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黄氏始祖黄鼎为了避“刘展之乱”而入闽与黄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甲申为“邵武太守,迁居和平”应该是可信的!
黄福来 《浦城黄氏族谱》(老谱)之“源流世系”记载: “辇公生惠文、仲文、孔文、大文、时文。大文生庆宣。庆宣生政公、皓公、盛公、圭公。政公生任、福、鼎。皓公入闽迁居乌石山,号黄家巷。任公,入闽居邵武禾坪鹤薮,生锡、镒、鍊;锡生峭山。鼎公,入闽居浦城溪东。福公,居黄州。” “ 一世祖:鼎公,生于唐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三月初三,读书稽古,抱义怀仁,居官尽职,以礼化民。中原安史乱后刘展乱,鼎公见机而作,避居闽地,耕山钓水,守朴还淳,安老怀幼,救灾恤民,深获邑民敬重。终贞元丙寅(786)年五月初五,享年71岁。贵夫人庄氏生于唐开元戊午(718)年四月初一,知书达理,生性慈善,勤俭持家,教子有方,恩泽子孙。卒兴元甲子(784)年四月初一,享年67岁。合葬书锦潭头。生一子:锡。” “二世祖:锡公,字天福,行一,生于唐天宝戊子年(740)八月十八;终贞元乙酉年(805)十一月初三,享年66岁;娶方氏生于唐天宝丁亥年(747)九月十三,终贞元丁丑年(797),享年51岁。合葬长乐山,生一子:汶。” “三世祖:汶公,字宗源,生于唐大历戊午(766)年,终开成已未(838)年,享年63岁;娶吴氏生于唐建中辛酉年(781)二月初二,卒于会昌辛酉年(841)九月初一,享年61岁。合葬长乐里裴家源。生三子,长子:霖济;次子:毗;三子:宏琏。” “四世祖:毗公,行十一,居溪东,娶谢氏,生卒均失考,合葬乐平里黄家山,生四子:童、翔、晋、溢;(童、晋、溢三公生卒、娶氏失考,只知葬地,生子几何、去向何方也不得而知。)” “五世祖:翔公,字希文,行三十八,以子贵赠太子少保、银青光禄大夫,娶方氏,合葬长乐里黄家山。生三子:严、睃、匡镒。” “六世祖:匡镒公,官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才识超迈,智勇兼行。五季之末至宋初,以家资董役差,把江南溃兵之隘,董率攸急,保障唯严。宋赠太子少保,银青光禄大夫。娶万氏,生七子:文裔、仲思、伦、德明、处中、有章、旦。” “七世祖:旦公,咸平二年(999年)中进士第,官秘书丞。生铸公、锴公。” “八世祖:铸公,天圣初进士,赠银青光禄大夫。生二子:敏用、敏願。 “八世祖:锴公,赠朝散大夫。生二子:敏修、敏道。” …… 《浦城黄氏族谱》之《萍乡谱序》[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七月朔日,十一世孙修职郎袁州萍乡丞(黄)升谨书]记载:“吾族世系出于嬴姓,历年久,子孙绵远,莫得其传。其后,避东晋之乱,乃居于蜀,族大浸繁,分徙光之固始。唐肃宗朝,节度使刘展握兵于淮甸,朝廷疑之。上元元年十一月,展遂怀疑,纵兵大掠,陷升闰青州时,邻郡居民逃遁避难,始祖昆弟三人,一留光之故居,今犹繁盛;一来闽中抵建之浦城溪东,即讳鼎者;其一复归于蜀,相去辽远,莫得其详。政和中,族侄(黄)静持节本路,尝续世次黄氏登名记,谓避五季之乱徙闽。误矣!天圣中,族祖唐卿(黄)鉴,作王父影堂记言之甚详,谓六世祖匡镒已自云:五季之未至吾宋初,以家资董役差,把江南溃兵之隘,故记影堂之略,有‘董率悠急保障唯严’之句。是知,黄氏居此至五季之末,其世代已六七矣,记存集庆院遭建炎军贼煨炉无遗,难以考究,惜哉!以其时考之,由始祖至今,四百四十年,见十六代孙。乃知,三十年为一世,信不诬矣。升谨摭诸实以谱之,庶吾子孙得详其源云。 ” 《浦城黄氏族谱》之《旧序》[ 宋熙宁四年岁次辛亥(公元1071年),户部侍郎章粢质夫撰]记载:黄氏之先,出于高阳。……共居柘浦之溪东以门地显者,讳鼎公,仕唐谏议大夫,其曾孙曰宏琏尉龙阳,其裔孙曰旦、曰震、曰圭、曰铸、曰鉴、曰觉、曰孝先、曰孝恭、曰辙、曰实、曰好谦、曰好信,英贤辈出,科第联登。辙与同榜进士,今处州司理。