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智谋(十七):四两拨千斤的智谋

 荷花小女子 2012-03-26
中华智谋(十七):四两拨千斤的智谋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华智谋:相机料事容忍养晦智慧大全(十七)

目录

第十七部分
 
18、四两拨千斤的智谋

 

如果有权势,我们就用权势去压倒对手;如果有金钱,我们就用金钱去战胜对手;无权势又无金钱,我们就得借用外力。

四两秤砣拨千斤

所谓四两秤砣拨千斤,本是一句武术术语,比如太极拳和太极剑,借招破招,绵中带硬,自己用力很小,而使对方损伤极大。在智谋意义,四两拨千斤就是以巧取胜,用最小的力量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里面所运用的,实际上也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智慧。宋时李迪与吕夷简同时为相,李迪尝每次对政事有所规划,吕觉得比自己规划得强出很多。这时有人告诉他说:"李迪的儿子李柬考虑问题周到,比其父强多了。"

吕夷简第二天对李迪说:"很多人向我推荐你的公子李柬,说他才干过人,可以大用。"马上写奏折向皇帝建议启用。

不久,圣旨下来,李柬被任命为两浙提刑使,李迪父子都很高兴,也很感激吕夷简。

李柬走了以后,李每次谋划事情时,都会出现很多漏洞,被免去了职务,不久儿子也被免职,这时才知道是上了吕夷简的当。

四两拨千斤反映了道家顺势而为的思维,疏导调整异己力量,耗散正在积聚的不利能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五代时期,南唐烈祖李弁治理吴国,四面八方战事不息,各地都驻扎着军队,他对一兵一马都非常爱惜。然而,许多士卒却经常外出捉鸟,然后在郊野饮酒,对老百姓骚扰很厉害。

烈祖想把他们绳之以法,然而正值用人之际,还要借重他们的力量。为得到一个不偏不倚的万全之策,他就去征求严求的意见。

严可求说:"不用那么麻烦的法度去制裁他们,这是容易杜绝的。可以请皇上下一道诏书,使泰兴、海盐诸县禁止伺养鹰鹯,这种事情便可不禁而止了。"

烈祖听从了严可求的计谋,一年多的时间之间,再没有出现到村落之间纵恣游荡的士卒了。

正如兵法所说,硬拼只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如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来将敌对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下面是通过巧妙的办法化解敌对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三个案例。

汉光武帝时,宋均做了九汪太守,他们管辖的浚遒县有唐、后两山,老百姓常年祭祀这两座山神。众巫人开始时拿百姓家的青年男女祭祠山神,说是给山神娶妻接丈夫,后来沿传下来,老百姓家都不敢娶嫁。

宋均来了,并没有硬性规定不准祭祀山神,而是顺水推舟,下了一条命令,规定从此以后,凡是祭祠山神要娶女的时候,都娶巫人家的女子,不能打扰良家百姓。没有多久,祭祀一事也就自然而然地绝迹了。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宰相张说考虑到天子大驾东去泰山封禅,但又怕突厥乘机进犯边境,需要加派军队守备边防,他找来兵部郎中裴光庭一同商量这件事。

裴光庭说:"天子封禅,是向天下表明治国的成功。现在将要宣告成功的时候却害怕突厥的入侵,这就显示不出大唐的强盛和功德了。"

张说问道:"那怎么办呢?"

裴光庭答道:"四方的蛮夷之中,突厥是个大国,他们屡次要求与朝廷和亲,可是朝廷一直犹豫不决没答应。现在派遣一名使者,告诉突厥国封禅泰山之事,他们必定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而从命而来。只要突厥来人,那么其它各族的首领也会闻风而来,边境上可以偃旗息鼓了!"

张说道:"对!你的办法很好。"立即派使者知会突厥等族封禅之事,于是突厥和其它各族首领一齐入朝进贡,并跟随到泰山。

一纸外交文书,既改善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又避免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裴光庭真可谓是善于用计的外交家。

明朝时,武宗南巡返回京师后得病。首辅杨廷和决定借机除掉权奸江彬。然而江彬所领的亲兵达数千人,他们都是江彬的亲信爪牙,个个皆为强悍之士。

杨廷和恐怕仓卒间会引起兵变,拿不定主意,于是找兵部尚书王晋溪商量。王晋溪说:"可以抄下他们护从皇上南巡的功劳,令他们到通州听赏。"

于是江彬的亲兵都到通州听赏,江彬身边无人,杨廷和轻轻松松就把他捉进了大牢。

借外力巧做周旋

如果在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就会时,借助外力和引进外力,就成为通向胜利的一种快捷方式,它不仅能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而且能强化自己的优势,使自己以少胜多,经弱胜强。是通向目标彼岸的桥梁。
战国时期,中山王的两个妃子争当王后,一个叫阴姬,一个叫江姬。

大臣司马喜看到其中有机可乘,于是主动找到阴姬的父亲,对他说:"阴姬若是做了王后,自然是第一夫人,贵不可言。但如果没有做成,也就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不但自己性命难保,恐怕还会连累你们全家呢。要是你想让她成功,怎么不来找我呢?"

