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流世代 迎战求新的消费需求

 王道馆 2012-03-28

培养流世代  迎战求新的消费需求

创新没有特效药,也没有成功方程式,不同世代需要注入不同的创新因子。不过,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却有原理原则可循。从人性角度思考,除了天赋异禀、老天爷赏饭吃,热情、想象、激励、困乏、需求等,都可能成为激发创意的重要因子。

了解促进或阻碍个人创意的人、地、时、事物等因素,就能趋吉避凶,营造创新的得分环境。

创造得分环境

近代世界改变的速度与强度都甚于以往,“创新当道、典范不在”,让个人、企业都须重新思考,如何装备自己、植入创新的DNA,并打造创新的得分环境,打破水泥墙、竹篱笆,让创意恣意飞翔,使得员工及企业都能快速弹性应变,迎战求新求变的消费者需求?

据《高速企业》杂志归纳的“流世代”有4大人格特质:

1.不需要计划:看得太远,只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什么也看不准;

2.拥有“十八般武艺”:一有新事物出现,立即学习上手

3.对过去“无情”,对未来“热爱”:过去的经验未来不再适用,义无反顾地舍弃过去,才能在适应未来;

4.成为变色龙才是生存之道:如同你我每天都在使用的FACEBOOK,三不五时就更改设计或增加新功能。个人亦该改变工作内容、更换工作环境、转换跑道,各种改变都行,别让自己的生涯成为一滩死水。

企业不禁要问要营造怎么样的组织文化,才能将“流世代”人才用到极致、发挥创新力,为公司带来实质获利?

被认为本世纪最有创意的苹果电脑创办人暨前执行长乔布斯,并不认为“系统”能够激发创新,苹果的员工不会参加强化创新能力的研讨会,苹果不会在公司到处放置刺激创意的乐高积木。但乔布斯却以他个人独特的领导魅力、伟大的远景勾勒,不断激励员工的创意,带领苹果电脑改变世界。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贾伯斯的天份与创意,但仍然可以透过训练与规划,提升个人的创意力与组织的创新力,为企业加分。

每个人每天花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工作上,哪些是激励创新的因子?哪些又是扼杀创意的刽子手?企业要如何营造创新的得分环境?

培养流世代人才

创新不在水泥墙里、创新不在指令系统里、创新不在朝九晚五里,创新也不在例行事物中。组织内的“办公室”、“主管”、“老板”被视为是阻碍创新最关键的处所及人。要创新,就是要打破水泥墙的框架;要创新,就是要打破时空的限制。

据脑神经学研究的科学依据,若要活化神经元的突触,最好方法是多接触不同的人物与想法,让自己的思考模式受到挑战。接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多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事物交流,可以为逐渐僵固的脑子注入新的想法。

重要的是,要养成“逆向思考”或“另类思考”的习惯,不时要求自己跳脱熟悉的环境与想法,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要定时、定点、做同样的事,凡事多想想,如果不这么做,会怎样?如果那么做,会不会更好?

《揭密─透视乔布斯惊奇的创新秘诀》的作者卡曼.盖洛说,创新是一种新的做事方法,而且能够带来正面的改变,压力、冲突和需求都会迫使人们“找出新方法”,对照于“负面环境无法产生创意”的说法,是有冲突的。

同理,不管是人、地、时、事物,都可能成为激励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如公司老板,可能促进员工改变做事模式、想想构思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也可能让员工在咒骂、苛责及压力下,创新力荡然无存。

FACEBOOK、苹果电脑、GOOGLE、IBM等,都被视为具有创新力的公司,但是,研究人士指出:过去的创新成功案例不代表未来也会成功,流变世代中,创新没有典范,要丢掉过去,学习适应、理解、观察,每场战役,都是全新的开始。创新企业的挑战,才要开始!返回

导入限制理论来突破瓶颈

限制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的创始人高德拉博士曾借由简单的譬喻来阐述企业经营。他把企业比做一条需要乘载负荷的链条,链条连结在一起,象征企业完整的团队营运系统,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力量,才能从中创造价值。某些限制因素,会使链条无法承受负荷而应声断裂。这链条中最弱的环节就是“限制因素”,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瓶颈。

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工作必须互相、紧密配合,才能让投入的资源获得最大的价值,创造最高的投资报酬。但从实务上,企业受限于部门、人员及作业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阻碍,而无法有效实现营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可透过TOC的诊断,检测出企业价值链中的限制因素(瓶颈),并运用有限资源逐一突破限制因素,以达成营运总体目标的思考模式与落实策略,为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构与管理手法,协助快速寻找限制因素,提升附加价值与经济效益。

导入限制理论可归纳五项步骤为:

步骤一:找出系统中的限制条件。

思考程序中TOC提供了分析工具,协助企业透过绘制树状图找出核心问题。

步骤二:彻底活用限制条件。

找出的限制因素后进行突破对策时,经常出现对立矛盾现象,可利用“对立消解法(冲突图)”方法,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对立消解法可经由以下步骤来达成:1.确定最终共同目的;2.找出达成目的的双方必备的条件;3.依个别必备条件分别找出前提要求;4.从个别前提要求者中发现对立要素;5.从个别要求,必备条件中寻找创新思维,以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虽然“对立消解图”可以协助厘清问题与冲突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突破点,但并非是充分且完整的解决方案。应更进一步运用未来对策结构树状图(未来图),在现状图上将每一策略构想放置到要突破的环节,重新绘制逻辑连接,在现况图的基础上形成未来图。

步骤三:促进其它条件配合限制条件执行。

解决限制瓶颈方案时,其它环节应在改善时完全配合限制解决方案。这种理念与作法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集中企业能量,以单点突破方式改善。

步骤四:强化限制条件。

改善核心问题必须有配套措施,若不能有其它配合措施加以制度化,不但未能真正解决原本的限制条件,反而制造更多有形、无形的瓶颈。

步骤五:避免惰性,持续改善系统限制条件。

当最大限制条件解除后,系统上原来“次要”的限制因素又会变成阻碍整体目标的新瓶颈,必须依循一到四的步骤改善。

运用TOC,可以找出企业阻碍,达成最佳化,成功关键要素包括:

1.领导者秉持愿景、使命的经营理念,宣誓决心、全力参与改善并给予应有的资源。

2.建立激励、奖惩制度,鼓励积极正向的参与文化,并借此发觉组织内革新的人才;对改善贡献的成员,应给予适时且实质的奖励。

3.改善行动应由内部发动,将顾问的辅导作为谘询的机会,加强成员主动议题与思考的能力,以形塑自主改善的环境。

4.组织成员基于共同价值观与目标做出承诺,激发达成目标的热情与责任感,持续保持灵活与思维来对抗惯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