问予曰:国有史,家有谱,尚矣,不论名家世族,在所宜急,即微门野士亦当勿缓,辙为黄氏之后,因为楚并,为家谱失传,考正无自,深为抱憾,兹欲作之,以示后人。断自始祖谏议大夫讳鼎公以上疑者略之勿录,以下可信者谱而图之,愿赐一言弁诸谱首以光先人。” 解读:(1)浦城黄氏始祖黄鼎是为了避“刘展之乱”入闽。(2)黄任、黄福、黄鼎是亲兄弟。(3)黄鼎生于唐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三月初三,终贞元丙寅(786)年五月初五,享年71 岁。(4)黄鼎的第七代孙黄旦是咸平二年(999年)进士。(5)户部侍郎章粢与黄鼎裔孙黄辙是同榜进士。 下面引用“史志”资料探究探究上述解读的几个问题是否真实可信? 一、“刘展之乱”的背景资料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载: 唐肃宗乾元二年(己亥,公元七五九年)。 夏,四月,壬午,以滑、濮节度使许叔冀为汴州刺史,充滑、汴等七州节度使;以试汝州刺史刘展为滑州刺史,充副使。 唐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七六零年)。 十一月,御史中丞李铣、宋州刺史刘殿皆领淮西节度副使。铣贪暴不法,展刚强自用,故为其上者多恶之;节度使王仲升先奏铣罪而诛之。时有谣言曰:“手执金刀起东方。”仲升使监军使、内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倔强不受命,姓名应谣谶,请除之。”延恩因说上曰:“展与李铣一体之人,今铣诛,展不自安,苟不去之,恐其为乱。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峘,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上从之,以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密敕旧都统李峘及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图之。 延恩以制书授展,展疑之,曰:“展自陈留参军,数年至刺史,可谓暴贵矣。江、淮租赋所出,今之重任,展无勋劳,又非亲贤,一旦恩命宠擢如此,得非有谗人间之乎?”因泣下。延恩惧,曰:“公素有才望,主上以江、淮为忧,故不次用公。公反以为疑,何哉?”展曰:“事苟不欺,印节可先得乎?”延恩曰:“可。”乃驰诣广陵,与峘谋,解峘印节以授展。展得印节,乃上表谢恩,牒追江、淮亲旧,置之心膂,三道宫属遣使迎贺,申图籍,相望于道,展悉举宋州兵七千趣广陵。 延恩知展已得其情,还奔广陵,与李峘、邓景山发兵拒之,移檄州县,言展反。展亦移檄言峘反,州县莫知所从。峘引兵渡江,与副使润州刺史韦儇、浙西节度使侯令仪屯京口,邓景山将万人屯徐城。展素有威名,御军严整,江、淮人望风畏之。展倍道先期至,使人问景山曰:“吾奉诏书赴镇,此何兵也?”景山不应。展使人呼于阵前曰:“汝曹皆吾民也,勿干吾旗鼓。”使其将孙待封、张法雷击之,景山众溃,与延恩奔寿州。展引兵入广陵,遣其将屈突孝标将兵三千徇濠、楚,王恒将兵四千略淮西。 李峘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展军于白沙,设疑兵于瓜洲,多张火、鼓,若将趣北固者,如是累日。峘悉锐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峘军闻之,自溃,峘奔宣城。 甲午,展陷润州。升州军士万五千人谋应展,攻金陵城,不克而遁。侯令仪惧,以后事授兵马使姜昌群,弃城走。昌群遣其将宗犀诣展降。丙申,展陷升州,以宗犀为润州司马、丹杨军使;使昌群领升州,以从子伯瑛佐之。 十二月,……峘之去润州也,副使李藏用谓峘曰:“处人尊位,食人重禄,临难而逃之,非忠也;以数十州之兵食,三江、五湖之险固,不发一矢而弃之,非勇也。失忠与勇,何以事尹!藏用请收馀兵,竭力以拒之。”峘乃悉以后事授藏用。藏用收散卒,得七百人,东至苏州募壮士,得二千人,立栅以拒刘展。 