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诗的华丽美

 w2666 2012-03-27

论诗的华丽美

(2006-09-10 23:29:58)
分类: 诗美学论集
    华丽,司空图谓之“绮丽”。和平淡相对,指语言的华贵,也指艺术风格的俊秀明丽。
  平淡若徐徐晨风,华丽若灿灿朝霞。
  平淡若皎皎明月,华丽若灼灼骄阳。
  日月经天,方有白天黑夜,方有宇宙运转。
  因此,杜甫说:“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
  因此谢榛说:“作诗贵古淡,而富丽不可无。譬如松篁之于桃李,布帛之于锦绣也。”①(《四溟诗话》)
  因此,吴乔说“有意无词,锦袄子上披蓑衣矣。”(《围炉诗话》)
    有好意,亦要有好辞。人谓“语意两工”。极是。
  否则,金玉其中,败絮其外,岂不哀哉?
  唐人皎然在《诗式》中打过一个比方:
  “诗不假修饰,任其丑外,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子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②
  无盐,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丑妇,但她贤而有德。太姒,是周文王的夫人,她不单有德外貌也漂亮。
  皎然认为,诗不应象无盐,内容好而形式劣;而应象太姒,内容和形式俱佳。
  应该说,皎然所论,是有见地的。
  读过李白《蜀道难》的大概不会忘记作者那恢弘的气势,雄放的格调,奇丽的文笔。
  且看诗中描写蜀道之难的一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
  砰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用华美而奇特的文笔,绘就的一幅华美而奇特的图画,写出了蜀道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这好像是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然后平稳推成枯松倒挂、绝壁兀立的特写;特写摇过,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配之以万壑雷鸣的印象,倏然而过,使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把“蜀道之难”的描写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奇丽的文字,奇丽的图画,令人叹为观止。
  陆机云:“诗缘情而绮靡。”③(《文赋》)
  《说苑·修文》云:“德弥盛者文弥缛。”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精神聚则色泽生。”④
  诗的语言的华丽,不唯是技巧问题,它攸关诗人的德性、精神以及诗的内容诸因素。
  没有雄放不羁的李白,也不会有雄伟奇丽的李诗,也推不出雄伟奇丽的蜀道。
  是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现有人反对华丽,就象见到谁穿的艳一点,就皱眉,问到谁身上香一点,就掩鼻一样。
  究其原因,历史的,是因为齐梁宫体诗及其形式主义诗风,破坏了华丽美的声誉。故李白批评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
  李白的批评是对的,但不能因噎废食,从诗苑里抹去华丽一花。恐怕李白也没有这个意思。
  现实的呢,是有人把华美与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靡丽、浮丽混为一谈了。这显然是糊涂。
  华丽,是华而有质,丽而有骨,是表里如一,故美。
  浮丽,是卖弄辞藻,内质空虚,是徒有其表,故不美。
  ”文采可也,浮艳不可也;朴实可也,鄙陋不可也: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矣。“⑤(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文采华丽,不等于浮艳;语言朴实,不等于鄙陋。这应该是很清楚的。
  当代诗人郭小川曾旗帜鲜明地表示:”千万不要上当,怕美,怕华丽,不可啊辞藻的表面的‘花花哨哨’而空无一物,与真正的华丽和美(其实,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华丽),与用以表现美好思想的华丽(要表现美好思想总是要一定的华丽的外表的)等同起来。“(《谈诗》)
  郭小川的许多诗作是写得绚丽华美的。来读读啊的《青纱帐——甘蔗林》吧: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有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呵,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靠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的布满浓荫,
  那随风摇动的长叶呵,也一样的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呵,也一样的照亮大地的清晨。
  
    这是诗的前两节。文笔的流光溢彩,语言的抑扬顿挫,情绪的圆润明亮猛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这是美的力量,是形式美与内质美的完美统一。
  新边塞派诗人章德益的作品亦多具华丽美。他在1981年第3期《上海文学》上有一首《风的肖像》的小诗:
  
    从渠水的涟漪中,临摹它的笑纹;
  从林带的绿盖里,描绘它的裙衫;
  从胭红的秋果中,想象它的肤色;
  从初春的花卉里,勾勒它的脸相。
  
    句型相同,连连铺排,是为形式诶;绿盖、胭红,相互辉照,是为色彩美;涟漪、笑纹、裙衫,是为意象美;涟漪、笑纹、裙衫等本系静物,但静物中有动势动味,是为意境美。
  凡此种种,构成全诗在语言风格上的华丽美。
  谈诗的华丽美,不可不提纪宇的《风流歌》。
  这首长诗,所以在青年中不胫而走,风靡读者,就是因为它美。美是无须做广告的。
  我还想摘引其中几句:
  
