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民族自治旗(126-117)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飞飞fyjpjk0jpl 2023-03-03 发布于美国

“莫力达瓦”是达斡尔语,汉意为“只有骑马才能翻越的山岭”;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尼尔基”也为达斡尔语,汉意为“兴隆、兴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全国三个民族自治旗之一,也中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图片

少数民族自治县\旗(126-24)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

少数民族自治县/旗(126-121)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成立于1958年8月15日,是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地带,临嫩江西岸。

图片

东南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西北与阿荣旗、东北与鄂伦春自治旗接壤,是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之一,下辖10镇(2个民族乡)及7个办事处,2个民族乡: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

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浓郁的民族文化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民间舞蹈“鲁日格勒”、传统曲棍球竞技、传统音乐民歌“即扎恩达勒”等使莫旗赢得了中国“曲棍球之乡”、“舞蹈之乡”的美誉,莫旗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

图片

颇有名气的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神韵独具的雷击石、历史悠久的金界壕等无不生动地展现了莫旗的人文之美;先后大规模修建的达斡尔民族博物馆、萨满文化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游览。

图片

尼尔基水库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晋级为国家4A级风景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呼伦贝尔市十佳旅游景区;腾克镇民俗村被评为呼伦贝尔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先进单位;2014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中国萨满文化之乡”。

图片

作为中国曲棍球之乡,莫旗有着“一个自治旗半个国家队”的美誉,2017年莫旗曲棍球队更是从全国众多强队中冲出重围,直接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曲棍球联赛,并已取得第二阶段联赛亚军的好成绩。走在莫旗的任何一个乡村,偶然都会看到,有很多帅气的少年和青年小伙子们手持曲棍球杆的靓丽风景,这里有多处国际标准曲棍球训练场和比赛场,每年夏季来自全国的曲棍球健儿都会在这里接受训练、参加赛事。

图片

在莫旗拍摄的影片《母亲江恋歌》、《哈布库的羔羊》引起强烈反响;由莫旗旗委、政府历经4年精心打造的对外文化交流“黄金名片”——《神奇达斡尔》,曾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上演,又唱响台湾。还走进欧洲文化名城捷克首都布拉格等5个城市,全面展现了达斡尔民族多元的原生态文化。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族部落被市旅游局确定为五彩呼伦贝尔旅游目的地。阿尔拉镇民俗博物馆的建成,更进一步丰富了达斡尔族民俗旅游文化产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图片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于1998年8月8日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落成。总面积3800平方米,民俗厅面积800平方米,成就厅519平方米。民俗厅分为历史经济与民俗风情两个分厅,其内容分为历史、经济、村落家园、饮食服饰、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族体育、敖包祭祀、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部分内容。

图片

达斡尔民族博物馆新馆,在旗成立60周年落成,为广大观众认识了解达斡尔族提供了可视性很强的形象资料,成为爱国主义、民族传统、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旗为纪念知识青年到莫旗插队50周年,特意在达斡尔民族博物馆中开辟了知青展厅。

图片

浙江知青于志师说:“我是1969年下乡到莫旗的,在这里劳动生活了十几年,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现在想起那段青春岁月,还是十分怀念。今天回到这里,感觉变化太大了,简直是天上地下,真为老乡们感到高兴!”

图片

几年前从空军部队军医岗位退休的北京知青王小京说,虽然她在莫旗下乡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但是和达斡尔老乡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图片

正如知青们所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达斡尔人用淳朴和善良抒写着忠诚与奉献,用智慧和担当诠释着爱国与奋进。

图片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

国家4A级景区—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是一座山水与文化自然相融的浓郁民俗风情园。高达21米,由30吨锻铜铸成的雄伟萨满铜像就坐落在美丽的民族园,守护着莫旗32万各族人民,诠释着古老达斡尔民族对自然的无限崇敬和信仰,这里被吉尼斯世界认证为萨满遗存最多的地区。 

图片

在嫩江之滨、尼尔基之北连绵的大兴安岭丘陵过渡地带,苍苍莽莽,群山逶迤连绵,有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屏天而挂,勤劳勇敢的达斡尔人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沉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这就是我国唯一集达斡尔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与一体的风景区——中国达斡尔民族园。

图片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位于尼尔基镇北9公里处,西邻111国道,交通极为便利,占地面积4.58平方公里,有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美誉。民族园总投资1亿元,于2003年8月15正式开园接待游客,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被全国旅游电视委员会评选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也是全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片

中国达斡尔民族园座落在尼尔基水库环湖景区内,碧波万顷、海天一色,是北方少有的美景。园内有民族园大门、游客中心、圆型休闲广场 (包括民族文化墙、民族图腾柱、民族吉祥小饰品等构成的休闲广场) 、民俗村、雅克萨古城、无名英雄纪念碑、抗沙俄英雄纪念碑、大型停车场、多功能广场、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国际标准曲棍球比赛场、萨满文化博物馆,中国第二万里长城——金边壕等。这里群山逶迤连绵,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图画。

图片

萨满文化博物馆

萨满文化是以萨满信仰的宗教仪式为核心的文化,是北极圈远古文明的核心,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生态文化,与氏族血缘制度和狩猎、游牧文化的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北方民族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的源流。

图片

2006年10月莫旗萨满文化博物馆建成,位于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园内,该馆是中国最大的萨满文化博物馆, 被评为“世界吉尼斯之最”中的“中国之最”。萨满铜像以从“远古走来”为主题,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博物馆内收藏了北方满、蒙、鄂温克、鄂伦春等八个民族的萨满文物,突出体现了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从狩猎时代转向农耕时代的艺术特征。莫旗被评定为萨满文化遗存最多的地方。

图片

莫旗非遗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鲁日格勒、乌春(说唱)、扎恩达勒(山歌)等被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有4项,达斡尔族民居、服饰、木库莲、猎刀“达斡尔车制作技艺”等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达22项。

图片

鲁日格勒

达斡尔民间舞蹈“鲁日格勒”,是跳跃在达斡尔人生命中的音符,是流淌在达斡尔人血液里的旋律。2006年“鲁日格勒”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莫旗文化馆馆长吴玉华,是舞蹈“鲁日格勒”自治区级的传承人。

“鲁日格勒”舞蹈多取材于达斡尔族的生产劳动与现实生活。有模仿布谷鸟体态的“布谷鸟舞”,有模仿熊和野猪动作的“野兽搏斗舞”,有表现在山林间采集野菜野果的“采集舞”,有表现妇女照镜子、梳头的“梳妆舞”,有表现妇女劳动生活的“提水舞”“摘豆角舞”,还有表现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等等。