阴姬的父亲于是去找司马喜,请他设法帮助阴姬当上王后,并答应事成之后重重报答。

司马喜于是去晋见中山王,对他说自己有使赵国弱而使中山国强大的办法。中山王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请他说下去,他却说要先出国考察一番,到赵国去观察了解它的地理山川、人民生活和君臣贤与不贤等情况,然后才能制订出使赵国弱使中山国强大的办法。中山王于是便派他到赵国去。

司马喜到赵国去拜见赵王,对赵王说:"臣下听说赵国是音乐之邦,又是美人倍出的地方。但这次臣下来赵国考察,到了不少大都市,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却没有看到多少美人,更不用说像我们中山国阴姬那样的绝色美人了。"
赵王一听大惊,问司马喜:"你说的那阴姬有多美呢?"

司马喜说:"那阴姬的姿色倾国倾城已无可形容,更为难得的是她那相貌,根本就是帝后之相,而不是一般诸侯的妃子。"

赵王这时已是心猿意马,心想要是娶了那阴姬,不仅可以得到一个绝色美人,说不定还可以托她的福相做做天子呢。于是便问司马喜:"我想请中山王允许我娶阴姬,先生觉得可以吗?"

司马喜慌忙回答说: "臣下死罪,臣下死罪!我是说到美人就不由得说出了阴姬,至于大王是否能娶她,这就不是臣下所敢插嘴的了,还望大王开恩不要对中山王说是我说的啊!"

司马喜回到中山国对中山王说:

"那赵王不是个好东西,好色而不讲道德,好勇而不讲仁义。我听说他还想打大王的阴姬的主意呢!"

中山王一听勃然大怒。司马喜又说:"现在赵国比我们强大,他来讨阴姬,大王若是拒绝,国家就有危险;大王若是同意,又要被诸侯们耻笑。"

中山王说:"是啊!问题是怎么办呢?"

司马喜说:"只有一个妙法,就是大王赶快把阴姬立为王后,这样就可以断了赵王的念头。因为世上还没有谁去向人家的王后求婚的。即使赵王真有这样荒唐,其它国家也不会容忍他。"

中山王于是马上把阴姬立为王后,赵王果然没有来求婚

阴姬原来并不喜欢司马喜,但自从他帮她做上王后以后,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在她的枕头风的协助下,司马喜不久坐上了相国之位。

这位司马喜堪称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出色的公关高手,他先借赵国的力量帮助阴姬当上王后,然后再借用王后的力量登上相辅的宝座,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宋朝初年,大将曹翰被贬到汝州。有一个宫内派出的使者来到汝州,曹翰对着他掉眼泪,说:"家里人口太多,缺吃的,活不下去了,我用包袱包上一包旧衣服,请您帮我抵押一万文钱。"

使者回京后,不敢隐瞒,向宋太宗汇报了此事。

宋太宗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画屏,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任先锋都指挥使,按宋太祖的旨意,为大宋灭南唐的江南国的情景。

太宗看到此画屏,想到了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很难过,对曹翰产生怜悯之心,因此把他召回了京师。

后来,宋代丁谓从曹翰的经历中找到灵感,借他人之手对皇帝进行公关,从而获得待遇的改善。

当时丁谓被贬到涯州,但他的家人还在洛阳。他为了重新获得皇上的起用,就想向皇上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心意。但是皇上已经不太相信他巧舌如簧的表演,况且谁也又肯替他这个罪人送信给皇上呢?

