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道彩|露湿晴花春殿香——滕州汉画像石馆巡礼

 微湖渔夫 2022-03-20
图片

滕州汉画像石馆坐落在滕州市龙泉广场中轴线北部,风景秀丽的荆河岸畔,为仿古宫殿式建筑,重阁飞檐,纵横参差,错落有致,石阶高起,雕窗花棂,一派汉风。左连墨砚馆,右接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馆前“一池菡萏映双阙,草坪斗绿树成荫”,环境异常优美。停步观赏,立身画中,顿生“这边风景独好”之感
导游图、简介栏立于馆门两侧,移步到左侧的简介栏前,不由自主地念了起来:“滕州汉画像石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由正馆和副馆两部分组成。副馆为汉代文化体验中心。正馆为四层,设有精品厅、石椁厅、石墓厅、祠堂厅、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及汉画拓片展厅,共收藏、陈列汉画像石3000余块。汉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馆藏数量,还是汉画质量都居山东各县之首,闻名全国……。”边阅读边寻思,一个县级市的汉画馆,却能与徐州汉画像石馆、南阳汉画像石馆并立争雄,确实不简单,不由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佳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图片

手扶青石雕栏,登上高起的石阶,步入滕州汉画像石馆大厅,迎面是一制作精美的沙盘,标示着滕州汉画像石出土的地点,密密麻麻,难怪滕州汉画馆收藏那么画像石。大厅北墙壁画前,导游面带微笑,指着壁画介绍说:“这是一幅浓缩了滕州悠久历史的古文化壁画,上方是一头羊,有吉祥、善良之意,寓意滕州古为善国,左为乐舞百戏,右为奚仲造车、墨子发明桔槔及牛耕,下方为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均取材于汉画;中间两扇开启的大门内,双凤飞舞,象征滕州汉画馆的大门对外敞开,欢迎各位游客来此参观。”
 
一 精品厅
 
图片

导游悦耳动听的介绍,勾起了“欲问汉家诸事多,汉画石前听解说”的迫切心情,急步进入位于一楼东部的精品厅,不看不知道,一看心头为之一振,这里是滕州汉画像石的精华所在,陈列着汉代各个时期的汉画精品32块,有阴线刻、凸面线刻,还有浅浮雕、凹入雕,历史跨度400余年,让人有“窥一斑而见全貌”之感。每一块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细细读来,非常耐人寻味。

图片

位于厅内东墙的牛耕图,画面内容非常著名。移步近观,只见在一块青石上,右边雕有五个人头的神兽;左边雕有牛马同耕图,前面其一农夫仰卧在一只像犀牛的神兽上,后边是一人驱赶,中间一牛一马共架一曲辕犁,一人拿锄头跟在后面,天上二鸟作飞翔状,刻画的惟妙惟肖,相当逼真。越看越觉得有一种“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的意境。从画面上刻画的农耕状况看,与《汉书·食货志》、《齐民要术》中的记载非常吻合,可见汉代的工匠多么实事求是,忠于史实啊。

图片

《西京杂记》中说:“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连。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上行下效,乐舞百戏迅速在民间普及,盛行400余年。“各位游客,请看……。”导游一句话把我史海的沉思中拉回到堪称镇馆之宝的乐舞百戏图前,才举目细观:画面正中刻有汉朝非常流行的建鼓,上有华盖和羽葆,两对舞者头戴冠帽,身穿宽广的袖袍,手拿鼓槌,正在击鼓,节奏感很强;左边一人双手扬起,七个弹丸在头顶转动,轮番抛起交接,技艺非常高超,旁边一人双手扶案倒立,两臂挺直,腰身以下反屈为180度,可谓柔中见刚,下面有两人弹奏乐器;右边是羽人格斗;画面左上方有缩头鸟、七头神兽和两只猴子;右上方是一棵仙树,树上一羽人正喂一凤鸟,且图像突出了边框,手法不拘一格,可谓美妙绝伦。从画面想到史书记载,从史书记载又回到画面,总觉得这幅乐舞百戏图是汉代娱乐活动的真实写照。平心静气,倾耳细听,仿佛有排萧声隐隐约约地传来。