图片

“鲁日格勒”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鲁日格勒”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舞蹈的步伐、节奏,是歌与舞的一体化。跳“鲁日格勒”时一般两人为一组,众人形成圆圈舞蹈。

图片

“鲁日格勒”舞蹈的程序,一般认为有三个阶段:开始的时候以唱歌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歌曲的节奏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最后进入高潮时,歌唱变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有力、风趣动听的呼号。对舞者一手叉腰,一只手臂一收一伸地向上挥动,形成对打、对挡的架势。这时另外一人及时上场,以同样的舞姿插入其中,为对舞中处于弱势者解围,直到人们尽兴。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们的自娱性表演。据考证,“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达斡尔语“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因为表演时边舞边喊“罕伯、罕伯”,所以“鲁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称。 

图片

“鲁日格勒”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古代达斡尔民族在春意微透的夜里,聚集在村头的草坪上,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唤,于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加强对“鲁日格勒”的保护与传承,各乡镇文化站均培养了大批“鲁日格勒”人才,腾克、阿尔拉、哈达阳等民族乡镇还组建了“鲁日格勒”表演队。乡镇群众在茶余饭后都会走出家门,跳起欢快的“鲁日格勒”,她们优美的舞姿并不比专业演员逊色。  

图片

莫旗乌兰牧骑自1959年成立以来的40多年里,鲁日格勒一直是他们的品牌节目。其中《嬉水姑娘》、《鲁日格勒》、《欢腾的山村》、《采集》等在汲取民间鲁日格勒素养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表演精湛的舞蹈节目,多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的文艺舞台上演出,获得了许多奖项。

图片

达斡尔车制作技艺

达斡尔车制作技艺已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车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有着久远的历史。据考证,达斡尔车是契丹高轮车的继承和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达斡尔车在达斡尔语中称为“达斡尔·特日格”,俗称“草上飞”。

图片

达斡尔族猎刀

在莫旗库如奇乡,有一位56岁的制刀高手郭文忠,他制作的“一鞘双刀”十分精致,堪称达斡尔族刀中精品。过去由于信息闭塞,只有他身边人知道他有这手艺。近年来莫旗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制刀高手郭文忠的知名度广为人知,他经营的刀生意也火了起来。

图片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特色服饰的开发是对外展示达斡尔民族特色的最佳载体,莫旗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大对民族服装服饰开发、设计投入力度。  

由该旗旅游局、文化馆、达斡尔学会等单位参与设计的达斡尔民族服装服饰,曾连续2年参加自治区蒙古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并获最佳表演奖,参赛的20余套达斡尔民族服饰已由莫旗文化馆作为达斡尔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永久收藏。  

图片

该旗自2009年成功举办了两届达斡尔族服饰大赛,今年7月第三届达斡尔族服饰大赛即将举办,以此宣传达斡尔民族服饰文化,为达斡尔族民族服饰制作推向市场打下了基础。  

在该旗尼尔基镇呼兰那日服饰布艺行看到,八九件刚做好的达斡尔族服装正等着顾客前来领取,两位来自深圳的游客正在同布艺行老板苏女士商谈订制达斡尔族服装事宜。游客李女士说:“我身边的朋友知道我来莫旗旅游后,特意让我们给他们带几件达斡尔族服装回去。达斡尔族的服装蛮好看的,我们特别喜欢。”   

图片

达斡尔族手工刺绣

6月2日下午,由旗委宣传部、旗文联举办第38期“纳文慕仁”民族文化讲堂在伊兰社区开课,来自伊兰社区的50多名民族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此次学习,特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手工刺绣项目传承人鄂能芳传授民族靴鞋工艺刺绣手法。  

鄂能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鞋底鞋帮的材料选择到浆糊打制粘贴晾干的各个步骤进行了讲解,尤其重点讲解了刺绣工艺,分描画花样、穿针引线、针脚运线、打结定位等方面。 

图片

大家学习热情很高,互动交流场面热烈,还有不少汉族同胞参加了培训,纷纷表示要学有所用,力所能及做点实实在在的民族手工艺品。主办方还联系了手工艺协会和具有工艺品销售资质的公司,积极引导她们做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旅游工艺品,不只是把目光局限在靴鞋工艺,争取把此工艺技法引申到小首饰、小挂件、小钱包、小荷包等等,并承诺予以回收,投放市场。

图片

为了进一步扩大民族工艺品开发产业规模,莫旗成立了达斡尔民族工艺品开发协会,专门负责挖掘和保护传统民族工艺品,并计划建立专业的民族工艺品研发机构。该旗政府对工艺品生产加工企业给予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目前,该旗最早成立的达斡尔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北方有限责任公司已初具规模,生产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民族工艺品和各种旅游纪念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求,年均销售额达20余万元,民族工艺品开发已成为拉动莫旗经济的潜在力量。

图片

达斡尔族“哈尼卡”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纸偶,目前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莫日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以达斡尔族玩偶哈尼卡为原型,开发出了哈尼卡毛绒玩具,成为莫旗旅游纪念品的新宠。 

图片

苏梅不满足于只制作达斡尔风情的哈尼卡,她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很深的研究,她将这些研究成果很形象地运用到了“哈尼卡”上。她做的“哈尼卡”,有的是鄂伦春族爷爷、有的是苗族奶奶、有的是达斡尔族爸爸、有的是蒙古族妈妈、还有满族的格格、维吾尔姐姐,她曾经制作过五十六个民族、全套的戏曲人。

图片

由于苏梅对达斡尔族的剪纸和哈尼卡的传承和创新,大大发展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2008年她成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苏梅对哈尼卡造型艺术的拓展和创新是多方面的。首先她的哈尼卡一改达斡尔传统哈尼卡不着笔墨的形象,她不但给原来的纸片人剪出了漂亮的五官,还给它们“穿”起了各式各样的“衣服”,都是用彩色的纸剪出来贴上去的。这样有着人的形象的哈尼卡仿佛被她赋予了灵魂和性格,特色更加鲜明了,同时又带有鲜明的苏梅印记。

图片

达斡尔歌舞史诗剧《梦唤千年》

达斡尔歌舞史诗剧《梦唤千年》由莫旗乌兰牧骑演员倾情出演,以千年的民族血脉为基本线索,融合了契丹八部形成、戍边征战、迁徙建城等历史事件,塑造了傲蕾一兰等民族英雄形象,以歌舞形式,艺术地展现了达斡尔人勇敢坚毅的民族性格,讴歌了他们崇尚英雄、热爱祖国的情怀。

图片

在莫旗旗庆60周年之际,莫旗上演一部由乌兰牧骑自己编排、创作、主演的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剧——《梦唤千年》,分为《梦回契丹》《梦断天涯》《筑梦家园》《圆梦故土》四场。

