生初次到机关上班,不了解着装规则,穿着过于个性化,就会给领导一种太不严肃,对工作不负责任的第一印象的影子。其次是前摄效应。即好了不可能坏,坏了不可能好。如果毕业生在岗位培训时表现优秀,那么正式分配岗位时,就会得以重用。其次是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如果用人单位形成第一印象后,就会在其基础上造成泛化,认为大学生都是这样,或某某大学的学生都是这样。有的单位在招人点名要招某某大学的就是晕轮效应造成的泛化的表现。

    那么大学生如何建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1)衣着整洁,仪表大方

    俗语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佛靠金装”。衣着服装是个人性格、素质、修养的综合表现。一个内向的人衣着偏向中性,色彩暗淡。一个外向的人衣着显得活泼,色彩鲜艳,一个前卫的人衣着就会十分张扬。大学生着装应该与自己的职业要求一致,比如在行政机关工作,一定要着正装,男生不留胡须,女生不抹浓妆;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仪态不仅可以使毕业生在人际交往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2)言谈举止得体

    毕业生作为新人,与人相处要谦虚礼让,不卑不亢。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

    (3)遵章守纪,讲究信誉

    遵守时间,讲求信用,与人交往不失约,不失信。初到工作单位,提前上班、稍后下班,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要紧张、有序、高效。这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相反,没有时间观念、不遵守工作纪律、不守时、不守信,这些都不利于你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

    (4)工作积极主动

    新上岗的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一般都很强。但工作主动性稍差,往往是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主动地去干一些工作。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是很积极但能力一般。往往领导和同事从感性上比较喜欢,但面临正挑重担,扛大梁时又得不到重用;

    (5)从小事做起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大事没机会干,小事不愿意干。看不上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影响自己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从小事做起,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打开水、复印、打字等一些跑腿性工作。就是类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却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试想一下,工作接触一般都是程序化的,只有这类小事才最能沟通情感。有人说打扫办公室是大学生上岗的第一课,是很有道理的。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办公室秘书开始的。

    (6)尽快熟悉工作,明确岗位职责

    新到工作岗位,主要问题是缺乏经验。因此,在熟悉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应及时向同事或领导谦虚地请教,这样既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也显示了对老员工的尊重。争取出色地完成第一件任务。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经过认识调整,感情体验,行为交往等手段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俗话说成功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就是指人际关系。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竞争的社会,社会需要良好的人际交流来保证事业的成功。美国著名教育家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成功,百分之三十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七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三国时期刘备,文比不过诸葛亮、庞统,武敌不过关羽、张飞,但他却能网罗天下英雄豪杰,惟其马首是瞻,最后成就一代霸业,什么原因呢?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现在很多单位要求员工“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作分工的日益精细,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只有将不同能力的人组合起来,团结起来才能成就大事。新进入一个组织,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人是社会的人,常常要与工作环境周围的人交往、合作。要注意利用交往技巧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地适应交往对象,并融人群体之中,这对打开工作局面十分重要。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但影响工作,也影响生活质量。

    在新人组织时,要善于观察,不要卷入一些消极的人际环境中去,如拉帮结派等。

    大学生应该如何处理职场的人际关系呢?具体地说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把握职场人际关系的原则

    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从人际交往开始。人际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往。需要按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一是尊重。新的工作环境,其人员结构与单一的学生相比,显得十分复杂。不管是比你学历高,能力强的骨干,还是比你学历低的工人,在交往时都要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尊重。才能在关键时候得到帮助。二是真诚。真诚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是深化友谊的保证。诚实守信显示了一个人自身的身心的安全感、尊严感。它使人在交往中获得别人的信任,从而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宽容和理解。社会上的人们,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其思想观念千差万别,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求安全感,斤斤计较,那么最后就是能使路越走越窄,剩下自己与自己交流了。理解是培植友谊的土壤。宽容是建立感情的桥梁,宽容的天空五彩斑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不在乎每朵浪花的美丑,所以大海波澜壮阔。

    (2)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

职场要处理的人际关系主要两种: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对于这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好才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①尊重上级

    为了行使权利,维护权利,领导往往十分注重自己在公开场合的面子,所以要绝对地尊重领导。在交流中,要注意领导的情绪情感,尽量在领导心情好的时候提出不同的意见。俗话说:“要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就是这意思了。尊重不是溜须拍马,有的人一味拍马屁,十分明显,搞得领导下不了台,很尴尬,实际上就是不尊重领导了。

    ②支持同事

    尽管办公室里个人工作有分工,但对同事的工作一定要真心支持。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管自己,甚至落井下石,指桑骂槐。要知道任何对别人的指责都会使自己的形象受损,相反帮助与支持会获得更多的回报。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在同事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才能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同事的支持帮助。