他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想到曹翰的故事,于是有了主意。他挥动生花妙笔,写了一封家书,派人交给太守刘烨,求刘烨转交给自己的家人。

他特意嘱咐送信的人说:"你要等到刘烨会见下属官员们时再上呈给他。"

送信人来到刘烨的衙门,刘正在大堂上议事。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到丁谓的信,不敢隐瞒此事,马上把丁谓来信的事向皇帝报告,并把信送到了宫中。

皇帝拆开信看了,原来信中他严厉地谴责了自己,还谈到了皇帝对自己的深厚恩惠,告诫家人不要因为他的远贬而产生怨恨之心。皇帝看完以后,感动得不得了,便把丁谓调到了条件较好的雷州。

上面两个例子都不过是曲折地通过他人,用自己的语言或事物进行公关,打动别人,外力在其中不过是发挥了传声筒的作用。而下面这个例子则要复杂得多,是处用智谋将各种外力巧妙地组合起来,服务于自己的公关活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设圈套借刀杀人

所谓借刀杀人,就是自己不出面,却利用或挑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既杀得巧妙,又杀得轻松,而且杀人不见血。

南北朝时,高欢在尔朱兆手下为将,打算发动反叛。

他首先想了一个办法,笼络军心民心,假造了一封尔朱兆的信,宣称打算把六个镇的人分配给尔朱氏的契胡部落当部下,当地人产生了优愁和仇恨情绪。

然后,高欢假造尔朱兆在并州发出的兵符,说是要在当地征兵去付伐稽胡族人,征集调遣了上万人,将要让他们出发。这时他又故意让孙腾、尉景假装请求让该走的士兵呆上五天再走,五天之后,又假装请求让士兵们再留五天。
先后逗留了十天后,高欢亲自送他们到郊外,流着眼泪同他们握手告别,将士们都放声大哭,哭声震天动地。

高欢忧心忡忡地说:"我和你们都是失去了家乡客居在外的人,从道理上讲就象一家人一样,没承想上边征调你们,落到这样地步。现在我们直接向西走,去并州打仗,将会战死;误了军期,也要处死;分配给契胡当部下,也将死,你们说怎么办?"

众人说:"只有造反了。"

高欢又说:"造反是紧急的办法,必须推举一个人作为主事的。"

大家愿意推举高欢。高欢说:"你们都是是各地违法乱纪的狂徒,即使有百万之众,要是没有法规,最终也要失败。从今以后你们必须改变先前的作风,不能欺负汉人,不能触犯军令。要不答应这些条件,我决不答应挑头,因为我不能因此被天下之人取笑。"

一些将领磕头请求,表示无论是生还是死,都只听从高欢的指挥。于是,高欢在第二天就宰牛犒赏全军,攻下了邶城。

在高欢手中,借刀杀人的计策可以成为挑动叛乱的工具,而到了秦朝时赵高和唐代宰相李林甫那儿,又成了离间政敌与皇帝关系,巩固自己地位的重要途径。

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能独断专权,就力劝秦二世处于深宫之中一心游乐。李斯许久不能见到皇帝,深感忧虑,就一直寻找机会晋见皇帝。赵高看到这种情形,就想借机除掉他。

赵高就找到李斯,忧心忡忡地说道:"函谷关以东盗贼纷起,而皇上却从那里抽调更多的人去服徭役,修建阿房宫。我想向皇上进言,但位卑言轻。 您身为丞相,为什么不进谏呢?"

李斯说:"皇上处在深宫,我想谒见他却没有机会。"

赵高说:"这样吧,等皇上有空闲时我通知您。"

 

 

从此,赵高每逢二世举行宴乐,正玩到兴头上的时候,就派人告诉李斯说:可以进宫上奏国事了。李斯马上进宫进谏,二每次都十分恼怒,赵高乘机说丞相李斯有怨恨之心,想谋反,秦二世就把李斯关进了监狱。

不久,李斯这位曾与赵高合谋,假借始皇之命害死扶苏的丞相,终于又被赵高借二世之刀杀掉了。

唐朝时,严挺子与李林甫不睦,被放到外地做官。
这一天,玄宗突然想起了他,于是问李林甫:"我记得有一个很能干的官员叫做严挺子,他现在在哪里?"