图片

整部剧通过史诗剧的结构方式,按照历史年代的典型事件通过歌舞的表现方式,深刻地揭示了这个坚韧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恢弘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现出了达斡尔人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风貌,以及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

图片

莫旗民族节日

辉煌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化,特有的生产生活造就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莫旗依托达斡尔族特有的民俗,打造出深受人们喜爱的四季节庆游项目——春季以采食柳蒿芽为特色的昆米勒节,夏季以祭祀斡包为传统的斡包节,秋季以曲棍球为主题的曲棍球节,冬季以凿冰捕鱼为特色的冰钓节,每项节庆活动都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们的喜爱。

图片

“滚冰节”

莫力达瓦人自古以来就有“滚冰”的习俗,即在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男女老少都要到冰封的嫩江江面上打滚嬉戏。据说可以滚去烦恼,滚去灾祸,滚来好运,滚来幸福。当地人们认为,滚冰能滚掉身上的病气、 晦气和灾气,一年能平安健康,万事顺利。一切不吉之气,通过在江面上一滚,便都让冰雪沾去了,然后就冰死了,春天冰雪一化,就被河水冲走了。这当然是人们崇拜自然防灾免祸的一种美好想象。

图片

抹黑节

抹黑节又叫抹灰节、黑灰节、黑灰日、抹花迷子、抹花鼻子,达斡尔语叫“胡沃乌都如”。按照达斡尔族的传统习惯,放松的日子到正月十五日就算过完了,正月十六日就应该把心收回来,用在生产劳动上,开始干活。为了防止一些年轻人偷懒不起床,所以大清早就去把这种人堵在被窝里,往他脸上抹一把锅底灰,来羞羞他。由此而起,渐渐演化为一个节日,抹灰成了一种游戏和勉励勤奋的方式,也成了对丰收的预祝和对幸福的企望人们用黑灰涂于面额,以图吉利,并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已成为达斡尔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图片

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已成为达斡尔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更多的达斡尔人开始用新的形式来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抹黑节,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达斡尔人不但没有忘记抹黑节,而且正在让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017年2月12日晚,莫旗达斡尔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抹黑节。抹黑节活动现场,欢歌笑语、春意融融,庆祝活动节目丰富多彩,达斡尔族同胞精心准备的节目,唱出了达斡尔族的喜悦,舞出了达斡尔族奋进的豪情,达斡尔族传统的乌春、鲁日格勒等节目让现场各族观众再一次领略了独特的达斡尔传统文化魅力。  

图片

达斡尔“昆米勒节”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每年的阳历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的“昆米勒节”,“采柳蒿芽”达语称“昆米勒玛日拜”。柳蒿芽的采摘季节很短,就是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初。早了,柳蒿芽长的太嫩不够苦;晚了又过老,枝干开始梗硬,没法吃了。

图片

采柳蒿芽的时节,妇女们会放下家里一切事情,全体出动去河边采摘柳蒿芽。这段时间里,要把一家人全年吃的柳蒿芽都准备够了。过去,采摘回来的柳蒿芽都被晒干。而现在,用开水焯一遍之后的柳蒿芽,直接冻在冰箱里就行了。 

柳蒿别名柳蒿菜、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可食用。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北的河岸湿地、沼泽等处。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蒿芽。”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吃惯了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

图片

清朝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达斡尔人吃柳蒿芽的风俗时写道:“野菜有名柳蒿芽,春日家家采食,味初不甚鲜美。”可见柳蒿芽为达斡尔人食用的文字记载,至少有300多年了。采摘柳蒿芽对达斡尔人有多重要?从他们的节日里就能知道。每年的柳蒿芽采摘季节,是达斡尔人盛大的节日,叫做“昆米勒节”。

图片

节日期间,人们邀友结伴,其中以女性最多,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辽阔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采柳蒿芽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相约结伴,尤以妇女为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欢腾的河岸,一边采柳蒿芽,一边说笑对歌,在草滩上尽情狂欢。

图片

2017年4月29日年四季莫力达瓦之春——中国达斡尔“昆米勒”节开幕。开幕式上,达斡尔语三句半、达斡尔族木库莲合奏、达斡尔族群舞鲁日格勒等精彩表演,让游客们连连称赞。文艺表演结束后,还举行了昆米勒采摘趣味比赛、昆米勒烹饪比赛、游客互动游戏、举办“七彩风车游乐会”第二届“印象达斡尔”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图片

游客们还品尝了柳蒿芽炖排骨等达斡尔传统美食,他们边吃边询问,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此次活动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首次实行旅游节庆活动市场化运营,真正激发市场内生动力。以节庆促进旅游发展,塑造莫旗旅游形象,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拉开“四季莫力达瓦”旅游的序幕。

图片

“瑟瑟仪”----北方的泼水节

先民契丹,自古就有逐水而居,筑而围城的习俗。契丹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 。契丹人由于农田需要雨水,特别重视举行求雨仪式,朝廷每逢干旱时节都要举办“祭水”活动。

图片

早在《辽史.礼志》记述“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因此“祭祀求雨”被称为“瑟瑟仪”。人们在干旱时节 聚集河边湿地向上天祈祷,祈求苍天普降祥瑞,洒下甘露润泽大地,随着时间推移,此项祭祀活动逐渐传入了民间。 

而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族,依然选择依山傍水而建村。从事“农、林、牧、渔、猎”多种生产方式,将农耕文化传承下来。从辽河流域带到了黑龙江流域,又带进了嫩江流域。可以说是清澈的水域滋养了一代代达斡尔人,这也注定了达斡尔族文化与“水域”文化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图片

随着时代变迁 历史上的求雨,演变为以妇女为主体的祭祀活动。每年达斡尔族妇女都在美丽的嫩江岸边,举办这个神圣的祭祀活动。达斡尔语称为“多德.嘎热贝”村中各家妇女各带一只鸡、一碗米。聚集于江河畔一棵大柳树下,先由“巴格奇”诵求雨祷词,由前来协助的男人们杀鸡,妇女们用几口临时搭的大锅做鸡肉小米粥,煮熟后,由“巴格奇”再致祭文,妇女们烧香磕头。祭完后,席地同吃鸡肉米粥 野餐完,妇女们用桦皮桶、盆瓢等容器。汲取河水,相互追逐浇泼 直到彼此遍体淋湿,是取意降雨之乐 —— 这项民俗活动也是辽代契丹人的遗俗。