    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
  我心中的情丝像三春的绿柳。
  风流哟,风流,谁不爱风流?
  我思索的果实象仲秋的石榴。
  
   这是开头几句,什么是风流呢?作者说:
  
    清晨——我询问朝阳,
  夜晚——我凝视北斗......
  遐想时,我变成一只彩蝶:
  “呵,风流莫非指在春光里嬉游?”
  朦胧中,我化为一只蜜蜂:
  “呵,风流好似在花丛中奔走!”
  我飘忽的思潮汇成大海,
  大海说:“风流是浪上的一只白鸥,”
  我幻想的羽翼飞想明月,
  明月说:“风流是花中一壶美酒。”
  
    美的辞藻,美的形象,美的情韵,美的思辨。读来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这是美的丰收。
  这样的华丽,内蕴阳刚之气。此为平淡之美莫及。
  天下松柏,黄山奇松以怪美著称。但百株奇松,也是怪态各异的啊。
  所以,同属华丽美,古之李白雄丽,杜甫典丽,李贺俏丽,苏东坡流丽......
  所以,同属华丽美,今之贺敬之壮丽,郭小川的瑰丽,章德益奇丽,舒婷婉丽......
  这些,从他们诗的语言,风格,及其惯用的意象群中,皆可见出。
  末了,还有一个问题需特别地提出来。即人们总习惯于把华丽和雕琢联系起来。好像是华丽的东西,再美也有雕琢之嫌。又好像平朴的美,就端的不需要雕琢。
  因此,他们反对雕琢,每每一古脑儿把华丽一块赶走了。就象泼脏水连同洗澡小孩一起泼掉一样。
  这实在不是先天的偏见,也是后天的误会。
  雕琢是少不了的。问题是怎的雕琢,雕琢到什么程度。
  人,不能什么也不干,只追求穿戴打扮。
  解放初期有一首民歌:“头发梳得光,脸上擦的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他脏。”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不足取。
  正常条件下,一个人打扮得漂亮一点,有什么不好?朴素也需要打扮呀,打扮得朴素一点。
  同样,诗的平淡美需要雕琢,雕琢得平淡一些。诗的华丽美亦需要雕琢,要把握好雕饰的审美原则。雕琢的华美一些。
  这里的关键是怎的雕琢。
  “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辈,往往以绮丽风光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声有余也。”(《草堂诗话》)
  齐梁诸公之过,在于以绮美的辞藻损害了内容,在于思想贫乏而空有辞藻。
  清吴雷发云:“诗须馋入,尤贵自然。但讲馋入而不求自然,恐雕琢易于伤气’但讲自然而不求馋入,恐流于枵腹者流。宜先从事馋入,然后求自然,则得矣。”⑥(《说诗管蒯》)
  馋入,刺入,即雕琢。吴雷发的意思很清楚:诗是需要雕琢的,要以雕琢到自然的程度为上。
  宋葛从立甚至说:“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⑦(《韵语阳秋》)
  这是高见。
  雕琢,不能太过,“斫削之甚,反伤正气。”⑧(陆游)
  “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李渔《窥诗管见》)
    “气太重,意太深,声太宏,色太厉,佳而不佳,反以此病。”⑨(陆时雍)这是说雕琢,不能“太”。一“太”就过分了。
  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华丽与雕琢的关系。
  芙蓉,指莲花。莲花色彩鲜艳,为华丽。但这色彩是天然生就的。因此,呵是又艳丽,又自然。故美。
  关于人工的雕琢美,梁启超还有一段高论:“人类的好美性决不能以天然的自然满足。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的风味。譬如美的璞玉,竟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原样的璞玉花卉,无论美到什么样,总是单调的,没有多少变化发展;人工的琢磨雕饰、栽植布置可以各式各样,月异而岁不同。”⑩
  对了,诗饿华丽之美也需要雕琢的。
  ——只是应该雕琢到自然天成。
  ——对了只是应该雕琢到不假雕琢。
  ——只是应该雕琢到无斧凿之迹。
  ——只是应该雕琢到象没有雕琢一样。

注释:
① 见《历代诗话选编》下,第1139页,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8月第1版。
②⑦ 见《历代诗话》上,第31页,下第504页,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1月第1版。
③ 见周伟民、萧华著《<文赋><诗品>注译》第20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④ 见《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第450页
⑤ 见《白雨斋词话》第2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0月北京第1版。
⑥ 见《说诗话》下册地898页
⑧ 见陆游《何君墓表》。
⑨ 陆时雍《诗镜总论》见《历代诗话选编》下,第1412页版本同前。
⑩ 见《中国美学史参考资料选编》下,第409页,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4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