图片

材质硕大,雕刻精美的泗水升鼎图,位于厅内东北角,出土于官桥镇后掌大村。升鼎图上方的图板介绍该图取材于史书记载,据说大禹治水后,集全国青铜,按九州方圆,铸造了九个大鼎,传至周朝,成了最高统治权利的象征。秦灭周,取得九鼎,在迁鼎途中,有一只落入泗水河中。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途中鼎现泗水,便组织千人打捞,鼎升至一半,系鼎的绳子被龙咬断,又沉入水中,再也没有出现。画面采取写实的手法,截取绳断鼎沉一瞬间作为定格,预示秦朝国祚短暂,与古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格调如出一辙,异曲而同工,都具有典型的政治讽刺意味。

二 石椁厅
 
图片

路转峰回,柳暗花明,从地上精品厅进入地下东部的石椁厅,别看厅内的37块汉画,雕刻简单,技法稚拙,却是西汉早期汉画作品的代表作,是汉画发展的初始脉络。

图片

37块石椁画像石大都散布厅内四周,中间有两座双人合葬与一座单人石椁复原墓,都由底板,左右侧板,前后挡板和盖板组成,结构基本相同,这是早期汉代人墓室原貌的真实显示,昔日原墓址前“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祭祀场面早已烟消云散,而今墓主身消骨损,独遗空椁,迁移馆内,不知是否会重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也不知有的观众游至此处,沉思今生,会不会萌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之类的感慨

图片

民以食为天,自古皆然。早期的汉画作品中有一幅庖厨图确实值得停步欣赏,画面右下方是一个灶台,灶台上放着煮饭的釜,两人在灶前分别烧火做饭,旁边一人正往碗里取食物,右边两人端盘子上菜,画面左上方一人拿刀割悬挂着的肉,一只被拴紧的狗立在下面,右边一人切菜,上方有人跪迎客人,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豪强贵族们的饮食生活,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连“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差。面对庖厨汉画,暗自发问,此时是否产生了贫富两极分化,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状况?

三 石室厅
 
图片

《增广昔时贤文》云:“北邙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在游历全国各地时,看过许多汉墓,基本都是荒冢一堆,差别不大,对这一名句一直深信不疑,然而步入石室厅,面对来自张汪镇夏楼村的复原大型石墓,这句古人名言却被颠覆了。走进大墓,发现该墓由前室、后室、双耳室三部组成,进入墓室一数,墓壁由19块长方形和方形石板叠筑,墓底由18块长方形和方形石板铺成,非常宏伟;细观前室六块画像石,分别刻铺首衔环、龙、虎、凤鸟、鱼、树木、羽人等图像,线条流畅,雕刻细腻,造型生动逼真。

图片

游兴正起,收之不住,很快来到第二座大型石墓前,从介绍牌得知该墓来自官桥镇后掌大村,为北宋大型壁画石室墓,墓门与墓道均南向,两扇门扉用石头雕刻,两侧平顶耳室用石砌筑,墓室位于墓葬北侧,正方型,上筑过梁,下砌底座,顶部用八层石板垒砌成八边形穹庐顶,五副彩色壁画分布在墓门两侧和其余三壁上,门两侧各绘一立人,东壁绘宴饮图,北壁绘侍寝图,西壁绘游乐图,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图片

在地下厅西北角,还有一座来自羊庄镇前毛堌村大型复原墓,由前室、中室、后室、东耳室、东北耳室、西耳室构成,墓门洞东西两侧各立一长方形立柱,两门洞中间立一方柱,门楣雕有铺首衔环、常青树、菱格等画像;中室的石柱、斗拱、拱形分间过梁,直棂窗等石构件,制作精致,特色鲜明,直棂窗为透雕;位于中室中间的椭圆型石柱异域风格强烈,上部有用15条棱角刻成的螺旋纹,中间以凹槽相隔,下部为竖直式宽槽凸棱纹,后室为五层叠涩顶建筑,别具一格。
立足厅中,回顾参观过线路,强烈地感到三座大墓与五座石椁墓同居一馆,近在咫尺,反差如此之大,真实的反映了墓主的身份,墓室发展的脉络,也说明古人的至理名言也有偏颇,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对张骞出使与班超经营西域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图片