图片

瑟瑟仪······泼水节,达斡尔人一直保持着对“水”的一份崇敬。并赋予“瑟瑟仪”这一古老习俗以新的时代内涵。在祭拜仪式的神秘与庄重氛围后 每人各持容器舀取河水,相互泼洒祝福,歌舞狂欢仿佛大雨降至 丰收来临。这时候“瑟瑟仪” 这一古老祭祀求雨活动,引申成达斡尔人的“泼水节”,达斡尔人的“瑟瑟仪”号称北方的泼水节。

图片

达斡尔“斡包节”

2019年6月28日,生活在莫旗的各族同胞迎来斡包节。2019年斡包节系列活动为期三天,相较于往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有热情欢乐的达斡尔民族民间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还有激情洋溢的达斡尔族传统体育竞技(扳棍、颈力、摔跤等),以及充分展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方队表演。

图片

在系列活动中有传承历史,清凉祈福的“瑟瑟季泼水节”;有舌尖上的民族文化,创新传统美食的“民族美食制作展示大赛”;有马背风姿,一展豪情的“龙凤集团沙棘杯民间赛马邀请赛”;有倡导绿色生活,共享水域风光的“纳文湖杯坝上长跑赛”;有凝聚了非遗文化、60年风雨历程的新老乌兰牧骑歌舞文化和民族服饰文化的系列演出活动。

图片

达斡尔族斡包是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头上用石头堆砌的,被尊称为天地之位,供万世祭祀、祈福。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斡包设立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三百多年来, 每年春、秋季节, 达斡尔族人民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国泰民安。同时举行文艺演出和射箭、赛马、摔跤、曲棍球等体育项目比赛,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对丰收的向往。 

图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祭祀斡包活动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已经被逐步摒弃,每年6月28日举行的“斡包节”成了达斡尔族人民迎庆节日的群众性活动。展现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下,达斡尔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崭新精神面貌。 

图片

每年的6月28日“斡包节”是达斡尔民族传统的庆典活动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达斡尔族斡包是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头上用石头堆砌的,被尊称为天地之位,供万世祭祀、祈福。 

图片

布特哈八旗总管斡包设立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三百多年来每年春、秋季节,达斡尔族人民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国泰民安。近年来,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斡包节”已从单纯的祭祀活动转变成为一场达斡尔族的文化盛宴。

图片

据《辽史丛考》等文献记载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最早从事农业的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农耕历史。伴随着历史变迁,作为契丹后裔的达斡尔族依然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建造村落,从事“农、林、牧、渔、猎”多种生产方式,将农耕文化传承并创新后发扬下去,从辽河流域带到了黑龙江流域,又带进了嫩江流域。可以说是清澈的三江之水(嫩江、诺敏河、甘河)滋养了一代代的达斡尔人,造就了农业的蓬勃发展,也注定了达斡尔族文化与“水域”文化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图片

为了弘扬“逐水契丹、渔猎契丹”的古老文化,传承“祭祀水神”的古老习俗,展现当代达斡尔族欣欣向荣的民族风貌,在传统节庆“斡包节”期间,举办“瑟瑟仪”系列活动。

第一篇章

纳文江水,向东流;清清江面,荡渔舟,伴着婉转悠扬的木库莲声,看依山傍水而居的达斡尔族青年男女们,斗舞斗趣,嬉戏玩耍的和谐画面。

第二篇章

百柱天棚“射柳” 射柳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又称为“瑟瑟礼”,具有祈雨和竞技功能,活动内容是射箭比赛,目的是祈雨。《辽史·礼志》中就有记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

图片

第三篇章 

瑟瑟仪祭祀求雨 《辽史.礼志》中记载:“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因此“祭祀求雨”被称为“瑟瑟仪”。人们在干旱时节,聚集河边湿地向上天祈祷,祈求苍天普降祥瑞,洒下甘露润泽大地。随着时间推移,此项祭祀活动逐渐传入了民间。达斡尔人完整的保留下“瑟瑟仪”这一古老习俗,依然保持着对“水”的一份崇敬。 

第四篇章

鲁日格勒泼水狂欢 山的延绵,水的丰腴,赋予了这片土地无穷的魅力,足以让任何人在第一次瞩目时,便在顷刻间深深地唤起心底的爱恋。这里有欢快灵动的泼水狂欢,妇女们身着五彩民族服装进行泼水比赛。每个人手持着木制器皿,相互泼洒祝福,仿佛大雨降至,丰收来临。掬起一捧清凉甘甜的江水,似乎涤净凡俗的困扰,这天地祥和的幸福时光怎能错过!

图片

第五篇章 

达斡尔民俗体育比赛 达斡尔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北方少数民族,悠久的农牧渔猎生活,造就和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中,射箭、摔跤、颈力、波依阔、赛马、掷坑、滑雪和萨克等,是达斡尔族民间较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激情的赛马比赛是斡包节的重头戏,不同的赛程,不同的品种,比的是速度和耐力!看的是激情和震撼!

图片

第六篇章

作为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保留着丰厚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以山为父、以水为母的达斡尔人凭着高山赋予的勇敢和坚韧,吸纳着嫩江赐予的聪慧与灵秀。

他们在打造了形式多样的渔猎、农耕、采集经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罩鱼就是其中一种。罩鱼所用的工具为柳编的无底坛型筐体,罩鱼者将其迅速罩在水中,感觉筐中鱼儿挣扎便伸手将鱼抓获。在罩鱼体验区,你可以亲身体验达斡尔族悠久的捕鱼历史,感受渔猎契丹的古老文化。

图片

第七篇章

篝火晚会 就像南方民族多崇拜水一样,北方民族多崇拜火,达斡尔历来视火为神物,从前有很多用火戒律。由于在野外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达斡尔人又创造了鲁日格勒舞蹈。鲁日格勒在达斡尔语中既有燃烧之意,也有激情洋溢之意。晚上,这里有热情洋溢的篝火盛宴,大家可以一起下场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狂欢。

图片

达斡尔“鲁日格勒节”

每年8月15日都要举行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鲁日格勒节”,8月15日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纪念日,是达斡尔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和象征,是全旗人民的节日,也是达斡尔欢欣祝愿的节日。因这个节日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经自治旗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鲁日格勒节”为达斡尔族节日,是民族团结、平等、互助、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

图片

冰钓节

2017年中国达斡尔冰钓节以“冰雪之都莫力达瓦 热情洋溢达斡尔”为主题,充分挖掘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契丹古老遗风。

质朴纯真的达斡尔人冬季生活:以“肯古楞”滑雪表演、“格日德贝”叉鱼比赛和“陶力扎日贝”达斡尔传统狩猎三组达斡尔族传统冬季民俗活动为主的表演、竞技项目,充分展现出达斡尔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图片

