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知识上有跨越,心理上更有跨越。我经常给家长讲,孩子小学时期的重中之重是“养成”教育,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到了初中,孩子的学习心态往往决定一切。有些孩子,不管小学成绩如何的好,初中阶段的心态出现不稳定,将直接导致求学之路的失败。尤其在初一这个过渡时期,原来成绩好的,因为心态不好,会最终败下阵来;而最初成绩不好的孩子,因为进入中学后心态转好,知道学了,便逐渐成为后起之秀。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备借鉴。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都会惊奇地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相对管的很松散了,各科作业留得很多,就不再有老师亲自面面俱到的检查程序了。自习课不再有老师的控班监督,更侧重学生的自律。但总有一些习惯不好,难以自控而交头接耳说话的孩子会影响周边一大群孩子,这一点,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足以警示你的孩子小学成绩很好,而初中成绩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所以,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心态尤为重要,尤其学历不太高的家长,孩子小学时期你陪读陪写陪练,进入中学会搞得你措手不及。 2、思想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队。 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一至初三的知识点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得不牢,不能开拓思维,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其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点的领悟能力自然受限,到了初二,随着知识点的拓宽和难度加大,有很多孩子就会感觉学习很吃力了,尤其那些初一数学就没有学好的孩子,进入初二的畏难情绪逐渐加大,在学校也就容易出现随波逐流的心态,回到家事事又被家长监管唠叨,其叛逆心也就由此开始爆发,家庭教育失控会让家长感到有劲无处使或有种力不从心的孤助无援了。所以,孩子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4.“不会就问”不一定就是个好习惯。 不会当然要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表面上看这是对的。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只有自己亲自弄懂,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请教得到的知识,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但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懂和具备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一旦下次再遇到类似题型,还是一头雾水。所以,这里我还是希望家长要明白:中学的孩子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善于独立思考,或从多个渠道查资料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一种学习态度。如果实在解不出再向别人请教,这时孩子的心态就会非常珍惜请教的机会,也很注意怎样思考的脉络,而不是仅仅关心答案。 5、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进入初中以后的同学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成长方面的问题,比如不管怎么努力,总感觉成绩停滞不前,平时与同学、老师之间也开始出现了小矛盾等。如果这些小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情绪,甚至有些同学会因此而一蹶不振。所以,孩子进入中学就不能依然把他当小孩子对待了,应该与孩子多聊无关学习方面的话题,从侧面感知孩子的成长心境,疏导孩子心胸宽阔的人生观,遇到问题要鼓励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多从自己方面和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总之,初中的三年是关键的三年,而初一则是初中和能否升入高中最关键的一年,我历经二十余年的教育案例,越来越深深的感觉到,孩子一旦在初二出现了问题,其成长心态就不是简单的说道理就能教育好了,而是艰难的心理行为矫正!这时期的教育风险,家长不愿意承担,老师更不敢承担,最终受害的是孩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