    ③包含竞争对手

    许多人对竞争对手都会设防,甚至还会在背后诋毁。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对手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使阴招、下黑手,殊不知这样很容易造成两败俱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旁观者看到就会使人人都对你感到害怕,人人都对你设防,对工作是百害而无一利。相反对竞争对手大度一点,会使双方都在和谐的气氛中展开良性竞争,最好实现双赢。

    4.正确面对困难,学会进步

    刚参加工作,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正确面对困难,学会克服困难的技巧。

    遇到困难和障碍,千万不要心灰意冷,畏缩不前,逃避问题,而应学会解决问题。这不仅表明个人的能力、素质和进取精神,而且扫除了障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在困难中学会如何进步。职业生涯早期的个人组织化阶段,是组织和个人相互测试和相互考察的时期。组织希望通过对员工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再尝试给特殊的人才安排特殊的职业通道。

    总之,在工作早期或适应期,应让自己尽快融入组织,为职业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经常问自己:3年以后我会怎样,5年以后我要实现什么目标,10年后我又在干什么?从而帮助自己把握前进方向。

第三节  通向成功之路

    大学生毕业后,就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开始了新的征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为大学毕业生大显身手、通向成才和成功之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活动的舞台,同时也向大学毕业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必须牢牢记住的是,通向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创业肯定艰苦,奋斗方能成才。不能指望时时事事都会一帆风顺,到处都有鲜花和掌声。只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才是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一、志存高远,奋勇拼搏

    志,是人们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为达到这一目标所下定的决心,它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生活中的动力。立志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立志是成才的大门、成功的前提。早立志,立大志,事业才能早成;胸无大志无所追求者,终将碌碌无为而虚度终生。所以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竟成”。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代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终成一代伟人。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这段话是巴斯德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也是他成功的秘诀。正是由于他有正确的志向作为自己持之不懈地学习、研究的精神支柱,他才成就为近代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伟大奠基者。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中外古今,凡事业大有成就者,无一不是从年轻时就立下远大志向和追求目标的。总之,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个人志向与理想要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人们的奋斗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才能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孜孜以求,不畏艰难险阻,历尽风雨而始终不改初衷。有了远大的志向,还需要奋勇拼搏、坚持不懈。“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一旦立志,就要专一,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要将有限的精力完全集中在一个确定的、有限的目标上,经过长期苦苦求索、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我国当代诗人艾青有一句为人传诵的名句:“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大都不是平坦笔直的,往往充满着崎岖、坎坷和艰险。在这种时候,尤其需要正视困难,分析自己,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从而发挥优势,奋发进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大学毕业生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发展。

    二、立足本职,艰苦创业

    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艰苦创业,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认准一个目标,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向着目标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后一定能到达希望的彼岸。或许你经历了不少风险、绕了一些弯路,但是到达后回想起来则别有——番乐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为有知识的青年提供了空前多的选择机会。有的人被搞得眼花缭乱,总是跳来跳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有的人则安下心来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干一行、爱一行,自觉坚守工作岗位,勇挑重担,尽心尽责,对工作精益求精。事实证明,古今中外非本职岗位上成功的人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本职岗位上埋头苦干、勤奋不辍而取得成功的,三心二意的人是很难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因为立足本职岗位奋斗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原有的专业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基本上是为本职工作准备的,所以可充分利用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践,可避免隔行所造成的知识领域上的“隔山”。立足本职,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内容、要求和程序、目标比较熟悉,了解透彻,对本职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发展状况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容易确立奋斗目标,容易很快投入,一般也容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反之,介入新职业,得从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有一个对新工作熟悉了解和确定目标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增加了时间上和智力上的投入,而这种巨大的投入未必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益。立足本职奋斗,容易得到客观环境的大力支持。立足本职是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有利于本行业的发展,容易得到本职工作上领导的肯定、赏识和大力支持,也就容易获得人力、物力上的帮助,时间上也有保障,有利于走向成功。立足本职工作,当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理论上自己原有知识和本职小环境技术力量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向曾经培养过自己的教师请教解决,少走许多弯路。再者,立足本职奋斗,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一旦工作上有了发明创造或技术成果,可依靠工作系统的优势迅速得到传播应用,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立足本职要培养对本职工作的感情。雷锋之所以事事都做得出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爱是成功的基石,是行动的巨大内驱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然也是立足本职,但由于没有感情,不投入,最终也不能“得道”,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在本职工作中取得成功。

    立足本职也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成功之路无坦途。不管遇到多么艰苦的环境,遭受多么重大的挫折,面对多么迷人的诱惑都初衷不改,不屈不挠是每个成功者的品格,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可能取得成功。

