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县解决在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发展党员难问题

 s1p2cn 2012-03-27

我县解决在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发展党员难问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志勇 时间:2007-03-06 点击: 569
 
 

 

元旦至春节期间,我县亚鱼乡郭家湾村党支部接到了在广东增城市务工青年吴先应的一封信,他在信上说:“今天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天,我郑重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因我近期不得回乡,就随信寄来申请书……请组织考察我!”这是该村党支部收到的第八封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从远方寄来的信。

 

近年来,我县农村外出务工、经商青年日益增多,家乡留守人员多是妇孺老幼,基层党员队伍呈现了较为老化的迹象,一些村党支部开会,到会者:“不是白发飘飘,就是拄棍拿杖”。但要在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发展党员,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青春活力,又存在“三难”问题,即掌握现实表现难、跟踪管理难、程序完成难。对此,我县刷新思维,排难而进,立足于在农村打造一支致富型、科技型、创新型、经济型的党员队伍,针对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入党对象特点,创建了“联、教、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难的问题,保障了发展新党员质量。

 

“联、教、管”就是家乡党组织对入党对象,采取“联系、教育、管理”三者环环相扣方式。联系方面,主要着力建立双向联系网,使外出入党积极分子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与家乡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和接受教育培养管理。党组织经常以电话、信函等方式,与入党对象及其打工伙伴,建立密切联系和了解其最新情况,或派出专人到湖南怀化、广东东莞和贵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证审。每年春节,县委组织部及各乡镇党委,都要分别发出《致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的一封信》,对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进行慰问和政治教育,共达1120余份。平溪、新店、田坪三个乡镇还实行党员联系责任制,每名村支委至少联系一名素质较高的外出青年,经常询问其学习工作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村支部今后评议入党对象的重要依据。我县外出务工党员每人至少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一帮一、一带一”结对培养活动,加强沟通辅导,激发其政治热情,引导其向党组织靠拢,使每个村支部每年都能至少发展一名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入党。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邮寄政治理论知识学习资料的方式进行。全县近两年来对外出入党对象寄出学习资料3500多份,同时辅以电话或网上指导,各乡镇还在春节期间,召集回乡入党培养对象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补课,两年来共达16300余人次。管理上,实行静态、动态管理相结合。静态管理,即建立专门台帐,将入党对象的外出务工时间、去向、变动等状况,建档立卡,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时间、掌握其从事的职业,掌握所在地址,掌握联系办法、掌握思想动态。动态管理,主要是县、乡(镇)党组织去函入党对象流入地党组织,调查其近期表现,特别是进行了委托管理。目前,玉屏已与广东、福建等3省市30多个企业和社区的党组织,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委托关系和日常联系。

 

三位一体,就是玉屏外出青年入党对象的家乡党组织、务工青年流入地的党组织和入党对象本人,共同协作,合力完成对入党对象的培养、教育、考察和管理工作,促使入党对象不断进步。入党对象主动向两地党组织如实汇报思想动态和近期现实表现,家乡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入党对象进行了解、教育和帮助,流入地党组织在接到玉屏县党组织的协调函后,认真答复,介绍该青年近期表现,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其加强政治教育。

 

工作中,各级党组织不断完善“四项制度”。一是登记制度。外出务工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前须写申请,标明拟外出的时间、地点、从事职业及联系办法,外出后如有变动要及时向本村党支部汇报。二是谈话制度。村支部在入党对象每次外出前和回乡时,都要与他们进行谈话,帮助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三是思想汇报制度。外出入党积极分子向家乡村支部每季度书面汇报一次以上思想情况,汇报情况存入入党材料档案。四是培训补课制度,在每年春节,各基层党组织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回乡青年集中学习党的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训补课,从而形成了村支部——支委——联系人——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外出入党对象的培养发展管理链。同时,还较好地实施了入党对象公示制度,向党内外群众广泛征询意见,杜绝了“带病入党”现象。

 

通过努力,农村在外出务工经商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05年,全县6乡镇共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6名,发展对象47名,发展外出务工青年入党14名。2006年工作有了更大进展,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35名,发展对象137名,入党43名,从而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党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推动了以“党建创先”为载体的“党员双向培养”工作。亚鱼乡外出青年入党对象热忱回报故土,2006年为家乡提供经济信息130余条,办实事16件。该乡亚鱼村赴广东某编织厂打工的姚本祥,2005年被家乡党组织发展为预备党员后,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更为增强,成了企业技术骨干和车间管理人员,他主动履行党员“劳务带动岗”、“信息宣传岗”的职责,为家乡办好事实事,引来编织厂与亚鱼村民合作,由编织厂提供原材料,该村妇女则在家纺织鞋套,由姚本祥统一收集后,邮寄回工厂。目前,该村已有40多名农妇参与这种“隐形工厂”,每人每月收入达800多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