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羊品种资源概况与现状
湖羊是我国一个珍稀的绵羊品种,刚出生的羔羊,被毛洁白具有丝样光泽,卷曲成波浪形花纹,扑而不散极为美观,国际上有“软宝石”之称,湖羊是世界上唯独产白色羔皮羊品种;湖羊能常年发情、配种、产羔,一般每胎产2-3羔,多则4-5羔,湖羊是世界上稀有的高产品种;湖羊既能适应西北干寒沙漠又能适应江南炎热潮湿的环境,能在全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舍饲、放牧、半放半舍饲饲养,湖羊对环境适应能力之强为世界罕见;湖羊与其他绵羊品种相比而言,尚具有肉质好、膻味少、骨肉比小、耐粗饲、泌乳力强、乳质好、性早熟、早期生长快和脂尾小等优点。保留湖羊传统的利用价值外,进一步开发利用肉用和乳用性能,湖羊更具有广阔的前景,已深受国内外养羊界的青睐。
近年来全国都来浙江引种,西北至新疆、西藏、内蒙,东南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且数量之大、地域之广、谓之空前。湖羊改变了某些地方不养绵羊的历史。
然而,产区每年输出以数万计的所谓种羊,绝大多数为杂交湖羊,目前,纯种湖羊已寥寥无几,广大产区如此,就是国家级的保种场、原种场和其它各地种羊场,杂交羊是随处可见。至今混交、杂交仍在不断地进行着,照此下去,湖羊的纯种资源即将丧失殆尽,“国宝”难保。为此,紧急呼吁有关部门,制订对策,落实措施,抢救湖羊品种资源,已到了刻不容缓。
二、湖羊品种来源分布与产区社会经济的关系
湖羊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相毗邻的太湖流域,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是湖羊的主产区,占总饲养量约居四分之三以上,原浙江的湖羊,个大品种纯正,向来是生产小湖羊皮、肉羊、种羊的主要基地。
湖羊本不是这一地区固有的畜种,它的来源过去多数认为是蒙古羊的一个分支,我认为湖羊是沿着丝绸之路,由少数民族从西域东迁南移来到丝绸主产地之一的——浙江杭、嘉、湖地区。湖羊是少数民族带来与当地农民共同饲养并获得成功。宋谈志旧编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据当时描述的“胡羊”即是现今的湖羊,因此一致认为浙江饲养的湖羊至少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明《本草纲目》中的“吴羊”和清同治年间湖州府志中的“吴羊”更无疑即是现今的湖羊。三国时太湖流域属吴国,中国的绵羊品种多数以产地地名命名,生长在吴国之羊曰“吴羊”,也在推理之中,如果晋尔雅中的“吴羊”即是湖羊(有待考证),那么湖羊的饲养历史再向前推800年左右。南宋迁都临安(杭州),大批北方人(特别是回族人)来到浙江以后,促进养羊业更进一步的发展。
湖羊来到杭、嘉、湖以后,当地勤劳智慧的农民根据江南生态环境创造出圈养舍饲的饲养方式,把世代生活在西域干旱、寒冷的绵羊,驯化成能适应江南水乡炎热、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并把湖羊培育成一个优良的地方品种,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是我省人民对世界养羊业的一大贡献,历耒专家学者视湖羊为掌上明珠,国人无不为之自豪。
湖羊能以蚕沙(蚕粪)、蚕食后叶梗、枯叶为食,养蚕过程中的废物都成了羊的好饲料,羊粪是优质肥料,蚕与羊互为促进。养羊无需牧地(杭、嘉、湖亦无牧地),养一头羊只需约1m2羊舍即可,过去农耕时代,利用农家的余屋和农业副产品,加喂点青草之类,即可养羊5-7头,无需多大成本和人工,家家都能养,户户养得起。湖羊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畜种,如余杭县历史上羊的饲养量是猪的3.6倍。
湖羊在过去以生产袍羔皮为主,192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出口袍羔皮中将刚出生的小湖羊皮夹带其中,被欧美商家惊喜发现,从此改为小湖羊皮出口,每年出口数量约在50-100余万张,是一项主要的出口创汇物资。
过去一张甲级羔皮值4-5块大洋,出售羔皮和肉羊是产区农民一项十分可观的经济收入。湖羊是号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地方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畜种与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饮食文化结合得如此有机紧密。至今余杭的红烧品牌羊肉、桐乡经营的屠宰业和销售业、海宁的制革业和中国皮都之称,都是在发展养羊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闻名遐迩,养羊成为这一地区常盛不衰的产业,还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繁荣地方经济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三、湖羊杂交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
