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了,网上看了一些地震预测类的信息。对耿庆国旱震关系理论感到惊讶。地震因为发生的随机性,使得地震预报研究很困难。因而地震历史研究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耿庆国研究了中国地震史认为,大旱后必有大震,震级与干旱面积正相关,震中一般位于旱灾的特旱区。当然,这个理论是一个猜想,因为大震少,验证需要更多的案例。不过,其对海城、唐山、四川甘孜包括这次阿坝地区(汶川)一带的预报显然不能仅仅解释为巧合。耿先生是以归纳统计的方式解释旱震关系,并没有阐述背后的作用机理。所以,我猜一下,说不定让我蒙对了也不一定。
潮汐,很多人都知道,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引起海平面涨落。我们知道,目前普遍认为地核是流体,地幔附近是准流体,这主要由压力和温度所决定。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那么可以认为,在地核和地幔带,也有潮汐作用。当月球和太阳呈一线的时候,引力达到最大值,地核与地幔呈椭球状,主轴指向太阳-月亮一线,与潮汐理论是一样的。 那么地核与地幔潮汐对地壳是什么影响呢?我们知道板块理论,地壳分为若干个板块,你挤我我挤你,挤来挤去,造成了山,也造成地震等等。地心潮汐的涨潮对板块的作用就是对板块的接缝处有明显的抬升作用,特别是两大板块处于顶牛状态时;而当退潮时,顶着牛的两个板块却已经不能复原到原来的位置。经过反复的潮汐作用,顶牛板块不断被抬高,于是,地表的水文资源产生了强烈的变化,旱灾出现!当顶牛板块间的顶牛应力再也不能抵抗地球本身的引力时,产生坍塌,地震出现! 为什么旱震理论说离干旱面积越大,震级越高?那是因为板块接缝抬升得越高,其周边地区抬升面积越大,干旱区也越大。 为什么旱震理论说地震离干旱期越久,震级越高?那是因为干旱期后当板块接缝依旧被地心潮汐作用不断抬升,就说明板块偏离地心越来越远,所以坍塌时烈度越大。 为什么旱震理论说震中一般位于特旱区?因为特旱区就位于板块接缝处的抬升高点,也是向心坍塌第一点。 为什么有余震?因为向心坍塌第一点发生坍塌后,后续多点发生连锁性坍塌。 为什么地震总以某种程度的地陷为标志?因为地震不是因为板块之间的横向应力(顶牛)产生的,如果横向应力产生地震,地震崩破应该有两个方向的自由度,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而实际上总是向下。所以,地震成因是板块横向应力无法抵抗地心引力而向心坍塌造成的。 对于我的这个猜想,我感到很满意,因为与旱震理论耦合得很好。验证这个猜想,可以根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实施。在地震多发区,设立若干基准点。现在的GPS地球坐标系是以地心为原点的WGS1984笛卡儿坐标系,通过定期测定基准点到地心原点的距离,就可以判定是否有明确的抬升作用。如果有,那我的猜想就可能是正确的;如果否,那本猜想就纯属放p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