冬季的莫力达瓦更有百里雾凇、分外妖娆。每年12月份举办的中国达斡尔冰钓节2010年荣获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0中国品牌节会十佳休闲旅游节”称号,被吉尼斯世界评为规模最大的冰钓活动。

图片

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冰面上,渔工们选取一地凿冰捕鱼,群鱼翻飞,气势壮观!另外,在冰钓节的系列活动中,还有惊险的冰滑梯、刺激的冰上自行车、有趣的冰爬犁、铮铮的冰尜,独特的冰上曲棍球等让人饱尝冰雪乐趣。冬泳爱好者在嫩江冰面上凿冰为池,尽情畅游,展现了冬泳健儿不畏严寒的英勇气概。

图片

达斡尔车大赛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该旗杜拉尔乡举办首届“达斡尔车大赛”。 达斡尔车不仅在陡坡、山道上畅通无阻,就是在沼泽地也行驶自如。达斡尔车在达斡尔族征战、生产生活和迁徙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翻山涉水、过沼泽等优越性能。

图片

本次比赛项目有模拟完成雅克萨战役前城堡加固、去新疆戍边两项任务,设置了套车、草地竞速、装木材、涉水地形赛、拉饲草等比赛环节,同时推出达斡尔车组装表演项目,以此展示达斡尔车制作技艺和优越性能,展示达斡尔人民刚强勇猛、能征善战、勤劳智慧的马背民族精神。

图片

2017年6月10-12日,由莫旗人民政府举办、文体新广局和教科局承办的2017年“守望相助、亮丽北疆”全旗基点校曲棍球比赛在旗体育场举行,本次比赛共有中学组和小学组11个基点校、150余名队员参加比赛,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最终中学和小学组冠军分别由职高一队和阿尔拉中心校获得。通过本次基点校曲棍球比赛的举行,进一步提高了广大青少年曲棍球竞技水平,为莫旗曲棍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挖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

“曲棍球”运动,达斡尔语称做“贝阔”,曲棍球比赛,达斡尔语称为“贝阔塔尔克贝”。达斡尔族是全国唯一保留和世代相传并普遍开展曲棍球的民族。为填补竞技体育项目空白、让曲棍球项目尽快跻身奥运舞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国家体委派专家组到全国各地考察曲棍球项目开展情况,对莫旗开展的传统曲棍球运动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当即决定以莫旗良好的人才资源和环境氛围为基础,组织开展现代曲棍球运动。国家体委派莫旗曲棍球教练尹玉峰等四位专家到巴基斯坦学习考察曲棍球项目,随即以莫旗队员为基础组建国家队,开始参加国际比赛。自此,赋予了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新的内涵和使命。

图片

现代曲棍球运动最早在莫旗组织开展,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曲棍球运动发源地,为中国曲棍球事业建立发展起到了“基石”和“摇篮”的作用。1975年,莫旗成立了以达斡尔族运动员为主的业余曲棍球队。1976年3月,全国第一支正式曲棍球队在此基础上诞生。作为内蒙古的优秀运动队,从1978年至今已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五十多个冠军。1989年国家体委命名莫旗为“曲棍球”之乡,2006年,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进一步发掘民族曲棍球文化、弘扬曲棍球精神、提高曲棍球运动竞技水平、展示中国达斡尔民族文化风采、推动经济交流,先后建立13所曲棍球基点校、男子和女子曲棍球队、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和曲棍球夏训基地。

图片

那日松蒙古部落

那日松蒙古部落位于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额尔和乡境内,东有交通要道,西有景色优美的甘河与神秘的窟窿山。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悠悠的甘河水,巍巍的窟窿山,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图片

那日松有一片生长茂盛的松树林,这一片茂盛的松林是怎样形成的呢?传说达斡尔人每年都到这里放排,早期蒙古人以此为业,是主要经济来源,达斡尔人自古以来就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以,在每年春季放排时都在江边栽植松树苗,以示砍伐多少树木就种植多少,以此保护生态环境,经过几百年的成长,当年那日松蒙古部落的松树幼苗,如今以长成苍劲高大挺拔的松树,成为游客休闲、观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

那日松蒙古部落正是依托风光奇丽的山川河流和淳朴的民族风情,建成了享誉莫旗内外的著名旅游风景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娱乐、观光、漂流的首选之处。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经过四次复建的古老的“三教堂”,堂内供奉着佛、道、儒三教的神仙,庙内神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婉如从天而降,是游人祈福、许愿、求财、问子的圣地,沿着林间小径,可以一览经过大自然雕琢造就了松树神奇的姿态,如夫妻树、一家三口、父子树等都经过几百年成长而形成的独特形态。

图片

进入到依树而建的那日松蒙古部落的蒙古包内,可以品尝到蒙古族特色饮食文化,吃烤羊排、手把肉、烤鸡,还有采用传统烹调方法制作的米肠,让游客一饱口福,最后由蒙古族少女为您奉上自己酿造马奶酒,在茶余饭后之机,可以尽情享受荡秋千活动的无限乐趣,体味漂流探险的刺激与激情,这些活动又为游人增添了旅行的愉快。现景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蒙古族特色餐饮,让您回味无穷;大小蒙古包点缀在景区各处,犹如盛开的花朵,热情欢迎远方的客人前来度假、观光旅游。

图片

莫旗是农业大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让农业搭上了旅游业的快车。2016年,成功打造了沿国道111线“五彩农业”示范区,在大田内种植紫花苜蓿、油菜、高粱等作物,把国道旁打造成了“五彩”观光带。 

图片

“发展全域旅游,持续开展'五彩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发旅游新业态,积极推动旅游 平台建设,充分依托'大水域、精品文体、特色民俗’三大资源,将莫旗发展为全市旅游观光线上的重要节点,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地域之美……”莫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明确部署。  

春赏杜鹃、夏看山水、秋品林韵、冬玩冰雪,莫旗依托旖旎的自然风光及独具特色的达斡尔族文化,其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极其丰厚。综合其各种优势条件,莫旗大旅游格局强势拉开,正朝着旅游强旗迈进。

图片

博荣山植物园及诺敏河漂流

大自然的神奇总令人惊异,在莫旗南部的松嫩平原北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硬是挺起一座秀美的山峰——博荣山,2001年建成“博荣山植物园”。距旗政府尼尔基镇16公里,交通便捷。