湖羊的杂交始于1947年,当时民国中央畜牧实验所,用考力代羊在浙江海宁、崇德(后并入桐乡)、桐乡、海盐等四县共杂交湖羊1800头。但大规模杂交是解放后1953年开始的,当时浙江农科所在杭州笕桥弄口用新疆细毛羊、高加索和考力代羊与湖羊杂交,其1-2代杂种羊毛产量比湖羊提高2-3倍,养羊效益暂时明显提高,农民积极性很高,因此杭州、嘉兴地区各县相继都开展湖羊杂交,没有足够的纯种公羊,农民就大量利用杂种公羊配种。杂交一开始农业部和专家们就认为是不可取的,根据江南气候特点是不适宜饲养毛用羊的,通过与湖羊杂交也不可能培育出毛用羊品种,这种以低代杂交方式来换取羊毛产量,只能是以损失湖羊种群数量和杂化品种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
随着杂交的进展果然不出所料,杂交羊的后代出现严重退化,个体变小、产毛量减少、羊毛品质差、繁殖力下降、产羔率低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等等,远不如湖羊,更糟糕的是杂交羊所生羔羊,毛被松散,毛过长、密、细、绒,失去羔皮用途,杂交羊的经济价值反而不如湖羊。
早在1964年据海宁县调查统计,杂交羊已占40%以上,与海宁县交界的海盐、余杭、桐乡等县,杂交羊的数量在迅速增加。但是产区有关部门不但没有停止湖羊杂交,反而在大批引进公羊的同时,还在杭州大观山建立考力代种羊场,为湖羊杂交提供公羊,各地农民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向山东等地大批引进公羊。
70-80年代为了加快湖羊改良,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公社和大队建立人工授精站,将社员饲养的母羊,一年分春秋两次集中人工授精,湖羊失去本品种繁育的机会,这种配种方式如余杭县一直延续到80年代,该县最后一次引进考力代公羊是1988年秋。但是已占半数的杂交羊继续不断地与湖羊进行混交,后来虽然毛用公羊停止引进。
然而有的地方又重新引进山东小尾寒羊与湖羊杂交,海宁市斜桥镇三联村某羊场,各类羊存栏有1000余头,寒湖杂交羊向周边出售,还远销到了临海市,更不应该的是某部门引进夏洛耒在余杭国家湖羊保种场进行湖羊杂交。过去湖州地区杂交搞得比较少,可是羊贩子把杂交羊渗透到产区各个角落,数年前也引过小尾寒羊,目前湖州地区已有相当数量的寒湖等乱七八糟的杂交后代。整个产区杂交羊比比皆是,外耒基因己入侵到整个群体
湖羊杂交历经半个多世纪,所用品种不下十个,有细毛羊,半细毛羊,脂尾羊,羔皮用羊(卡拉库尔羊)和目前著名的肉羊品种等等。但应该指出,保种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大量的纯种群体数量,在不影响湖羊种群繁衍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严格控制下搞点试验也无可非议,但结果是杂交失控,保种不力,使湖羊品种濒遭灭顶之灾,这是保种和杂交两项工作的严重失误,如不果断及时采取得力的保种措施,湖羊极有可能就在当今人们的眼皮底下永远地消失,愧对先人和子孙,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人为的因素把湖羊品种宝贵而优良的遗传特性改变和杂化流失掉,就谈不上湖羊品种特性的开发利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务之急是找回纯种,其次才是百余万头杂交羊的开发利用问题。
任何一个外来品种,与湖羊随机交配,四种交配组合中,有三种组合产生杂交羊,湖羊的纯繁机率只有1/4。经测算如果杂交羊数量接近50%,不经人为控制形成纯种锐减杂种巨增的生产局面,则不需10年纯种湖羊的数量将不足1%,。根据笔者从2004年5月以耒多次在海盐、海宁、桐乡等地调查结果和走访老羊农、老羊贩子所得的印象是相吻合的。杂交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湖羊所产生的杂种都参与世代繁殖,纯种湖羊的数量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纯种湖羊混在杂交羊中,随时有杂化可能,纯种湖羊的灭绝危在旦夕,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湖羊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品种,能适应全国各地饲养,为我国发展养羊业将起重要作用。浙江是畜禽品种资源大省之一,与湖羊一样优秀的品种还有金华猪,绍兴鸭等,但保种情况都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组织领导、体制经费、技术力量、经营方式等等问题,浙江的畜禽保种举步维艰任重而道远。
四、中央和地方对湖羊发展方向问题的指示
湖羊杂交所暴露出来的严重后果,早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1956年9月24日,农业部《关于湖羊发展方向问题的报告》呈报国务院,同年11月2日国务院对农业部的报告作出批示。农业部报告中写道“湖羊是我国珍贵的羔皮羊品种,改掉一个品种是容易的,育成一个品种是极不容易的,所以必须保留,并要进一步提高......”。
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国家对外贸易部等部和浙江省政府多次作出指示,要求保留湖羊品种发展羔皮生产。1965年1月13日,根据省领导指示,省畜牧兽医学会在杭召开了《湖羊发展方向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比较一致认为湖羊品种必须保留。其实这个问题10年前农业部已明确规定,这次会议只起重申作用,但湖羊的杂交依旧如故,仍未引起主管部门重视。