展遣其将傅子昂、宗犀攻宣州,宣歙节度使郑炅之弃城走,李峘奔洪州。 李藏用与展将张景超、孙待封战于郁墅,兵败,奔杭州。景超遂据苏州,待封进陷湖州。展以其将许峄为润州刺史,李可封为常州刺史,杨持璧苏州刺史,待封领湖州事。景超进逼杭州,藏用使其将温晃屯馀杭。展以李晃为泗州刺史,宗犀为宣州刺史。 傅子昂屯南陵,将下江州,徇江西。于是屈突孝摽陷濠、楚州,王恒陷舒、和、滁、庐等州,所向无不摧靡,聚兵万人,骑三千,横行江、淮间。寿州刺史崔昭发兵拒之,由是恒不得西,止屯庐州。 初,上命平庐都知兵马使田神功将所部精兵五千屯任城;邓景山既败,与刑延恩奏乞敕神功救淮南,未报。景山遣人趣之,且许以淮南金帛子女为赂,神功及所部皆喜,悉众南下,及彭城,敕神功讨展。展闻之,始有惧色,自广陵将兵八千拒之,选精兵二千度淮,击神功于都梁山,展败,走至天长,以五百骑据桥拒战,又败,展独与一骑亡渡江。神功入广陵及楚州,大掠,杀商胡以千数,城中地穿掘略遍。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载: 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 春,正月,癸卯,史思明改元应天。 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孙待封自武康南出,将会景超攻杭州,温晁据险击败之;待封脱身奔乌程,李可封以常州降。丁未,田神功使特进杨惠元等将千五百人西击王恒。辛亥夜,神功先遣特进范知新等将四千人自白沙济,西趣下蜀;邓景山等将千人自海陵济,东趣常州;神功与邢延恩将三千人军于瓜洲,壬子,济江。展将步骑万馀陈于蒜山;神功以舟载兵趣金山,会大风,五舟飘抵金山下,展屠其二舟,沉其三舟,神功不得度,还军瓜洲。而范知新等兵已至下蜀,展击之,不胜。弟殷劝展引兵逃入海,可延岁月,展曰:“若事不济,何用多杀人父子乎!死,早晚等耳!”遂更帅众力战。将军贾隐林射展,中目而仆,遂斩之。刘殷、许峄等皆死。隐林,滑州人也。杨惠元等击破王恒于淮南,恒引兵东走,至常熟,乃降。孙待封诣李藏用降。张景超聚兵至七千馀人,闻展死,悉以兵授张法雷,使攻杭州,景超逃入海。法雷至杭州,李藏用击破之,馀党皆平。平卢军大掠十馀日。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 《旧唐书·本纪第十》载: 上元元年(庚子,公元七六零年)……五月辛巳,贬宰相李岘蜀州刺史。丁亥,上御宣政殿试文经邦国等四科举人。乃以汝州刺史刘展为滑州刺史,以平卢军节度都知兵马使董秦为濮州刺史。 十一月乙巳,李光弼奏收怀州。宋州刺史刘展赴镇扬州,扬州长史邓景山以兵拒之,为展所败,展进陷扬、润、升等州。 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春正月丁亥朔。辛卯,温州刺史季广琛为宣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甲午,上不康,皇后张氏刺血写佛经。甲寅,诏府县、御史台、大理疏理系囚,死罪降从流,流已下并释放。乙卯,平卢军兵马使田神功生擒刘展,扬、润平。 《新唐书·本纪第六》载: 上元元年(庚子,公元七六零年)……十一月甲午,扬州长史刘展反,陷润州。丙申,陷升州。壬子,李峘、淮南节度使邓景山及刘展战于淮上,败绩。 二年(辛丑,公元七六一年)正月甲寅,降死罪,流以下原之。乙卯,刘展伏诛。 综上所述,黄鼎生于唐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三月初三,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庚子年11月发生“刘展之乱”时,黄鼎45岁,“见机而作,避居闽地”。由此可见,《浦城黄氏族谱》所记黄鼎“生于唐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以及为了“避刘展之乱而入闽”在“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上是合理的,有较高的信度。 