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子逝世23周年纪念日

 雨巷纸伞 2012-03-26

诗人之死:在理想窒息的年代重新发现海子

  海子死前10年,朦胧诗诞生;海子死前5年,他和其他诗人开始脱离朦胧诗的摇篮,被认为是第三代诗人的兴起。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诗歌流派的不断变化,中国现代诗歌精神复苏,全民对诗歌一波又一波地持续热情高涨。而海子的死,很多人都说,意味着80年代诗歌的终结。

海子23周年祭:诗人之死 搜狐文化独家连线

海子23周年祭:诗人之死
卧夫、查正全(海子之父)、操采菊(海子之母)
海子23周年祭:诗人之死
海子最初的墓(卧夫拍摄于1993年) >>点击看更多

  卧夫:诗人,2009年出资修葺海子墓地。海子墓地自1989年海子去世后几乎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在海子逝世20周年之际,由世中人、卧夫发起,诗人卧夫出资修葺的海子墓已竣工,此为纪念海子逝世20周年活动之一。

  独家连线卧夫:海子诗歌超越时代 今年将修建海子碑林

  搜狐文化:为什么要出资给海子修墓呢?

  卧夫:我非常喜欢海子。海子诗歌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吧。25号上午我在秦皇岛参加了海子诗歌研讨会,有诗人说,60后之所以喜欢海子,是因为在当今这个理想主义破灭的年代,海子的诗歌让他们重新回归到了当年的那种情怀中。对这位诗人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我觉得海子的诗歌是有巨大穿透力的,对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很大影响。因为在海子的作品中,有许多东西是超越了时代的。

  通过修墓这件事,海子一家人和我的关系非常好。最近一次我去为海子扫墓时,发现海子墓后面有一块空地,我就打算把这块空地打造成一片碑林,将海子的代表作都刻上去,然后再塑一个海子铜像。现在海子铜像已经在设计阶段,宋庄的一位艺术家(海子的同乡)正在帮忙设计,计划今天完成吧,最迟也要在明年的3月26日之前完成。到时会过去再搞一个纪念活动。

  搜狐文化:您主编的《图说海子》现在进展如何了?

  卧夫:这本书我是要把海子去过的和生活过的地方全部走一遍。目前除了西藏,其它地方我都已经去过了。《图说海子》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海子的一生轨迹,里面还会收录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包括海子的遗物,海子当年生活过的场景,海子女朋友的照片等等。顺利的话,今年能完成,明年会出版。【详细

海子: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

海子: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
纯粹的海子(卧夫翻拍)
海子: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七九级二班同学合影,前排坐者左2为海子

  1964年3月26日,海子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高河查湾,父母是传统的农民,他的原名叫查海生。海子是农村的孩子,短暂的25年生命中有15年在农村度过。从孩童时期开始,因为家中困难,海子开始了课外的务农,农村,给他日后的创作留下了无穷的题材。“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西川在《怀念》一文中曾经写道。海子的诗歌创作时间不过7年,但创作出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阅读他的诗,你总能读到麦地、大海、村庄、鲜花、天空、太阳等这样的字眼,当他去世的时候,有人用“农业文明的殉葬者”来描述他,更多的人,因为他书写麦地的篇章,将他称为“麦地诗人”,甚至有人把他叫做“最后的浪漫主义乡村抒情诗人”。

  1979年,15岁的查海生以370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个消息轰动了不大的查湾村和安庆市,天才查海生要进京了。海子1979年进入北大,那一年,《今天》创刊,油印的册子传遍了北大的校园,朦胧诗爬进了学生的宿舍,北岛、顾城等人是青春偶像。少年海子开始接触文学了。他像当时其他学生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新进来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哲学,同时,他结识了北大五四文学社的骆一禾和西川。海子开始写越来越多的诗,三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后来,人们将他们称为“北大三诗人”。海子的家,在离北京市区60多里地的昌平,推开窗,只看到孤单单的太行山余脉,他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读书,晚上工作,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的封闭的世界里只有诗没有他物,有一次,海子走进昌平一家饭馆,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一口回绝:“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详细

诗人之死,“通透”还是“迷乱”?