山顶是博荣山宾馆,服务设施齐备。馆前百年老榆十余株,铁干虬枝,挥洒人间春色。山腰有达斡尔族民俗村,民风古朴,民情淳厚,让人超凡脱俗。

图片

在博荣山下是浩瀚无际的草原,清澈诺敏河从西北飞珠溅玉而来,汹涌澎湃直扑山脚,绕山奔向东南,汇入嫩江。江上一桥飞架,给植物园凭添了几番壮丽和神韵,山清水秀,草原茂盛,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居住着始建于1667年古老的达斡尔村屯---西博荣村,全村54户,人口204人,全部是达斡尔族,至今保留着纯正古朴的达斡尔民族风情,依托特有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达斡尔民族风情,建成了融合达斡尔民族风情的诺敏河漂流,漂流全程12公里,漂流时间2.5小时左右,沿途风光绮丽、景色怡人,有清幽古朴的碧水三弯,趣味无穷的三岔口,壮观刺激的响银滩,神奇诡密的燕窝崖,秀丽神奇的花尖岛,富有激情挑战的渡口桥。一路漂来、云之轻浮、水之柔润,两岸花草树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排排柳枝招手,片片草地迎宾,金色沙滩小憩,风情小屋畅饮,来到这里你在才会发现塞外美景美不胜收,达斡尔民族风情回味无穷。

图片

四方山生态园

四方山生态园旅游区座落于风景秀丽的诺敏河边,是一座四面无山从平原上突起的小山,达斡尔语谓之“博克图”。2001年,投资百万元的四方山生态园在其上面建成,几年来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远至北京、沈阳、哈尔滨、呼和浩特、海拉尔、齐齐哈尔的游人都慕名前来做客。

四方山顶地势较为平坦,诺敏山庄依势而建,北面建有风格各异的大餐厅、雅间、大小蒙古包、贵宾室、游艺室、休息室,中轴线的中心建有塔楼式二层观景台伊兰台,南面是仿荷兰风车的塔楼。从山脚起山丁子树、山里红树、柞树、荆条灌木依次向山坡上递进生长,自然植被拥裹在山庄周围。种植的落叶松、樟子松错落有致,榆树墙整齐地围绕生态园四周,树墙下及建筑周围辟有四季花圃,繁花似锦,蜂蝶翻飞。

图片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

每到夏季,700多万亩盛开的豆花掩映着5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这里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尼尔基水库,无际的水面有时平静安详、清澈见鱼,有时风吹浪起、烟波浩渺,全国唯一一家淡水水域机场就坐落在这里。大美的自然风光和五彩农业相结合打造出的“百公里水路闭合精品线”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陶醉于此,流连忘返。

图片

2001年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历时5年时间兴建的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工程位于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市交界的干流上,除具有防洪、城镇生活、工农业供水、鱼苇养殖、灌溉、旅游开发等综合效益外,发电是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工程主坝、溢洪道、发电厂等主体工程均建在我旗境内。

图片

大坝总长7245.54米,最高大坝高40.55米。水库总库容量86.11亿立方米,蓄水完成后形成511平方公里的湖面资源,水电站为河床式电站,装有4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水电站于2006年7月16日正式并网发电,这个工程可使齐齐哈尔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齐齐哈尔河段以下的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图片

莫旗少数民族乡

巴彦鄂温克民族乡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

巴彦鄂温克民族乡

“巴彦”意为富饶,“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巴彦鄂温克民族乡是内蒙古自治区1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莫旗西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140公里,处于鄂莫两旗交汇点,G111公路穿境而过、嫩江主要支流甘河贯穿全乡南北。

图片

全乡辖17个行政村,其中2个鄂温克民族村、4个达斡尔族村、11个汉族村,5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612户,总人口17842人,是一个以鄂温克民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十几个民族杂居组成的鄂温克民族乡。

巴彦鄂温克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呈现出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经济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巴彦鄂温克民族乡立足乡情理思路,五点一线示范带建设初见成效;坚定不移调结构,农牧业生产全面丰收,全乡种植、养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6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500万元资产以上农机合作社2家;千方百计惠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贫“三到村三到户”、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资金项目为契机,打造新农村示范村6个。

图片

巴彦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民族文化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瑟宾节是鄂温克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6月18日,巴彦鄂温克民族乡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江边与到访的来宾载歌载舞。江边歌声袅袅,舞姿翩翩,人们沉浸在欢歌笑语中,加上曲棍球、赛马、摔跤、搬棍、劲力、抢枢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比赛,瑟宾节给巴彦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群众带来了无限快乐。

图片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成立于1956年11月18日,是莫旗2个鄂温克民族乡之一,距旗政府所在地尼尔基镇83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其中鄂温克民族村2个,达斡尔族民族村3个。全乡居住着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满族、回族、锡伯族和汉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民族乡。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西北与鄂伦春旗、阿荣旗界线的分水岭带多为坡度较大的山岳地带,中部和南部为丘陵缓坡地带。东部多为草牧场横贯南北,诺敏河流经东部的南北边缘地带。地理形态为南北狭长形,南北最长为46.7公里,东西为22公里。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无霜期110天左右。境内以低山次生林植被类型为主,主要以柞树、桦树为主。

图片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自民族乡依山傍水,是个美丽富饶的山乡,鄂温克民族村杜克塔尔村拥有着300多年历史,鄂温克语言文化保护完好,民风淳朴,适用于开展旅游项目,如建度假村和民族风情园等。春季映山红花漫山坡,老山头等地是采风爱好者的好去处。夏、秋季诺敏河旁水草丰美,牧马垂钓,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冬季白雪皑皑,在密林深处多有山禽走兽出没,景观非常美丽。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政府北1公里处有个美丽的鄂温克民族村杜克塔尔村。村内还保留和使用着完整的鄂温克语言体系,现有居民147户,347人,其中鄂温克族人口223人。

来到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杜克塔尔村,爬上山坡放眼远眺,村西的山坡上被一朵朵紫色鲜花装扮,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紫色“花海”。“这些都是药材芍药的花朵。”芍药除了花朵漂亮,芍药最大的作用在于它的根部可以作为中药材。

杜克塔尔村村狠抓中药材产业开发,大力实施高半山药材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该村芍药种植面积达到500亩,苍术种植面积达150亩。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杜克塔尔村村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和支柱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

图片

瑟宾节

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六月十八日举行,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相聚河谷草滩,共度佳节。瑟宾节的活动从祭祀开始。祭祀一般由家族、部落头领或部落的萨满主持,在山神牌位或敖包前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祀仪式后,反映鄂温克族民族风貌的歌舞与竞技活动相继展开。

图片

在此期间,传统舞蹈鲁日给勒、即兴填词的民歌表演扎恩达勒和赛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传统节目一一上演,直到“风情野餐”开始才会宣告结束。在“风情野餐”上,晚辈要向长辈敬献马奶酒,老人则会给孩子们分发吉祥礼物。野餐酒宴将持续到篝火晚会开始,篝火晚会是瑟宾节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节日的高潮。家族或部落里的男女老少,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才会尽兴而归。

