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仙图
西王母及其天庭;河南偃师汉墓壁画。西王母也称“金母”、“王母娘娘”等,古代神话中女神的领袖,在《汉武帝内传》里被描写成年轻美貌的妇女,被视为是长生不死的象征。 青龙(魏晋)(图)也称“苍龙”,它是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其颜色特征为青色。 西王母(图)西晋以后,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民族混战局面,历史时期短,但留下了不少壁画艺术作品。 白虎(图)西方之神,色白。此虎有翼,是画师的丰富想象,艺术气质浪漫。 东王公(图)也称“东华帝君”,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为神仙中的领袖,分管男仙。世人得道升天后,须先拜东王公和西王母。 女娲擎日图;东汉前期洛阳汉墓壁画。洛阳地区的墓室壁画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充分体现出一种转型期的图式。 女娲、月;西汉后期洛阳浅井头墓室壁画;所表现的女娲为人首蛇躯,长尾勾绕月轮左侧,为主阴之神。 伏羲擎月;东汉前期洛阳汉墓壁画,基本上承袭着西汉的样式,突出的变化就是墓室顶部由斜坡式改为穹隆式,壁画主要画在穹隆之上。 四方神灵;西汉前期 河南永城汉梁王墓壁画。西汉前期的墓室壁画从构图到图像造型以及色彩上,都呈现出明显的装饰风格。 神羊流云;这种铲底浅浮雕的工艺手段是汉代画像石中最为常见的,整体黑白灰关系对后世的壁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神羊图;这种画面都镶嵌在四壁上方,吉祥象征物,取自然祥和之一。 敦煌魏晋彩绘砖“卧羊图”这一时期的彩绘砖表现了人类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两个方面,使人们对美好仙境的向往。 神像;象、羊、鹤等动物都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中的吉祥象征物,有的取其形、有的取其意,有的取其名词的发音…… 羽人与白鹭(十六国)(图)位于墓室俯斗状顶部,“羽人”是神话中的飞仙,取之《楚辞?远游》,后为用于道士的别称,因道士言飞升成仙之意。 隋藻井飞天图;飞天形象姿态优美,呈对称状态的三对飞天动势各异,在相似中寻找变化。 飞天及供养人;西秦壁画保存至今实属罕见,这一时期的造型比较古朴,勾线尚流畅,但很不讲究,设色简单。 飞天图(图)此类题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被普遍运用,但这件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人物呆板,远不及同时代的敦煌莫高窟。
唐代飞天(图)这一时期的炳灵寺壁画与敦煌壁画的风格特点很近似,但保留下来的极少。
飞天(图)这是壁画顶部众多飞天之一,姿态飘逸,祥云翻卷,飘舞的饰带柔软而又富于装饰感,与云朵相一致。
共命鸟(图)这种形象的特点是人首鸟身,非常独特,一般被用来装饰在屋顶部位,象征着力量与智慧。 东王公;人们以日常视觉经验去塑造未曾见过的或根本不存在的人物、神怪等。 神人(图)作者想象力丰富,所表现的内容具有象征意义,与生殖崇拜有关。
羽人(图)山东临沂汉代画像石,公元前80年左右,属早期作品,造型朴拙。
荆轲刺秦王;汉代中期的画像石,在造型处理上更加细腻一些开始注意人物神态的刻划。
珍禽瑞兽图;上格为龙虎相斗(左青龙右白虎)、中间是珍禽瑞兽、最下面是水禽游鱼。
鱼妇;永城汉梁王墓室壁画之局部,这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取自《山海经》,有使生命转化、灵魂复苏的作用。 升仙图;西汉后期洛阳卜千秋汉墓壁画。主题思想更加明确,不再是单一的装饰目的;线条奔放,给画效果较强。
宴乐图;河南密县打虎亭汉代壁画。分层绘制了主人接受礼品、宾主宴饮和乐舞的场面。 比丘图(图)画面人物整体感强,人物形象个性强烈,相互呼应,表现真实可信的众比丘形象。画面色彩强烈而稳重。 孔子见老子(图)这种浅浮雕与细线阴刻造型相结合的手法,是山东汉代画像石的特点之一。 庆典图(图)约为9世纪的作品,西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宗教节日,每逢节日、祭祀等活动,都要安排多种娱乐化的活动。
铜镜图案;铜镜以泥范铸成,镜背铸有纹饰图案。战国时期的铜镜比较轻薄,图饰简练。
受福图;敦煌彩画砖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砖的裸面上用墨线勾画,二是先在砖面上涂刷白色衬底,再用线条勾勒。
抚琴图(魏晋)曹魏以后,提倡俭葬,但河西地区比较僻远,注重墓室装饰之风几乎没有受到节制。
敦煌佛爷庙湾魏晋时期之“伯牙抚琴”图;地处甘肃省的敦煌,在魏、晋时期非常繁荣,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子期听琴(图)魏晋时期的彩绘砖艺术形式也被称为画像砖,这是古代中国壁画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猴王本生(北周)(图)画面装饰性较强,树、鸟、猴等形象使用“没骨”画法,在树间飞穿、休栖的小鸟极为生动,是研究花鸟画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
|
来自: 天德元宝 > 《易经-佛学-人性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