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养生密切关系秘决

 ABC328 2012-03-25

 

  欢迎朋友光临ABC328图书馆
 
 
 
 
 
 
 
 
 

中医之养生密切关系秘决


  中医养生与“七情、五志”的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因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一、“怒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二、“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伤心病例。

  三、“思伤脾”: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四、“忧伤肺”:
  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五、“恐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地。老百姓常说的“吓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
  古书中早就有过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
  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苦恼。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
  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abc328图书馆欢迎您光临!

  中医之养生--“清净心情、凝神敛思”

  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现代人都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奔波终日,精神和思想都高度紧张,不能放松下来,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故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

  与吕洞宾道长提倡的:“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的。

  abc328图书馆欢迎您光临!

  中医之养生--“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是指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黄帝内经》中主张:

  “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

  《红炉点雪》则强调说:

  “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

  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

  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吗?

  《太上老君养生诀》里说:

  “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

  abc328图书馆欢迎您光临!

  中医之养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亦是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

  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的:

  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

  无论哪门那派的中医宗师和传人都把“医德和功德”作为教诲弟子的首要内容,强调德多高功多高,这绝非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带有很深哲理性的唯物辩证法,健康的好坏和医术的高深主要取决于高度的静态,也即头脑中识神的控制程度及元神的调动能力!

  试想,一个满脑子私心杂念,七情六欲...,整日被功名利禄思想所困扰的凡夫俗子,又怎么能保持高度的静态而逐步达到健康呢?

  只要你能做到与万物保持一种永久的爱心,慈悲为怀,以德报怨,对万事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遇事不怒。

  人生一世襟怀坦荡,公正无私,光明磊落,与世无争,见人发财眼不红,别人升官不生气,把一切金钱名利置之度外。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宽广的胸怀,包括对事业、对工作、对同事、对亲友始终保持一种旺盛饱满的热情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精神,达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脱,你才能由这种“安居乐业”、“知足常乐”、“苦于人先,乐于人后”的思想境界中得以自慰,由“心安理得”而到“心平气和”!

  并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以及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和品位。

  abc328图书馆欢迎您光临!

  中医之养生--“高下不相慕”

  “高下不相慕”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

  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

  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

  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

  我们人性中的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与别人比较,本来很好的东西,也觉得很不如意,很不了然,要知道自己拥有的才是真有,才是给本人带来快乐的源泉。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朵独放的花朵,散发出自己独特的芬芳,蔷薇是不能与牡丹比较的。

  嫉妒的心理,简单说来,就是人对别人的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一种羡慕、恼怒、无奈和悲伤的心理,嫉妒仍然产生于与别人的比较,人正是在比较中才看到了别人高于自己的地方,才羡慕,才恼怒、才无奈、才悲伤、才产生嫉妒心理。

  一个嫉妒别人的人,他首先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弱者,一个自卑的人。正因为他自卑,所以才嫉妒,而嫉妒对人健康的伤害远甚于其他不良心理,尤有加以克服的必要。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

  abc328图书馆欢迎您光临!

  中医之养生--“御神”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患病、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即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

  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

  正如寿世青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

  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