图片

尼尔基镇

清晨,经过古老嫩江洗浴的红日露出她那粉红色的笑脸,迎来了尼尔基镇新的一天。站在尼尔基水利枢纽大坝上,举目远望,一座山青水秀的小镇映入眼帘。宽阔的街道,林立的楼房,锦簇的花团,如茵的绿草,构成一幅壮美的画面。迎风的垂柳挥动小手,欢迎着每一位来到尼尔基镇的客人。  

图片

站在尼尔基大桥上北望,雄伟的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你将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尽收眼底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你看,那安详静卧的11个泄洪孔倒映清澈的嫩江水中,当笑逐颜开的嫩江水与蓝天紧密相连,特别是开闸放水的时候,就像是一条条水龙映着晚霞从天而降,尤为壮观。用“震撼”这两个字来形容她给你带来的感受一点也不为过。  

图片

走下大桥你就会看见一个由3根曲棍球球棍和一个曲棍球组成的标志,这就是莫旗的城标,意为“曲棍球之乡”的曲棍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图片

最美的还是彰显民族特色的巴特罕公园,古朴的猎人骑马放鹰雕塑、代表达斡尔族及自治旗的昨天、今天、明天的3块浮雕墙,用火烧板、步道板铺装和绿化相结合,衬托出达斡尔民族种植的黄烟叶形状、大轱辘车以及民族乐器木库莲的形状。用曲棍球和球杆装饰的文化长廊,侧面有羊、鹿、鱼等动物及鱼罩、烟叶、大轱辘车等,体现了浓浓的民族气息,让你领略达斡尔族特有的文化魅力。清晨,来到这里练剑、打太极拳的老人络绎不绝;到了晚上,这里聚集了扭秧歌、跳舞、滑旱冰、赏喷泉的人们,构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图片

一条蓝白相间的围栏、两条绿化带、8个雕塑组成了美丽的带状公园,随着水流,伴着鲜花,映衬在蓝天下,宛如一个身着彩裙的淑女在翩翩起舞。旗花雕塑位于城西三角地中心,基座是达斡尔族民族乐器木库莲形状,雕塑是旗花——映山红形状。木库莲代表达斡尔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映山红花象征莫旗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图片

最壮观的还是西外环岛雕塑群。雕塑群由一个鲁日格勒主雕塑、4个圆雕和4个浮雕组成,主意为——迎接八方宾朋。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翻译成汉语是“燃烧”或“兴旺”的意思,反映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围着篝火生息劳作的早期狩猎时代。4个圆雕(达斡尔族迎亲、鲁日格勒舞蹈、达斡尔族放排、曲棍球)和4个浮雕(工业、农业、科技、尼尔基水库)寓意着自治旗经济建设兴旺发达。  

图片

额尔和办事处 

争当莫旗旅游产业“排头兵” 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又与黑龙江省嫩江县接壤,让额尔和办事处成为莫旗乃至呼伦贝尔市东部的特色乡镇。近年来,额尔和办事处依托资源和地缘优势,持续推进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风光旅游”系统工程战略,先后邀请行业专家团队针对额尔和旅游市场制定中长期开发规划和发展思路,拍摄《神奇秀美额尔和》宣传片、《风景这边独好》额尔和办事处旅游宣传画册,并在办事处及黑龙江省嫩江县制作多个广告宣传牌。

图片

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民族村” 额尔和办事处在伴随着生态旅游资源逐渐开发的同时,也将达斡尔族传统文化、驿站文化、军垦文化等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额尔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以当地的达斡尔族民俗风情为亮点,以嫩江水源和大兴安岭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优势,打造额尔和环形生态民俗综合旅游风景区,在额尔和村华达奇组建立达斡尔族民俗风情园、契丹部落等沿江旅游景点,使之发展成为莫旗东部旅游与黑龙江旅游对接的示范性旅游区,全方位立体展现达斡尔族的饮食、歌舞、休闲游戏、手工艺品等民族风情文化,让更多的人知晓并领略莫旗达斡尔族人民的人文风俗和秀美风景。

图片

腾克村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腾克镇腾克村等717个村寨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挂牌。腾克村473户人家,90%是达斡尔族,是个典型的达斡尔族聚居村。达斡尔人喜欢依山傍水而居,莫旗境内就有大大小小56条河流。

图片

腾克村毗邻嫩江,体现了达斡尔族的居住特色。达斡尔民居营造是当地一项非遗项目。达斡尔民居是一栋栋“介”字型的高大平房,房顶是一种特殊的草冠,上有木构框架。房屋坐北朝南,三间房或五间房不等。

图片

走进民居里,中间是厨房,锅台内侧接烘炕。两侧为居室,居室有达斡尔特色的“凹”形炕。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

图片

腾克达斡尔族民俗村地处镇最东端、毗邻水库岸边地理位置极佳,十几座老式达斡尔民居错落有致,充分展示了达斡尔族过去的起居及生活习俗,可建设已经十年有余,并列入莫旗旅游的重要景区,但始终没有热火起来,关键是留不住游客也就带来不了旅游收入。目前腾克镇已将民俗村里所有的达斡尔民居(除去铁柱管理的达斡尔族民俗陈列馆外),全部收回统一外包给别的公司管理,希望能够有所改善

图片

西博荣村

它是莫力达瓦的南大门,它依博荣山傍诺敏河,两边环林,两边环水 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拥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场等丰富的植被资源 它这里家家有口大锅,熬制最醇香的奶皮子 它更有独特的达斡尔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位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西南方,距尼尔基镇16公里,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为国家二级公路。同时也是莫旗距离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最近的地区。

这里的村民正卯足干劲,借着莫旗政府主导的智慧农业——莫力达瓦“豆地租”项目东风,大力促进一三产融合,打造属于西博荣自己的特色'农旅'产品!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达斡尔族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的融合,感受达斡尔族文化的魅力。

图片

作为该项目的'农旅结合'示范村,政府将以'豆地租'项目为切入点,结合西博荣村原有的种植项目再融合农村旅游接待、农产品销售通过互联网的营销推广及销售手段将西博荣村打造成一个以豆地租项目为引导、以达斡尔特色农家乐接待为切入点、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要盈利点的全域农旅项目。

你不止可以通过网络订单认领土地,西博荣村农友负责种植,还可以利用假期体验绿色大豆基地的莫力达瓦风情游,捕鱼、挖野菜、制作哈尼卡、剪纸,深度感受达斡尔族文化;铲趟黄豆地、种植蔬菜、除草背垅,分享种植与收获的喜悦;苏子饼、奶皮子、野葡萄酒,亲手制作达斡尔族特色美食,并利用农家灶台自己做饭菜带给宾朋品尝。 