地下展厅中西部除三座大墓外,还陈列着52块东汉时期汉画艺术发展到巅峰的作品,雕刻技法成熟,画面造型饱满,线条生动流畅,每一件作品无不呈现着汉画的最高艺术境界。漫步石前,注目细观,那方相氏图、僧人乘象图、胡人骆驼图、狩猎图等等,紧紧吸引着眼球,让人不忍移开。
其中伏羲女娲的造型很引人注目,左边伏羲戴冠向右,右边女娲梳发向左,他们中间有一个神物,可能是盘古。停步画前,静听导游把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伏羲女娲本是兄妹,远古时期的一场洪水,把人类淹没了,只剩下他们两人抱着一只葫芦逃生,为了繁衍后代,他们结为夫妻。汉代的工匠以艺术的形式把这一故事雕刻在石头上,来表现人类的起源,成为汉画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 祠堂厅
 
图片

“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古人山边观云的最佳感受,用在这里不知是否合适。从地下西部石墓厅,进入地上西部一层祠堂厅,这是参观者观赏的最后一站。“人事有代谢,风骚领一时。”在两汉四百年间,汉代的工匠在滕州这块沃土上,技艺代代相传,雕刻日益精进,以类似绘画中的“没骨画法”的线条艺术,来表现物像的特定质感,或以写为主,或以夸张的手法,来雕凿物像,形成了滕州汉画像石质朴厚重,浑厚古拙的鲜明地域特色,从祠堂厅35块汉画像石上都能找到这种特点。

图片

纪年汉画是汉画像石中的珍品。永元十年纪年画像石位于厅内西南角,虽貌不惊人,却很有名气。上部刻有文字,中部是一个手执笏板的人物,向左站立,下部是刻有斜纹的方框。伏身辨认上部有些模糊的刻字,得知这是一块颜氏祠堂的画像石,记载了颜文羽昆弟六人葬母的这一事件,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触景生情,回想这几年对小邾国历史的了解,西周末年,小邾子颜友分封来到今滕州市区东部,在商代倪城废墟上建都立国,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开创了500余年的基业,“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其后裔一支迁居鲁国曲阜,成为名门望族,出了颜回、颜延之、颜真卿等不少名人。也有一支仍固守家园,在小邾国故土上繁衍生息,参与了滕州地区汉文化的创造,也留下了历史的踪迹。

图片

人生无常,死后为空。然而汉代人却梦想得道升仙,永世长存,升仙图则是汉代人这种思想的反映。画面上层中间为西王母,左右两侧是伏羲女娲蛇尾相交,西王母左边有九尾狐,右边有玉兔捣药和蟾蜍炼丹;下层是牛车和羊车向左出行,一只鸟在上面飞翔,雕刻得精美细腻。望着蟾蜍一脸认真,兢兢业业工作的样子,回想起前年,去新疆天池西王母祖庙旅游,看到的蟾蜍炼丹造型却与之有些不同,好像有些偷懒,消极怠工。一时兴起,曾赋诗一首:“遥望雪峰绕寒潭,云托栈道去访仙。堂前殿内问玉兔,蟾蜍为何不炼丹。”

图片

斗鸡是我国古代一种娱乐活动,汉代就已盛行。古代的诗篇、绘画多有描写和刻画。走近位于厅内西北角的斗鸡图,感到画面清晰,干净利索,内容上分上下两部分,左上方是两只仙鹤啄鱼。中部是一个人挥臂指挥,两只健壮、肌肉发达的雄鸡“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欲作格斗状。斗鸡的右边有一仙鹤独立,再右有一人捕鱼,下部为车马出行,左为四骑车向左出行,后边有一人迎接一辆车马,“一脸谦恭露心诚,伏首帽落仍跪迎”,非常逼真,越看越觉得有趣。
图片

在导游的一声“再见”中,结束了滕州汉画像石馆的参观。带着无限眷恋,仍不愿离去,心想这些难得的艺术珍品,是滕州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吉光片羽,是无声的画、有形的诗,是两千年前图画式的信息库。
置身其间,近距离接触,可得乐增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与汉代的人物进行“对话”,方能真正体验到泱泱汉风、荟萃一石的精彩,感受到汉画深沉雄大、粗放豪迈的气势,领略到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奥妙。
怀着收获的喜悦,随着思绪的放飞,情感的波动,突然想起明太祖朱元璋一首诗中的佳句“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E N D——
 
图片
作者简介:颜道彩,山东滕州人,曲师大毕业,曾任报社副社长,党校副校长。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历史文化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