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市东城西城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一批道路拓宽美化工程的陆续完工,原来的交通拥堵的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些排污排水设施的更新改良,将大大改善一些重要区段的排水不畅问题;一批街心公园、社区绿地的建设将大大改进市民的居住环境,体现了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坚强信心。
但我们也同时发现:城市改造总是与大规模的拆除联系在一起的:多年前西城胜利广场的建设,就拆除了东营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胜利会场”;而今,建设仅仅二十几年的东城也有一部分建筑正在或已经拆除,其中也不乏堪称标志性建筑的楼宇。这样下去,我们的城市建筑虽然是常建常新,但失去了对历史沧桑的记载,后来的人们要想知道当年的风貌只能翻照片了! 国外一般的建筑,使用寿命要求是70-100年,一些重要建筑几百年、上千年也保存完好。所以,到欧洲,尽管很多国家没有中国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却有一些几百年、上千年的建筑供人们观瞻;在一个不起眼的建筑前,你会看到这里曾经住过某某名人的提示牌。他们的文物往往是祖宗留下来的房屋、用具,而我们的文物往往是靠掘祖坟找到的殉葬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目前我们国家拆除的建筑很少有达到设计年限的,很多只有二三十年甚至更短就被拆除了。这些拆除的建筑除个别却因建筑质量差必须拆除外,很多都是还能继续使用而被硬性拆除的。从经济角度讲,这种拆除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从文化的角度讲,这种拆除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对文明的一种破坏! 城市改造中这种动不动就大规模拆除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方面是前期的设计缺乏远见,不合理,导致建筑无法承担应有的使用价值;有的是建筑质量太差,使得建筑整体成为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隐患;还有的就不排除求新求异、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 东营是一个仅有三十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与很多历史名城相比,我们的建筑缺乏历史文化内涵。但一百年、几百年之后呢?我们不能一直建了拆、拆了建,我们的城市总不能一直是新的,我们应该在今天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念想,在城市改造中,拆除建筑设施应该慎之又慎。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应该尽量保留,需要维护可以维护;一些设计规划与旧有建筑冲突的,应该尽量保护旧有建筑;对那些不得不拆的,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将来不再出同类问题。 城市改造应该慎拆,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建设理念。 |
|
来自: xiongmao007 >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