    立足本职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年磨一剑”,“面壁十年”等成语都是说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有更多的人用了毕生的时间才取得成功,所以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要适当降低成功时间的期望值,不能急于求成,期望“在短期内创造出一片蓝天,拥有自己的一块领地”是不现实的。

    三、更新知识,博采众长

    知识是人类对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知识的海洋犹如南极冰山之突然消融而迅速扩展。读过两年私塾,上过几年高小就成为文化人,就可以一辈子“有饭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激增,科技的进步到了如此之快的程度,以至于虽然你是大学毕业,如果在“世外桃源”里过三两年再回到现实中就会有“恍若隔世”之感。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以后的成才打下一个基础。有人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约只占一生工作所需要知识的10%,绝大多数知识需要在毕业之后结合工作实践,在不断学习中获得。小说家、科学家斯诺感叹20世纪之前,社会变化如此之慢,人们在整个一生中都感觉不到这种变化,而现在变化速度如此之快,连小说家和科学家的想象力都跟不上了。美国科学家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足每l0年增加1倍,而目前则是每2年增加1倍。由于知识的激增,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大学毕业生无论在学校的学业多么优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工作中有所建树,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处在动态之中不断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体系的生命也在运动,这就是知识的“新陈代谢”。

大学毕业生要想成才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寡,也在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既要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知识,还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无论毕业后从事科研、生产还是建设工作,都只能是主要以专业知识立足,而绝不可能只靠专业知识立足。如同一名教师,他不但要精通自己教授的内容,还必须懂得一些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有利于教学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个人越要专深于一门、越要有所突破,就越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格拉肖劝告青年人要努力“涉猎多方面的学问”。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开阔的思路,町以提高想象力。格拉肖本人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一个部门曾经对1300多名科学家作了为时5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有成就的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掌握了两门以上多至数门专业知识的“通才”,他们把这些通才誉为“时代的骄子”。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极力呼吁培养“通才”。日本教育界从“通才取胜”的调查中得到启迪,决定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并且积极付诸行动。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专业科目繁多、划分过细的培养方法.加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这项工作还只在起步阶段。所以每一个有志向的毕业生,都要根据工作的需要自觉地学习一些与工作有关的其他知识,作为自己专业理论体系有益的补充。而且,大学毕业后同一专业的学生,即使在同——行业上,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的重点就不同,对知识的要求也就有所侧重,而学校的教育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毕业生要根据所做的具体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汲取营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调整和完善。

    大学毕业生在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自己知识大厦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总体结构上,要有比较清晰的蓝图。然后根据这个总体的需要,选择材料——吸取你所需要的知识;选择构件——与主体有关的学科,展开你的“建筑工程”。二是在横向结构上,要有合适的比例。任何学习,必须有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与其关系密切的外围学科。外围之外,还有边缘部分。核心、外围、边缘这三者的比例必须适当、协调,他们既是一个统一体,又有主次径重之分,否则“整体建筑”就会失去平衡,而不能达到预想的高度,甚至难以站立。三是在纵向结构上,要层次分明。比如一座塔、有塔基、塔身、还有塔顶,这三者之间要次分明、宽窄适宜,而且又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是要随着科技的

发展、职业的需要,适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工作岗位上一般都很难找出大块的时间来学习补充新知识,所以要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切忌摊子铺得过大。要注意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要注意拾遗补缺的“短、平、快”,把主要学习精力投放在工作技能的学习、新科技成果的学习和创造技能的学习上。

    四、勇于实践,走向成功

    实践是大学毕业生实现成才目标最基本的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只要反复实践就能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通过实践不但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磨砺人的品格、克服坐而论道的习气和贪图安逸的思想。实践的最本质的意义是行动,脚踏实地地去做。再好的想法和愿望,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永远也只是想法和愿望。就如同我们要建一幢漂亮大厦,就要把理想的大厦画成图纸,然后按着图纸一砖一石地建设。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学习时缺少实践锻炼,所以常常有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弱的眼高手低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学习和掌握在学校学不到的技能,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前进的具体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是经过无数的实践,历尽磨难、饱经风霜才获得成功的。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重实践、勤观察,用生命23的时间,走遍我国东半部16个省、市、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考察祖国的名山大川,研究我国的石灰岩地貌及发育规律,收集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并记入《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传世之宝。

事实证明,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有动力的人,而成就的大小与动力往往成正比。诺贝尔奖的奠基人诺贝尔的奋斗史世人皆知,其父亲和弟弟都在研究炸药的实验中丧生,诺贝尔本人也是九死一生,但他坚持实验毫不退缩,最终取得了成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正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实践,才写出了不朽的药典《本草纲目》。大学毕业生要勇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