当天晚上,李林甫出宫后,立刻召唤严挺子的弟弟说;"陛下对令兄很关心,照说,他最好在这个时候谒见皇上,但是,他正在地方政府做事,一时办不到,你不妨通知令兄,当作他患了中风,向皇上奏请回京疗养……"

严挺子接到弟弟的联络后,即刻上奏请求皇帝调他回京养病。玄宗接到奏文后,问李林甫如何处理,李林甫答说:"严挺子已经年迈,而且中了风,请陛下把他调任闲职,叫他专心养病好了。"

李林甫使用这条计策,借严挺子弟弟之手扼杀了严挺子的前途,把可能威胁自己的政敌复起的机会,消灭于无形,的确无愧于千古巨奸的称号。

杀死囚草船借箭

三国时候,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是真的让士兵以血肉之躯去挡箭,而是将现成的草人拿来用,从而没有牺牲一兵一卒而借得十万支箭。

在生活中也可使用这样的谋略,无需真的付出什么代价,而隐真求假,把其它东西加以利用。

魏秦王祯做南豫州刺史时,大胡山的一些部落时常出来烧杀抢掠,肆意妄为。

秦王祯选了部下善射的二十多人,又让一个死囚犯换了衣服混迹其中,在校场听命。然后又找来十多名死犯,都穿着山里部落的服装在指定的村庄候命。

秦王祯随后命人请来那些部落的首领,让他们来到校场观看射箭。自己先射,全中目标。他又命选出的人按顺序射箭,都射中了。轮到囚犯时,囚犯当然一箭也没有射中,当即被斩首示众。部落首领见此情景,面面相觑,吓得浑身战栗,说不出话来。

这时,秦王祯正襟端坐,抬头看看天,回过头对部落首领说:"风气略显暴躁之象,像是有贼流窜入境,不过十余人,大约在西部离城五十里处。"马上下令骑兵去追捕,不久捉回了那十个人,秦王祯厉声斥责道:"这里难道不是你们的家乡吗?居然敢抢掠?"说完下令把他们推出去斩了。

那些部落首领这下子全被吓毛了,一齐跪在地上许愿表示臣服。这些部落从此再也不敢到境内骚乱和掠夺。

唐朝时,回纥兵从内陆助剿叛乱后返国,一路上到处无不勒索抢掠,沿途州县如果供给称不称心,就喊打喊杀。

朝廷准备慰劳回纥兵,但是没有人敢出面主持,于是马燧主动要求负责。他先贿赂回屹人的酋长,拿到他的旗章作为号令,宣称:返国的回纥兵凡有违抗酋长命令者,斩!

然后,马燧又从狱中带来几个死刑犯,派他们混入回纥兵队伍中,稍有违反命令立刻斩杀。回纥兵大为惊惧,沿途不再敢来危害百姓。

宋真宗视察澶渊,丁谓作郓州知府,兼齐濮等州的按抚使。当时契丹人深入这一带,百姓大惊,纷纷跑到杨刘渡河逃命。船夫以为赚大钱的机会来了,刁难不给摆渡。

丁谓派人带来一个会摇船的死囚,装扮成船夫,与征船的兵丁争吵。丁谓当众痛斥他怠慢军机,立即将他斩首。一时间,船夫很快无条件地集中到渡口,百姓全都得以顺利渡河。

对犯了死罪的犯人也不叫他白死,虽然有违法治精神,但是在封建时代的乱世之秋,秦王祯借来威吓部落首领,马燧借来威吓作乱者,丁谓借来以显权威,却也无可厚非。智者治事用人好比手法一流高杆的医生,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入药。

草船借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实际是为自己获取利益,因为名正言顺,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张旗鼓,堂而皇之地去干。

它与借刀杀人有所不同,除了目的不同,借风使船不像借刀杀人那样残忍不光彩外,还有做法上的不同:借刀杀人是暗中教人动手,自己躲在一边坐享其成;草船借箭则只是因利乘便,船还是要靠自己亲手去使的。

运用这一策略,除了利用正当的名义外,一定要选择好可以作虎皮的对象,也就是要加以利用的对象。

借题目巧妙发挥

借题发挥是利用处界提供的各种情境,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情境,就好比体育竞技中的撑竿跳高中的撑竿,运动员撑竿一跳,顺势跳过横竿。但"撑杆"再好,如果"发挥"不好,也跳不出好成绩,这就是辩证。

有一次,商朝太宰想整顿一下市场秩序,就让年青的侍从小吏去市场,等他回来后,商太宰问他道:"你在市场上见到什么事了没有?"那侍从小吏说:"没见到什么特别的。"

商太宰又说:"没什么特别的,但你说说到底见到了什么呢?"

那侍从小吏说:"市场的南门之外,牛车特别多,拥挤得都不能通行。"

商太宰于是告诫他说:"不要告诉别人我问过你什么话。"

于是商太宰便召集管理市场的官吏,责备他们说:"市场南门之外,为什么有那么多牛粪没有清扫干净?"

