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推断策略

 沧海长笑661 2012-03-27

在人教版九年制初中语文文言课文所包含的词汇中,文言虚词相对较少,意义较为单一、固定,词义较好把握。这样一来,理解实词词义就成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这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引申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还有假借、转注等用字法的作用以及词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改变等,这些都增加了词义的复杂性。其实,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规律可循,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下面介绍文言实词含义的几种常见的推断策略,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能很好地得以解决。

  一、从字形结构进行推断

 由于汉字采用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分析词的本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而形旁大多表意,这就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我们推断词义很有帮助。例如字的形旁如果为“禾”,就可推知此字与五谷有关;如果为“贝”,就可推知与金钱有关;如果为“皿”,就可推知与器具有关;如果为“系”,就可推知与捆绑有关等。又如“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脱离工具书对“缟”注音并解释“天下缟素”,不少学生能注音,但是无法说明为何这么读,对这句的解释也不清楚。于是,我便引导学生从“缟”是形声字这一点入手进行推断:由“高”可以推知其大致读音;借助形旁“纟”可以推断意思与丝帛、布料有关;再让学生根据语境推断。经过这些步骤后,学生都能明白这句意思为:“天下都要为他披麻戴孝。”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学生大多知道“橹”是木制的船具,但因“樯”是冷僻字而无法理解其含义。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由“樯”从木并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再联系语境,便可推出“樯”与“橹”均借指战船(部分代整体)。

   二、从语境推断

    这种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些不能较快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用代入法,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检测词义是否正确。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偏义复词的用法、古今异义等,都变得容易判定起来。这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必须了解文段大意,抓住前后关键词语,否则就会无处下手。

在课文《大道之行也》中,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有这样一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中有两个“亲”和两个“子”,意义都不一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亲”字和“子”字单独解释,学生完全靠猜测,有人说分别是“亲人”和“儿子”,有人说分别是“亲戚”和“子女”,答案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如果脱离原句单独抽出来看,是谁也难以确定其意义的。所以,我们只能放入语境中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上下文,重点对“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进行分析,最后学生明白了全句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自然也对两个“亲”字和两个“子”字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

三、从读音入手进行推断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一句中,“要”与“邀”同音(yāo)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另外,有些字的读法比较特殊,在学习过程中碰到时,我会引导学生找出用了这个字(读音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比如教学《爱莲说》时,其中“陶后鲜有闻”的“鲜”字,应读作“xiǎn”,但一位学生却把该字读作“xiān”。我让其他同学评论,竟有不少人支持该生的读法。于是我便让他们查看课文注释,知道了它是“少”的意思。但这种理解是孤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所以,我又让学生与课文《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中的“鲜”进行比较。他们在通过比较和讨论之后得出:当它作“少”理解时读作“xiǎn”,作“鲜嫩,味道鲜美”解释时读作“xiān”。后来,我又让学生就这两个读音各举出一个例子来,学生都能举出不少例子,如成语“鲜(xiǎn)为人知”“鲜(xiān)艳夺目”等。学生对该字(词)多音多义的印象遂得到强化。

 四、从语法入手进行推断

五、在汉语中,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也是按“主+ 状+ 谓+ 定+ 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在《陋室铭》中,作者在篇末引用了孔子的话:“ 何陋之有?”我让学生对“何陋之有”逐字翻译,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提醒学生:把这句话拆成一个一个的单字,然后重组。学生热烈讨论后,最终把这句组合成“有何之陋”。此时我便强调原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按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就是“有何陋”——知道了这点,对于其中的“何”即可推知为“什么”。学生豁然开朗。又如“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其中的“信义”在句中是主语,由此可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当然,在实际阅读和解答文言习题之时,可能会综合运用某两种——甚至更多种方法来推断词语的确切含义。但不管怎样,我们如能熟悉上述规律,就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词义,那么学习文言文的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