海子之死 通透还是迷乱
1989年,海子的遗体告别现场(卧夫翻拍)
海子之死 通透还是迷乱
海子当年的卧轨处(卧夫拍摄)

  唐晓渡在拉萨和海子有一次短遇,他对海子当时的目光印象特别深刻:“不是那种坚定,平和的,而是清澈而迷茫的目光,他看你的时候不会在你的身上聚焦,好像是绕过你看到你背后。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状态中。”海子临死前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大部分是去世前两年留下的,“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西川语)。“从这个意义讲,海子确实是一个诗歌英雄,设定大的目标,冲击自己的极限,同样怀有雄心勃勃计划的人可以有一个比较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但海子却是骆一禾说过的‘穿过赤道的最直接的路径’去冲击。”唐晓渡说。

  海子死前半个月左右,刚从安徽老家过完春节回来的他和王家新在《诗刊》办公室聊天,他很郑重地说,他发现在老家黄昏的时候,黑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是从麦地里升起来的。王家新一时并没有理解他的话,直到后来在阅读海子的遗作《黑夜的献诗》时才如梦初醒,浑身颤抖。“海子完全是洞穿了生与死的奥秘,用几乎是神似的语言来讲话了,他在精神上已经完全超越生与死了。”海子最后几首遗作中,有着非常美好的诗句,但是,对生命美好的描述只是很小一部分,或者说,海子对生的看法更多是建立在“死”(复活)的前提上,更多的还是对黑暗、对死亡的描写。【详细

“海子崇拜”是不是造神运动?

海子崇拜是不是造神运动
永远的海子(卧夫翻拍)
海子崇拜是不是造神运动
海子的初恋情人,亦即海子的“四姐妹”之一小武(左)

  海子的死亡,给时代带来了不祥的气氛,紧接着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诗界的变故。首先是骆一禾为了整理海子遗作而病死,然后是顾城等诗人连续自杀,很多诗人纷纷出国,剩下很小一部分在坚守阵地。在海子死后有那么四五年时间,他一个人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当年一个群体的朦胧诗诗人。有人说,海子改变了大批文学青年的命运,有人则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

  1991年进入北大中文系就读的胡续冬无疑是“受影响”的对象,大一还在石家庄军训时,接触到了海子,带着敬仰之心读他的诗。“当时好像海子就是北大的小代名词一样”,军训时和他一起读海子诗的一位同学后来成为了研究农村青年自杀问题的专家,而胡续冬则走上了写诗、写作之路。“我周围一帮人,很多是吃海子的奶长大的,我年轻时也一天到晚恨不得想着自己变成太阳的眼睛,想象自己是一只鹰。”

  之所以会有一个疯狂读海子的时代,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社会压抑无处得到发泄有关,以致人们给予了海子非常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评价体系有关。他死后,评论界面对他的死亡,一时间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但很快,“为诗歌献身”、“殉道者”等形而上的光环戴在了海子头上。

  面对越来越多的诗人自杀,越来越狂热的对海子的崇拜,海子的好友西川坐不住了,他在长文《死亡后记》中对海子自杀的世俗性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不要模仿海子。他认为,海子的自杀,可能与他的性格因素、气功问题、不如意的爱情生活等相关。对于同样是第三代诗人的韩东看来,海子只是一名“天才诗人”,“我认为他的诗还是显露了一个少年诗人的状态,还没有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他说,“海子更多是因为非正常的死亡方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详细

在理想窒息的年代重新发现海子

  海子的影响还在继续,但和90年代初因为个人传奇性而吸引拥戴者不同,理性时代对海子的热爱,更多是由于与作品自发地产生共鸣。

海子故居
海子的家乡:安徽省怀宁县(隶属安庆市)高河镇查湾村

  2000年,北漂的民谣歌手周云蓬住在树村,和那儿很多地下乐队一样,为流浪、不得志的感受而苦闷。野孩子乐队给他拿来了海子的诗,他一下子就迷上了。

  “他的诗特别色彩绚丽,给人感觉很美,我们当时在城市的漩涡里挣扎,海子诗里面麦地、月光这些场面,好像开了窗,放入新鲜空气一样,给我们生活黯淡的人带来很多帮助。”周云蓬后来依照海子的诗,创作了一曲知名的《九月》。

  周云蓬也说,他没有从海子的诗中读到颓废和绝望的死亡感,而是感到了张扬、喷涌的生命力,不过即使这样,他的诗还是不适合长时间伴随左右,“他的诗是光芒四射的,不适合在平淡的生活中总带着它,就像你平时生活中,不会一直在卧室里放着太强烈的光源一样,平时总是喜欢柔和的光。”

  海子的诗,像一首首抒情的田园风光的民谣,表达了生活的美好和忧伤。欧阳江河表示,海子的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唱性,它结合民间的歌谣、传统诗歌、古典诗歌,滋生出抒情的元素。

  海子身上有一种“少年中国”的精神,正好处在社会完成转型之前。“他的自杀代表了中国诗歌中最后的少年精神,现在写的都是中年诗歌了,诗歌越来越成熟,技巧越来越多,但那种打动人心的青涩的感觉却没人能超过他。”【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