管市场的官吏都十分奇怪,商太宰对这件事怎么会知道得这么快,于是他们马上回去检查工作,对自己职责所在都小心谨慎。这是借牛粪这一题目发挥,达到训诫下属整顿市场的目的。

魏武帝曹操曾经带兵出征,军粮不够了,他私下里召见后勤主任,问他怎么办,后勤主任说:"可以用小一号的量器来给军队发粮饷。"曹操说:"好。"

过了不久,军队中说曹操欺骗了大家。

曹操召来后勤主任,对他说:"我要借你的一样东西来满足大家的心愿。"然后不由分说,下令斩了他,取他的头来示众,并宣告说:"此人用不足分量的量器发军粮,盗窃了公家的粮食,丞相已经斩了他,大家可以安心了。" 这是曹操借后勤主任的脑袋来安定军心,虽然残忍,却仍不失为一举两得的计策:一来使军队的怒气有所发泄,二来可杀鸡骇猴,使其它人有所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号称世之奸雄,不惟可为安定军心借题杀人,更曾经借心腹侍从的人头。他曾说:"在我睡觉时,你们不能随便靠近我,靠近了我就会杀人,这样做之后连自己也不知道,我的手下人应当时刻注意这一点。"

有一天,他假装睡觉,有一个他宠幸的人暗暗上前给他盖被子,曹操果真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接着又躺下睡觉。醒了后,他假装大吃一惊地问:"是谁把侍候我的人杀了?"

从此以后,每逢他睡觉,别人都不敢靠近。

曹操还不放心,又想了一个计策,对身边的人说:"别人要是想害我,我的心就有所感觉。"

晚上他召来一个宠幸的近臣说:"明天宴会上,你怀里藏把刀,秘密来我身边,我一定会说心里有所感觉,要抓住你对你用刑,你只要不说出去,保管对你不会有什么损害,事后我还将厚厚地报答你。"

他的亲信相信了他的话,第二天就带刀来到宴会上。曹操装模作样地坐了一会,马上下令搜查,把他抓了起来。但是因为曹操许诺在先,他在被捕以后一点也不害怕。

曹操直接下令把这个亲信砍了脑袋。亲信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会真的会做刀下之鬼。而曹操的手下人以为曹操确实有这种遇危心动的本领,想谋害他的人也就不敢动手了。

曹操借身边人的性命来发挥,是出于乱世奸雄的本色。与动辄就借别人的人头的曹操相比,宋朝宰相秦桧运用借题发挥的谋略进行经济调控,就显得更为巧妙,也更为人所钦佩了。

南宋时,京城市场上忽然缺现钱支付,市民中间人心惶惶。一天,秦桧叫来一个理发师为他理发,用五千钱当两个钱来犒赏他,对他说:"这种钱,皇上已下旨几日后就不使用了,你要早早花掉它。"

理发匠出去以后,马上把此话对众人讲了。不到三天,京城市面上就出现了许多现钱,解决了支付不足的问题。

又有一次,京都货品滞销,缺乏铜钱。掌管市场财政的人来向秦桧汇报,然后请示怎么办。秦桧听后,笑着回答:"这很容易。"于是命人召来文思院官员。不知发生什么事的其它官员却纷纷赶来。

秦桧告诉他们:"刚得到皇上圣旨,要改变硬币样子。你们文思院可铸一缗(一千钱)样钱进呈,现在流通的硬币要废除。此事在明日中午务必完成。"

院官连连称是,出去后立即召集工匠来赶制新钱。富家大户听说此事,把贮存的铜钱全部抛出,用它买金银和粮食,一时间,物价上涨,市场繁荣,铜钱到处可见。而样钱上呈一事也不了了之,再无音信。

后来风波亭一案,秦桧被视为千载罪人,他的干练之才和经世智谋也多被埋没,实在是太可惜了。

以逸待劳观虎斗

"坐山观虎斗"来自于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正在争食一头牛,便想拔剑刺虎。馆竖子制止他说:"且慢!现在两虎相争,必然会厮咬起来,到时候小虎被咬死,大虎也一定会受伤。你那时再去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不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吗?"