二、《浦城黄氏族谱》关于黄旦是咸平二年(999年)进士的记载是真实的 《八闽通志·卷之四十九·选举·科第·建宁府》记载: 咸平二年(999年)巳亥孙暨榜:黄旦,浦城人,见人物志。 《八闽通志·卷之六十四·人物·良吏·建宁府》记载: 黄旦,字升之,浦城人,咸平二年擢进士第。……子铸,天圣初进士,赠银青光禄大夫。……孙敏用,朝散大夫,……敏願,中散大夫。 综上所述,《浦城黄氏族谱》关于“黄旦是咸平二年(999年)进士”的记载与《八闽通志》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三、黄辙请同是“治平进士”的“同乡”户部侍郎章粢撰写“浦城黄氏族谱序”是真实可信的 《八闽通志·卷之四十九·选举·科第·建宁府》记载: 治平二年(1065)乙巳彭汝砺榜:章粢,浦城人,省元,见人物志。 治平四年(1067)丁未许安世榜:黄辙,见人物志。 《八闽通志·卷之六十四·人物·良吏·建宁府》记载: 章粢,字质夫,……。 黄辙,字遵晦,浦城人,治平中第进士……。 综上所述,户部侍郎章粢与黄鼎裔孙黄辙同是浦城人,同是治平进士。黄鼎裔孙黄辙请同是治平进士的同乡户部侍郎章粢撰写“浦城黄氏族谱序”是真实可信的。 四、黄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甲申为“邵武太守,迁居和平”是可信的  1.黄任与黄鼎是兄弟关系 《浦城黄氏族谱》(老谱)之“源流世系”记载: “辇公生惠文、仲文、孔文、大文、时文。大文生庆宣。庆宣生政公、皓公、盛公、圭公。政公生任、福、鼎。皓公入闽迁居乌石山,号黄家巷。任公,入闽居邵武禾坪鹤薮,生锡、镒、鍊;锡生峭山。鼎公,入闽居浦城溪东。福公,居黄州。” 解读:黄任与黄鼎是兄弟关系,据《浦城黄氏族谱》记载及上面的探究可得:黄鼎“生于唐开元丙辰(公元716)年”以及为了“避刘展之乱而入闽”在“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上是合理的,有较高的信度。那么,黄任的出生年代也应是公元710年前后。  2.黄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甲申为“邵武太守,迁居和平” 四川三台盐亭黄氏是峭山公上官氏的长子和公的后裔,其《四川三台盐亭黄氏族谱》记载:任公,字明智,授福建昭武府太守,遂购业于邵武县禾坪乡。妣李氏,生三子:锡、镒、鍊。 清嘉庆十七年(1812)邓士琼修江西宜黄《蓝溪黄氏续修房谱》(现存于上海图书馆)记载:政公,字太清,授朔方节度度使,居成都府忠义里。娶何氏,子三:鼎、珀、任。任公,字明智,授邵武军制使,遂居禾坪,娶何氏,子三:锡、镒、鍊。 清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建欧黄云远、黄少山等主修的《黄氏族谱》(此谱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保存有复印件)记载:“任公,唐授福建邵武府太守,任后随迁和平鹤薮树下住焉。公讳名智,字冲真,殁后为神。唐宣宗皇帝敕封忠应王。配夫人何氏,生三子:锡、镒、鍊。 清同治丁卯(1867)年黄家章等修的江西南丰《西麓双井黄氏族谱》(此谱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记载:任公,字智明,号天赐,唐天宝三年为邵武军,后封为忠应王迁居和平,殁葬鹤薮树下。妣吴氏、曾氏,生子三:锡、镒、鍊。 综上所述,黄任与黄鼎是兄弟关系,黄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甲申为“邵武太守,迁居和平”,是可信的。 由此观之,浦城黄氏始祖黄鼎为了避“刘展之乱”而入闽与黄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甲申为“邵武太守,迁居和平”应该是可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