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他主义的可能性《社会在地球上的胜利》

 争子俱乐部 2012-03-25

利他主义的可能性

2012-03-09 11:52 作者:薛巍 编辑:晓晨
核心提示:“我认为人性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如果我们的行为完全由群体选择推动,我们就会是机器人一样的合作者,像蚂蚁一样。但如果个体水平的选择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那我们就会是完全自私的。使我们成为人的是我们被两种力量决定的历史。”

利他主义群体

《纽约客》报道说,82岁的美国生物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即将出版《社会在地球上的胜利》一书。他在书中阐述了关于利他主义的新观点。利他主义的进化是一个被持续热议的问题。真正的利他主义真的存在吗?慷慨是不是一种可持续的优点?生物是不是本质上是自私的,我们的好心只是一种伪装?

爱德华·威尔逊 利他主义 《社会在地球上的胜利》

爱德华·威尔逊

近年来,在观察啄木鸟时,威尔逊意识到,动物群体内的相互合作是由于合适的筑巢地点的稀缺。合作起来养育后代的物种都有有限的领地,且对居住地非常挑剔。年轻的雄性后代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树供自己栖居,就希望继承其父母的巢,照看弟弟妹妹只是它们付房租的方式,通过干家务换得庇护。

威尔逊对利他主义的解释回到了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提出的假说:人类进化出的慷慨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的特性。达尔文写道:“无疑,一个部落中如果有很多总是愿意互相帮助、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成员,这个部落就会战胜其他部落。”达尔文说,利他主义行为也许会使个人付出代价,但它们帮助维持了群体,这使个体在群体中更有可能生存下来。这一设想被称为群体选择,是一个今天的大部分进化生物学家不予考虑的解释,因为慷慨的好处不像自私的好处那样看得见(一个全部由好心的人组成的部落很容易成为一个欺骗者的战利品,后者能迅速地繁殖其基因)。但威尔逊相信,这也是理解利他主义的关键。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引用了近来关于微生物、植物和母狮的合作的研究。这些研究发现,合作者的群体兴旺、繁殖得快,自私的群体会衰落、灭亡。在2007年的一篇论文中他用三句话概括了他的新观点:“在群体内自私会战胜利他,利他主义的群体会战胜自私的群体,其他的都是注释。”

《社会在地球上的胜利》 利他主义

《社会在地球上的胜利》

威尔逊更宏观的观点是,至于利他主义的存在,它并非虚幻的,相反,好心应该是一种适应上的优点,使更愿意相互合作的群体能够战胜它们放纵的远亲。在被自然选择的残酷逻辑所决定的领域,群体选择是罕见的优点,能对抗贪婪和欺骗的优势。威尔逊说:“我认为人性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如果我们的行为完全由群体选择推动,我们就会是机器人一样的合作者,像蚂蚁一样。但如果个体水平的选择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那我们就会是完全自私的。使我们成为人的是我们被两种力量决定的历史。”

跟威尔逊一致,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也认为利他主义并非虚幻。他在《利他主义的可能性》一书中说:“我怀疑真正的利己主义者的存在。要知道这种利己主义在实践中会是怎样,它不仅要不关心他人,而且不会认为他人应该关心自己,除非是把这当做手段或出于偶然。利己主义者在需要帮助时,都要考虑他人能从帮助自己中得到什么好处,他还不在可以心怀怨恨者之列。别人的脚后跟踩到他的脚趾了,他感到痛,因此他有理由把脚抽出来,但那个人没有理由移开脚,因为感到痛的不是他。”

但内格尔还在1979年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伦理学不需要生物学》,文中说:“伦理学意味着对行为而不只是对信念的控制。在试图解决伦理学问题时,我们是在试图弄明白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安排我们的社会体制,而并不只是试图得出对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更精确的描绘。因此伦理学是与动机相连的……生物学可以告诉我们知觉和动机的起始点,但是就它现在的状况而言,它与超越这些起点的思考过程并没有关系。”