图片

特莫呼珠村

莫旗腾克镇特莫呼珠村村部,醒目的标语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真实道出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给村民带来的幸福生活。特莫呼珠村是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特莫呼珠”意为“骆驼脖子”, 特莫呼珠村因屯北山峰形状像骆驼脖子一样,故此得名,特莫呼珠村位于腾克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距离尼尔基镇90公里;土地面积281.6平方公里,人口597人,户数210户,98%为达斡尔族。草场8万亩,有商业户5户,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畜牧业主要养殖肉牛和肉羊。

图片

巴音布拉尔村

莫旗库如奇乡巴音布拉尔村位于尼尔基镇西北80公里,全村有1个村民小组,共112户、287人,有党员12人,全部在册人口均为达斡尔族。2012年,在巴音布拉尔村开始实施绿色生态生猪养殖项目,并将公司的年净利润的30%分红给村民,由村委会统一管理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村内建设、教育、医疗和卫生等方面。 

基地的黑山猪是以纯野生公猪与松辽黑猪杂交培育的品种。在空气清新,水源纯净的牧场,经4个月的室内育养,6-8个月牧场散养,黑山猪肉质鲜嫩润泽,紧实细腻,入口弹嫩,有清晰的大理石纹及雪花纹。

该公司成功注册“达瓦山”黑山猪肉品牌,在京成立北京东沟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销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以四级安全监测,顶级安全冷链——全程“保安”配送保证产品质量,杜绝二次污染,并以会员制形式,走高端肉类市场。库如奇乡将依托巴音知农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走专业化之路,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屯从事生态养殖,扩大基地规模。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把库如奇乡打造成全旗乃至全市生态养殖基地,带动带活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图片

扎如木台村

扎如木台村位于奎勒河镇东南八公里,是奎勒河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屯,全村671人,其中达斡尔族652人,全村共计三个村民小组,基本情况奎勒河镇扎如木台村位于莫旗北部,距离奎勒河镇政府8公里,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有 2个小组,有3个自然村,村委会位于一组。

图片

2016年5月29日,奎勒河镇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扎如木台村举行第二届昆米勒节,来自小二沟代表队、阿里河代表队、巴彦乡代表队、红彦代表队、大杨树代表队、奎勒河镇代表队的380名少数民族代表齐聚一堂共庆民族节日—“昆米勒节”。扎如木台村“昆米勒节”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弘扬达斡尔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到今天就已经举行第二届,较好的弘扬了民族文化,加深了新兄弟民族之间的感情。“昆米勒节”举行了民族祭祀活动,开展了民族体育活动,赛马、扳棍、颈力、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图片

旗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绿色有机高端产品种植,打造全区最大的绿色食品大县。莫旗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全旗范围内推广苜蓿草的种植,库如奇乡等地种植的苜蓿草示范田长势良好,将进一步带动全旗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苜蓿种植。

莫言笔下的红高粱不仅在高密东北有,我们莫旗也有,尼尔基镇前兴农村、登特科钢铁村等种植高粱,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还拓宽农民收入。登特科村钢铁村苗宝良书记说,钢铁村全村共种植高粱200多垧,每垧地产量可达到7000-10000斤,平均一垧地比种植玉米等其他作物收入高2000多元。

图片

腾克镇伊兰台村把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在应该退耕的30亩地块上2000棵平欧杂交榛子树,榛子树的后期管理的工作由村里14户贫困户负责,如今的榛子树长势喜人,三年生的榛子树现在已经有部分挂果了,榛子树成了村里的“摇钱树”。

阿尔拉镇马当浅村种植的165亩倭瓜却喜获丰收。亩产可达14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每斤能卖0.35元,效益远超过了大豆、玉米,今年仅种植倭瓜这一项就使5户贫困户每户增收5000元,不仅优化了种植业结构,更为贫困户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莫旗奎勒河镇杂粮种植面积15万亩,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龙山村大华豆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形成规模化种植。建成了杂粮深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注册了“莫旗龙山”商标,形成种植、销售一条龙的产销模式,产品出口到韩国、东南亚等地区。

图片

莫旗宝山镇小泉子村的村民任永全被当地村民称为“香水梨大王”,他种植香水梨已经有13个年头,今年种植34.7亩。尽管遭遇旱情,香水梨的个头比往年小了些,但是其糖度和酸度已经饱和,味道更加香甜。

莫旗奎勒河镇兴北村种植了1000亩特别的“黄瓜”,不是用来炒菜和凉拌的,是专门收黄瓜籽的。黄瓜籽含的钾盐、维生素A 、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钙、磷、铁,是民间老年人最熟知接骨,壮骨及补钙的最佳秘方。黄瓜籽亩产可达45公斤,售价40元每公斤,每亩销售收入920元,除去成本每亩200元,净利润每亩可达700余元。  

走进阿尔拉镇开花浅村,村民正在忙着晾晒黄烟,今年该村种植黄烟18亩作为示范田获得成功。达斡尔族素来有种植黄烟的传统,阿尔拉地区更是以种植“琥珀香”黄烟闻名。

莫旗登特科北石场村有沙果树和李子树近1000亩,有成片的果树地,也有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家院里栽植的果树,成片的果树地还进行了林粮间作,即果树和杂粮间作,以提高收入。

图片

长新村 

莫旗有能吃的“菇娘”,菇娘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及18种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如今莫旗的蒙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已成功研发出菇娘系列产品,形成了“基地 农户 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莫旗作为菇娘的主产区生产的菇娘色泽金黄晶莹,口感甜美醇厚。赶快来尝尝我们好吃的“菇娘”吧! 

往年菇娘种植普遍在4月中旬才开始下籽育苗,而长新村村民张树军家却利用自家新搭建的温室大棚将育苗时间提前了一个月,现在走进张树军家的大棚,就能看见一片绿油油的菇娘苗在向你招手,张树军表示:“在5月1日之前这些菇娘苗就能移栽到大地里了,一个大棚育的苗至少能栽种15亩地,移栽后也将采用双层扣膜,保持这些菇娘的早熟优势。”   

西瓦尔图镇长新村有着多年种植菇娘的传统,村支部书记更是有着10年种植菇娘的经验,今年他以“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形式,带动了许多乡亲其中包括5户贫困户开始种植菇娘,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菇娘种植规模由去年1200亩的种植规模增加到4000亩。为使长新村菇娘产业更具规模化,下一步长新村菇娘将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模式,让更多的百姓依靠种植菇娘走上了共同发展致富的道路。

图片

我们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