农业部一直来十分重视湖羊保种工作,先是下达湖羊保种指示,70年代末又拨专款建立余杭湖羊保种场,保种经费也年年如数给了浙江,但是保种工作不尽人意。正如农业部报告中所说的,改掉一个品种是容易的,育成一个品种是极不容易的。要保留一个品种有中央的重视还要有地方职能部门的真抓实干才行。我省应该从湖羊和萧山鸡等的保种吸取教训,使浙江其他畜禽的保种不重蹈覆辙。
五、湖羊保种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1、提高对湖羊保种的认识
湖羊是我国培育成功的一个优秀的绵羊品种,很多国家争相引进,至今尚未允许出口。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人从上海口岸带到英国,并在英国皇家动物园展出,之后未见任何报导,很可能湖羊在英国没有饲养成功。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已发现改良对湖羊品种带来的危害。在以后的20余年中湖羊种群越来越少,五花八门生产性能低劣的杂交羊几乎占了一半,要在产区恢复纯种已显十分困难,只能在小范围内建立保种场保留湖羊纯种。1979年建成浙江余杭湖羊保种选育场,经过5—6年的努力,纯种湖羊已达500只,并每年能向外提供种羊200只,羊场已成为当时湖羊保种选育、种羊生产、科研和对外交流的中心,保种形势出现转机。可是好景不长,又过了20年后的今天,羊场已卖给私人,纯种湖羊几经流失,保种场徒有虚名。在湖羊濒临灭绝之际,却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种也在改变,将全省100余万头生产性能低下的杂交羊牵强地为纯种湖羊,并认为湖羊无需保种,以此推卸责任,令养羊同仁深感震惊。
我认为湖羊保种,即是将长期以来通过本品种自群繁育,并具有固有的、相同的遗传基因组和比较一致的体形外貌、生理特点、生产性能的湖羊种群保留下来,而不是现在的杂交羊,否则农业部也用不着建保种场和拨保种经费了。
2、保种的体制问题
畜禽品种是属国家所有的动物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保种是国家政府行为。我认为:①列为国家保种的畜禽品种应由国家建立保种场,提供必须的保种经费,这是一条不能替代不可少的保种主渠道。国家保种场的种畜必须是本品种最优秀的核心种群,主持国家保种场的技术员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聘请国内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顾问,指导保种选育工作;②除国家保种场外,主产区各县(市)有条件的也应建立属于本地区湖羊种羊场,种羊主要来自国家级种羊场和在本地精心挑选,落实保种专项经费,配备大学毕业的专职技术员,建立完整的种畜系谱档案,接受育种委员会的指导;③同时也欢迎民营企业和个人加盟保种事业,特别是管理先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
但对前几年以转制为名,把原来经营多年的国家和归地方所有的保种场出卖给个体私人老板经营,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根据保种事业的性质,国家经营的保种场这条主渠道是不能变的,国营保种场转制民营肯定是错误的,在转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如一个经营20年,累计投资数百万元的某种畜场,仅以40余万元卖给私人老板。场主文化不高,对畜牧一窍不通,更谈不上对保种有所认识。当初场主买下该场,完全是出于商业行为,几年来利用国家级种畜场这块“金字招牌”,贩卖种畜赚钱。原来的纯种和繁殖的后代已所剩无几,然后每年向市场低价购入杂种来滥竽充数。国家保种和改扩建项目经费得不到合理使用,也不愿花钱聘用大学毕业的技术员。搞急功近利,有心赚钱,无意保种,该场已无能担当国家保种之重任,国家必须重建保种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已转制的和挂湖羊种羊场牌子的民营羊场,职能部门必须抓好以下工作:①加强领导,严格种畜生产经营审批制度,在工作上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技术上要接受育种委员会专家的指导。②提高羊场主对保种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保种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不能搞急功近利,影响今后的发展。③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经营管理和种羊繁育水平。④根据繁育种羊的业绩,给予经费补贴,并允许民营羊场优先优价购买国家保种场选育的种羊,由他们加以扩群,提供更多的合格种羊,职能部门并帮助种羊推广与销售。但不能指望个体老板出钱为你保种
3、建议国家单独制订《中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保护法》。
