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养正堂谈养生:养正七论之阳主阴从论

 专家谈养生 2012-03-28
从本草养正堂养生的平衡论我们知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是,阴阳平衡绝不等于阴阳平等。本草养正堂援引中医圣典《黄帝内经》 认为:人体的阴阳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

  本草养正堂援引《黄帝内经》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又进一步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只有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即饱满)的状态下的时候,才能阴平阳密。也只有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这就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固秘。《黄帝内经》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作用很强大,阳气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如果阳气不固秘导致“失其所”了就会折寿,折寿就是短命的意思。

  本草养正堂发现前人在《 医理真传》中则讲得更为具体:“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能充足流通,阴气就不会停滞,所以百病就不生,这就是健康的根本;反之“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阳气不足,就会气血阻滞百病丛生。本草养正堂简而言之,人体五脏六腑、经脉官窍、皮毛肌肉,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会得病。这个是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所以说阴阳平衡的基础或者说根本是阳主阴从。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只有阳为主导,阴为从属,阴阳才能平衡。阴平阳秘这一理想的状态,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动态平衡,这就是阳主阴从论。

  懂得了阳主阴从论,本草养正堂就能进一步深化对中医养生平衡论的理解,也就能真正明白,人体的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在这里,懂医的朋友可能会问了,《黄帝内经》 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是为什么又讲到“奉阴者寿”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了。为什么“奉阴者”寿?它与“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因为“奉阴”阳就能不失其所,“奉阴”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阳气的收藏,这叫奉阴以藏阳。只有在生活中重视养阴滋阴,方能达到阳气收藏顾护之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落实养生之道,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让阳气好好收藏休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好好保养我们这个身体,保持体内阴津的充足,不要使阴津过于耗损,不要吃高热量的食物,不要过量饮酒,不要有过多的性生活。不然,阳气就真要失其所了。

  其实本草养正堂认为人体气化之理,全在阴阳二字。阳为阴的统帅,阴阳之道,阳主阴从,人体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为主导下的阴阳互根互生——阳生,阴始能长;阴长,反过来有助于阳气的封藏。本草养正堂讲的:“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善于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发无穷;善于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阳生阴长而泉源不竭。保阳不忘益阴,益阴不忘保阳方能阴阳平衡。但要明白的是:养阴、益阴、滋阴的目的是为了配阳、潜阳,是为了阳气更好的生、长、收、藏。这个主次一定要分清,养生只有以扶阳为纲,方能长寿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