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

 万书楼 2012-03-26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

一、辩证唯物论

  自然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意识能动性原理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搞好学习,必须按照学习规律学习。忽视生态平衡规律,造成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主观能动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要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开通政府网站,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决定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方法论: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

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方法论: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的原因原理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看到外因(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结果。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技术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和吸收,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利用外资要坚持平等互利原则,量力而行。

  发展的状态原理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会引起质变。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脚踏实地、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企业要优化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要优化时间配置,提高学习效率。

  发展的趋势原理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既要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学会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创造条件促成良好的转化,限制条件防止不良转化。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一分为二)。反对一点论,防止片面性。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用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千篇一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企业的发展必须既面向市场,立足市场,又加强科学管理,抓紧技术改造。我国社会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要特别注意区分矛盾的性质,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正确认识事物,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经验,党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20世纪中国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邓**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主次矛盾原理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②“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制度性质。正确认识形势和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缺点和错误要防微杜渐,对成绩和胜利不要骄傲自满。

辩证的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的特征原理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人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方法论: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需要深化和发展。)

四、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坚持正确的社会意识。

  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是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根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有利于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相得对不对,做的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人生的价值原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方式: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创造是生活幸福的源泉,是丰富人生的真正内涵。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