卞庄子听从了劝告,以逸待劳,最终一举而打死了两只老虎。

做为一种智谋,坐山观虎斗的关键有三个。

第一是要抓准矛盾进行利用。这实际也是以逸待劳。这里面有一个把握内在矛盾的问题。矛盾抓得不准,劳神费力,大动干戈而未必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矛盾抓得准,轻而易举,四两拨千斤而事半功倍。这就有赖于对事物发展现律的认识和把握。

春秋末年,周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仍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并有九鼎做象征。

不少诸候都想把九鼎抢到自己手里,来号令天下。

秦国首先发兵,攻打洛阳,向周天子索取九鼎。周天子计无可出,向群臣问计。这时大臣颜率出了个主意。

颜率跑到齐国,向齐王许诺,只要他出兵帮助周天子打退秦兵,就把九鼎送给齐国。齐王大喜之下,当即答应出兵。

秦兵退了,可是齐王却天天派人来催要九鼎。颜率于是又来到齐国,对齐王说:"我们很感谢贵国的大义救君,也愿意把九鼎献给您,可是不知道您怎么从洛阳运过来呢?"

齐王想了想,就说:"我们经由魏国运如何?"

"不行,魏国早就想得到九鼎,已经谋划了很久,九鼎只要一进魏国,就别想再出来了。"

"那我从楚国借道。"

"不行,楚国国王想九鼎比魏国君还迫切,更不行。"

"那怎么办?"

"是啊,我也正为大王您犯愁,那九鼎不是一个酒瓶一个盐罐,说运就运的。从前武王伐纣的时候,得了这九鼎,运一个鼎就用了9万青壮年,九个鼎就用了81万,现在大王您从哪里找到这么多青壮年,又从哪条路运来呢?"
齐王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头。颜率巧妙利用齐王的贪婪和诸候之间彼此存有戒心的环境,巧妙地为周王保住了九鼎。

第二,除了把握内部的矛盾,坐山观虎斗因为是悄悄地进行,追求神不知鬼不觉的效果,因此距离是至关重要的,距离近了,没有安全感,会惹虎伤身,而且两虎也不会争起来。距离太远,"观"不清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刘震云在他的小说《单位》里,说单位的两派为一个副局长的位置争得不可开交,对一方推出的人选,另一方都因为与对方靠得太近而加以否定,最后却都接受了与双方都有一定距离的"老张"。这就是距离的妙处。

第三,坐山观虎斗还有一个对时机的把握问题。

在三国时期,袁绍和曹操可以说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典型:一个坐失良机,以至后来被消灭;另一个却非常善于坐山观虎斗,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东征刘备时,人们议论:担心出师后,袁绍从后方袭击,使得进不能战,退又失去了依据的地盘。

曹说:"袁绍的性情迟钝而又多疑,不会迅速来袭击我们。刘备是新起来的,人心还未完全归附他,我们抓紧快攻打他,他必败。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可丢失时机。"于是,决心出师东征刘备。

在袁绍那边,谋士田丰果然劝袁绍说:"虎正在捕鹿,熊进入了虎窝而吃掉了虎子。老虎进不得鹿,退得不到虎子。现在曹操征伐刘备,国内空了,将军有长戟百万,骑兵千群,率军直指许昌,捣毁曹操的老窝,百万雄师,自天而降,好象举烈火去烧茅草,好象倾沧海之水浇漂浮的炭火,能消灭不了他吗?兵机的变化在须臾之间,战鼓一响,胜利在望,曹操听到我们攻下许昌,必然会丢掉刘备而返回许昌。我们占据了城内,刘备在外面攻打,反贼曹操的脑袋,一定会悬挂在将军的战旗竿上。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曹操归国之后,休养生息,积存粮食,招揽人才,就会是另种情况。现在大汉国运衰败,纲纪松弛,曹操以他凶横的本性,用他飞扬拔扈的势力,放纵他虎狼的欲望,酿成纂逆的阴谋,那时,即使有百道大兵攻打他,也不会成功。 "

袁绍听后,以儿子有病推辞此事,不肯发兵。

田丰用拐仗敲着地叹道:"遇到这样好的机会,却因为孩子的缘故而失去了,可惜呀可惜!"

后来,袁绍被曹操在官渡打败,其子袁尚、袁熙兄弟率几千人马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有人劝曹操征讨辽东,擒拿袁氏兄弟。

曹操摇头说:"我正要使公孙康斩二袁的头送来,不需要用兵。"九月,公孙康果然斩了袁尚、袁熙,将首级送到许都。

众人问曹操其中奥妙。

曹操说:"公孙康素来害怕袁尚等,我如果急于征讨他,他就会同袁尚等联合起来抵抗我们,缓一段时间,他们会自相矛盾,这种矛盾会促使公孙康杀了二袁。"

当然,更基本的前提是要有两虎相争的条件,如果两只虎是一家,原本就和平共处而没有矛盾,没有利害冲突,也就无法从山观虎斗了。这也是一种以静制动。利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转化的规律来激化矛盾,为自己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