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各民族简介——达斡尔族

 清南文兵 2012-03-25

中华各民族简介——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概况

 
 

历史: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这就是达斡尔族。“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人口:达斡尔族约有人口1.2万。

分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经济:达斡尔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盟和东北地区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渔猎业。“达翰尔”是“耕耘者”之意。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

 

达斡尔族风俗

图腾:

 
 

礼仪: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禁忌:女子结婚年龄忌偶数,以为不吉。故常择151719等奇数年龄时婚配。孕妇不许往灶里看,不许铺熊皮,以免流产。忌男人进产房,据说男人易踩孩子。孩子出麻疹时,忌门标志为门口挂一把小草或草圈,底部绑一红布,见此标志,外人禁入。除夕,天黑前必须将门窗糊好。是日,不许从门外向里叫人,不许照镜,否则群魔缠身,被魔鬼摄去心神。大年初一自动起床,忌被人叫醒,否则会懒惰1年。初一至初五不得打扫室内,否则会扫走福气。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菜肴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食俗: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有刀削面、揪面片。肉食过去曾以野生动物为多,现在以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主要肉食。平时,喜用肉炖蔬菜。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典型食品有:①燕麦炒米、面。常用于野外劳动时;②“瓦特”和“希日格乐”。两种糕点,常用于节庆之日;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丧俗:人死咽气前,全家人不准入睡,怕死者灵魂将睡者灵魂带走。忌用铁钉钉棺。有外伤者不能见尸身或灵枢,以免被“扑着”,即怕伤口发作。外姓人死后,不得从门出,必须从窗户抬出。严禁双日殡葬。未出嫁女子,孕妇、无子女的妇女及小孩死后不准埋入祖坟;孕妇死后必须火葬,否则起“旱魃”;小孩死后,必须风葬。守丧期忌打架斗殴,忌剃头号、剪指甲,忌在炕上睡觉,忌参加婚礼、娱乐活动,禁出远门及嫁女,禁夫妻同房。

 

达斡尔族文化

 
 

语言: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孩子们精通多种语言,被称为“天生的翻译”。

文学:达 斡尔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已搜集到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族人昌兴的《蝴蝶花的烟荷包》、《戒酒歌》等数十篇作品。“乌春”是达斡尔族民间说唱文学,有曲有词;“乌日格勒”是寓言、传说、神话的通称,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扎恩达勒”是类似山歌、小曲体裁的民歌,通常在野外放牧、田间劳动时吟唱。

信仰:达斡尔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名人:杨士清,男,19352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达翰尔族。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满族音乐研究会副会长。

居住:介字房,蔓子炕:达翰尔族的村落座落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房舍院落修建整齐,多用红柳,桦木杆或柞条编织的篱笆围起来。房屋脊突出,形成“介”字,故称“介字房”。达翰尔人传统习俗以西为贵,西屋为居室,内有南,西,北三西大炕相连,组成所谓的“蔓子炕”。

舞蹈:达斡尔族有民间舞蹈《欢腾的山村》、《嬉水姑娘》、《清晨》等。“路日给勒”: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路日给”意为“火旺”或“把火烧旺”。一般在春节或在劳动之余,聚集在一起,在室内、庭院或野外,纵歌欢舞。主要是妇女参加。解放前,达斡尔族男子一般不跳舞。“路日给勒”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如雄鹰翱翔、布谷鸟盘旋、小鸡斗架等,伴以鸟兽的鸣、叫,发出“格库”、“达齐”(仿布谷鸟叫)、“哈玛”、“嘿嘿”(仿熊、野猪吼叫)的声音。

民歌:歌曲《莫力达瓦的春天》、《摇篮曲》,器乐曲《木库连弹 出我心中的歌》、《怀念你,我的故乡》获内蒙古自治区文艺调演奖。

民乐:口弦琴,达斡尔语称为木库连,是达斡尔族独特的民间乐器。

 

达斡尔族服装

 
 
服装:一般是用毛朝外的狗腿皮缝制,以狗脖子皮或中皮制底,分别称作的狍皮袍则稍长些,扣子为铜质或用布条编结。达翰尔猎人穿用的是狍皮制作的毛朝外的长袍,并带上用狍子、狼或狐狸的头皮制成的毛朝外,兽耳耸立并嵌入两只眼睛的帽子,便于行猎时迷惑野兽。
 
 
达翰尔妇女喜爱剌绣,常在长袍和坎肩的襟边,领口,袖口等处配饰绣花或各种图案的镶边;姑娘出嫁时,也必须穿上自做的绣花缎帮木屐。


达斡尔族娱乐

 
 

节日:主要节日是春节。除春节之外,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祭拜: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游戏:“波依阔”(类似现代曲棍球)、颈力比赛等是达翰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波依阔”和现代曲棍球一样可以在草地上进行比赛,亦可在夜间进行,将木制的球内填充油质物,点燃后打火球,燃烧的火球在夜间东击西打、传来传去有如游龙戏珠,场面更加别致。

赛劲力:参赛双方脚心对脚心,伸直腿端坐在地上,将结好的宽布套在两人脖子上,双方按住各自的大腿,用力向后仰,直到将对方臀部拽离地面、斜倒或分腿就算胜利。

板棍运动:有点类似于赛劲力。二人相对而坐,脚心对脚心,双手交叉紧握约二尺长的棍子,奋力拽拉对方,直到将对方拉离地面即可获胜。

寻棒运动:是少年在夜间进行的一种游戏。先由一人将长约半尺的棒子抛向草丛,由甲乙双方同时奋力跑去寻找,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原地,并敲响棒子。先者为胜。

鹿棋:棋具除了棋盘外,棋子中有鹿二只,一般用拐来代替,有士二十四个,通常用小木片或铜钱来代替。两人对弈时,一方执鹿二只,对方执士。士堵挡鹿,鹿吃士。以被堵死或吃光为败。达斡尔族的鹿棋从棋名还是棋法和棋盘上的大小两座山都充分反映了达斡尔族早期的围猎生产,说明鹿棋的产生时间很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