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养生专著。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 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
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著,甚为后人称道。
这是一本清代的养生随笔。
![]() 基本资料
养生就靠好习惯(首次解读清代养生经典著作《老老恒言》)
![]() 内容简介
清朝文学家、养生家曹庭栋善养生,高寿而终,读遍古代医书,结合自己亲身实践,写下《老老恒言》5卷,涉及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为后世医家所倚重。周作人尤其推崇。但非常遗憾的是,该书一直未曾普及大众。为使此传世经典为普通读者所用,本书特《老老恒言》进行解读和延伸。以养生经典《老老恒言》原框架为主体,加以通俗的译注和解读,其中养生准则,根据古今的生活差异和现代医学的验证予以适当的扬弃和补充,其中会适当加以现代的案例,融以趣味性,使之容易被当代中老年人接受。 书 目: 安寝:好睡眠是好身体之本 睡眠一直是身体最好的休息方式。无论你是繁忙,还是悠闲,在24小时的一天中,你总是需要几个小时,闭上双眼,停止思考,让自己完全进入睡眠状态。只有这样,人体才能得到修整,恢复活力。
老老恒言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庭栋久失怙恃,既无吾老之可老,今吾年七十有五,又忽忽不觉老之及吾,宜有望于老吾者之使吾克遂其老也。嗣孙应谷,年甫弱龄,未能老吾之老,并不知吾之老,吾惟自知其老,自老其老而已。老之法,非有他也。宋张耒曰:大抵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起居寝食之间尔。昨岁壬辰,自秋而冬,以迄今春,薄病缠绵,动多拂意,此正老态毕现,欲得所以老之法,能荟萃其类者,卒罕成书也。爰于卧室呻吟之余,随事随物留心体察,闲披往籍,凡有涉养生者,摘取以参得失,亦只就起居寝食琐屑求之。《素问》所谓适嗜欲于世俗之常,绝非谈神仙讲丹药之异术也,纵无解于老,亦自成其为老,更无待于老吾者,而所以老之法在是,而吾所以自老其老亦在是,随笔所录,聚之以类,题曰《老老恒言》。其中有力易办者,有力不易办者,有易办而亦非必办者,有不易办而不可不办者,概存其说,遂付梓以公诸世,是即所谓及人之老,可各竭其力,各老其老,俾老者起居寝食,咸获康宁之福,竟若不自知其老,优游盛世,以享余年,吾之老与人之老,得同为太平安乐之寿民,岂非大幸与!岂非大幸与! 本书用文言文写成,不适合文化程度低和医学知识薄弱的朋友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注释、改译,并作了简短的阅读提要,这样就方便了读者。 老年养生专著。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著,甚为后人称道。 《老老恒言》为清初文苑之秀曹廷栋撰写的一本老年养生专著。曹氏字偕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1699年生于浙江嘉善鼎贵世家,生性恬淡,勤奋博学,亦长书画,寿臻90余岁。他于74岁生病之后,在床第呻吟之际,写成此书。曹氏谈养生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养生指导思想惟在顺应自然。曹氏一生养生不求助于医药,不求助于引导,惟以顺应自然为宗法,以求颐养天和,克享遐寿。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有半点勉强。曹氏批判汉乐府诗所云“努力加餐饭”,认为“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他指出:“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妙药。 2.强调养生着眼点在于起居饮食。指出久坐则脉络滞,闲居时在室内缓步盘旋数十周,可使筋骨活动,脉络得以流通,又能增强足力,防止“久坐伤肉”之弊。书中说,凡步行,应当先起立,振衣定息,进行导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气血不惰,精力足力倍增。饭后食物停胃,必须缓行数百步,可以帮助消化。在行步时,不宜与人语,以防“气遂断续而失调”。行走时应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散步之远近,须自揣足力,不宜勉强,随其意之所便。散步回家以后,即应“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这些方法,对老人都很适用。 3.重视调理脾胃对恢复元气的作用。曹氏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老人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因为胃阳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病息,故而古人调理脾胃之法,注重饮食,“服食即当药饵”。曹氏在书中将调理饮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进食为例,他主张在夏季早晨起床,不要马上进食物以实胃,而应先进米汤以润肺。若在冬季早晨,应当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园、枣汤之类以养脾,或饮少量黄酒来鼓舞胃气。在季节变换时,更应重视调理脾胃。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应注意勿进肥浓,慎用瓜果生冷诸物,以免伤及脾胃。平日进食,老人总宜少食少饮为有益,脾易运磨,乃化精液。否则即便是补益力量很强的饮食,也会导致脾胃受伤。假若老人偶患小病,应当吃一些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一般食物应当少吃,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4.推崇食粥对老人的调养疗疾之功。曹氏指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小盆,能够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此法简单,易得易行,无病可调养,有病可疗疾。书中认为,就调养而论,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勿再食他物加于粥后。食粥勿过饱,粥虽不至于停滞胃中,但觉上腹胀满,即是胃的功能受到损伤。粥宜温热时进食,吃粥过程中微微出汗,能起到通利血脉作用。在吃粥过程中,不要让人奏乐或献玉帛劝人进食,使粥不能收其益。若嫌粥味太淡,可咸味沾唇,稍稍改善一下口味即可。此外,在精神调养方面,本书要求老人应定心、戒怒、知足、善于自我排解,才能保障身心健康,寿度百岁。 目录: 序一 序二 卷一 安寝 晨兴 盥洗 饮食 食物 散步 昼卧 夜坐 卷二 燕居 省心 见客 出门 防疾 慎药 消遣 导引 卷三 书室 书几 坐榻 杖 衣 帽 带 袜 鞋 杂器 卷四 卧房 床 帐 枕 席 被 褥 便器 卷五 粥谱说 择米第一 择水第二 火候第三 食候第四 上品三十六 中品二十七 下品三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