家畜禽品种是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经自然选择与人工培育而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只要重视保护畜禽品种资源,选育提高,合理正确的开发利用是不会枯竭的,并能培育出新的畜禽品种,朝有利于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变化,为人类造福。浙江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据1980年出版的《浙江畜禽品种志》中记载,共有34个品种,20多年来,许多品种已经消亡。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列入国家和地方保种名单的金华猪、湖羊、绍兴鸭、仙居鸡和萧山鸡等国内外名种也处境不妙,如萧山鸡已经在原产地消失多年,湖羊又濒临灭绝,这些优良品种的保种场,除倒闭的以外,大都转制已记在私人老板账下,老板拥有种畜和资产的所有权,当保种出现无利可图时,很可能种畜和资产被出卖,保种有可能被终止,畜禽品种很可能毁于一旦,所以保种必须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主,民营种畜场主要起种畜扩群作用。在我们国家,畜禽保种从某个角度看,还不如野生动物,只要人们恢复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物种即可繁衍下去,而畜禽生存环境依旧,人为地无计划失去控制的杂交,让杂种泛滥使种群得不到纯繁,可能造成纯种消亡,因基因严重污染给保种造成前所未有的困难。杂交可培育新品种和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牧业商品效益,但不正确的运用,不加控制的失控杂交,不知损失掉多少个地方良种,消失的良种不能复生,十分可惜。家畜保种不如野生动物还表现在,老百姓都知道,捕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要追求法律责任的,轻者受罚重者判刑,但宝贵而濒临灭绝的畜禽品种却尚无与法律搭介,使保种显得苍白无力。建议政府对保种工作造成严重损失的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保种是职能部门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工作的过失和不作为,连上级政府部门也很少过问,鞭长莫及,使我国多个畜禽良种濒遭破坏,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在我们当代没有任何理由破坏几千年耒祖先传给子孙万代的品种资源。因此,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单独立法势在必行,把保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人为地丢失和破坏国家畜禽品种资源,首先要追究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恢复健全“湖羊育种委员会”,浙江畜禽品种资源丰富,保种任务繁重,建议成立“浙江畜禽保种选育委员会”,下设各个品种专业委员会。保种选育涉及的面广,专业技术性强,只依靠职能部门难以做好本地区畜禽保种选育工作,以湖羊保种选育为例,八十年代初5-6年的时间,湖羊保种选育取得重大成绩,主要是集中了国内养羊专家,组成协作组,参加保种选育的有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和产区有关科研院校养羊专家,农商等有关部门。
集各路精兵强将在科研、保种选育、种羊生产与推广都取得了一致公认的好成绩。委员会是职能部门的顾问和技术依托,举办培训班传授羔羊和种羊鉴定技术,纯种湖羊和杂交羊外貌区别鉴定,制订选育方案,实施细侧,分期目标,协调种羊,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协助职能部门做好保种选育工作。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湖羊保种选育、科研技术推广出现了断层,产区各羊场长期无技术员,职能部门畜牧干部缺少深入了解湖羊,多数不知纯种湖羊是啥样的,很难胜任工作,有必要聘请八十年代为湖羊保种选育作出卓有成效的专家为顾问,承上启下。这些老专家年事已高,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抢救湖羊品种资源一样,已凸显时间的紧迫,望职能部门以事业为重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新老结合重新把国宝找回来传下去,这是我们的心愿,责无旁贷。
5、严格控制产区种羊的进出
①禁止危及湖羊保种的杂交羊和外来品种流入保护区和保种场,防止杂交再扩大。
②建立保种选育保护区,落实相应的组织人员和经费,鼓励群众繁育纯种羊,建立档案,经育种委员会鉴定,符合湖羊标准,给与适当奖励,并帮助优先出售种羊。
③职能部门严格控制种羊生产许可证的发放,达不到纯种湖羊标准的羊场,羊场无技术员,种羊无系谱档案应吊销种羊生产许可证。
④进出种羊必须经过职能部门审查登记,并注明纯种还是高血湖羊。浙江必须建立绝对纯种湖羊核心群,与科研部门合作,测定遗传基因组,识别纯种与杂种,以避免指鹿为马的谬误。
⑤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建设,提高素质,依法办事,严把进出口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