利己主义的诱惑

2010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哲学教授朱迪斯·利希腾贝格在《纯粹的利他主义是否可能》一文中对利他主义的进化论解释做了具体的反驳。她说,我们经常能看到人们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他人的证据。2007年1月,在一列地铁正在驶来时,一位男士从纽约地铁的站台跳下,去救一个因为疾病突然发作而跌落到轨道上的人。几个月后,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挡住教室的门,让他的学生躲避杀手的扫射,最后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怀疑利他主义仍很容易。不可否认,有些人有时是在帮助他人,但看上去他们总是会得到某种回报,至少他们帮助别人的欲望得到了实现。

目前关于利他主义的讨论往往会用到进化论的解释,主要是互惠利他主义和亲缘选择这两种理论。互惠利他主义认为,有机体为了获得回报而帮助他者,这样做能得到进化上的好处。以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为代表的亲缘选择理论认为,有机体也许是利他的,但基因则是自私的,人们天生地爱自己的孩子甚于爱自己成了该理论的一个证据。

这些进化理论解释了一个难题:牺牲自己的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有机体何以能够进化。但这两种理论都不能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的缺点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帮助他人时期望会得到回报,我们就会说那不是利他主义,纯粹的利他主义要求一个人在为他人做出牺牲时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亲缘选择要好一些,因为在它看来,有机体是真的为他人而牺牲自己,但它无法解释为何它们帮助的并非全是跟自己有共同基因的个体。

当我们问人类是不是利他主义的,我们希望知道他们的动机或意图。生物学的利他主义解释了不自私的行为的进化,但它不涉及行为主体的动机或意图,所以虽然有了进化论的解释,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人们不会有意地去帮助他人,除非自己能从中获得好处。

利己主义观点的诱惑有两个来源,一是心理上的,另一个是逻辑上的。人们否认利他主义存在的一个原因是,反思自身时,他们怀疑他们自己的动机的纯粹性。我们都知道,当我们的行为看上去很无私时,背后可能仍有其他的原因:将来会得到好处,落得好名声,或就是因为显得无私会让自己感到自豪。如康德和弗洛伊德所观察到的,人们真正的动机是隐藏着的,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即使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在帮助他人,那也可能并非那样做的真正理由。利己主义心理学上的解释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持一种谦卑或怀疑的态度,另外,否认利他主义的可能性能为自己自私的行为提供方便的借口。如果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我们就不必对自己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或需要去加以改变。

利己主义逻辑上的诱惑是,看上去无法对它加以反驳。不管一个人看上去是多么利他主义,总是有可能想象他是出于利己的动机。这么说来,一个人之所以跳下地铁去救人,是因为他不想因为不去救人而怀有负罪感;一位医生放弃舒适的生活去偏远的地方照顾艾滋病人,他做了他想做的事情,因此从显得自我牺牲的行为中得到了满足。所以,利他主义都是比较狡猾的自利行为。

利己主义的不可辩驳看上去是它的优点,但在科学哲学家看来,这是它致命的缺点。一种想要对世界说点什么的理论应该是可以证伪的,应该可以被检验从而证实它的真伪。如果所有的事态都跟利己主义一致,那利己主义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利己主义拥有诱惑力的一个相关的原因是18世纪英国主教约瑟夫·巴特勒所说的欲望及其满足的含混性。利他主义者为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不是把帮助他人当做满足自己的手段。弗吉尼亚理工学院那位教授希望他的学生不被射杀,并奋起救了他们的生命。他成功了,所以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他不会感到满足,因为他已经牺牲了。由此看出,一个人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并不能推导他的精神状态或幸福获得了什么好处。当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通常会体验到满足,当我们做好事时会感觉很好,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做好事只是为了得到这种感觉。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帮助他人,就不会有那种感觉。

常识告诉我们,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乐于助人。利己主义说,这种差异是虚幻的,说到底,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这与我们的道德判断不一致。我们还看到,慷慨大方的人不一定就会比自私的人受更多的苦、不太能全面发展,利他主义者还比自私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满足,自我实现得更充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