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牖中望月

 江口之鸟 2012-03-28
牖中望月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看不然。眼睛固然能传达许多微妙的心理,但远不如书来的那样内容丰富,洞察明烛。人是敞开心扉,还是半吞半吐,就在这语言的曲折回环中,隐隐然表现出来。打开一本书,就好比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古人说观夫山水胜境,但我以为山水胜境,何尝比得上人内心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即使是那样有魅力,也仍然要通过文字表现出来。音乐已逝,断谱难成。美目流盼,不如空谷足音。真要与嵇中散同在现场,未必有此短章的魅力吧。
  
  人生履迹有限,既不能常登高山,极沧海,乐耳目之娱,陶胸中之气,又不能交接尽四方豪杰,与前人抵掌视见,也就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在一书半纸中感受另一方的水土,接触曾几何时的人物。然而刻形不如写神,刻物不如写人,刻貌不如写心。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我认为文学的擅胜之处尤在于此。它刻画人的真精神,表现人在环境中的感受与心态,风貌与神情。使人在通过对“异己”的品读与回味中,在事理和情趣上有所感悟。当然其它非文学类书,甚至广义的文化产品,也都体现作者的感受与思考,情趣与风格,只不过不如前者那样鲜明而生动罢了。
  
  因此文学抒发人的内在精神,并将它传达给其他许多人。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尤其琢意表现一种理想的胜境,旨在唤醒他人一同来实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适用于这里吧。相反,现实主义作品着意要描绘和批判现实,鞭挞不合理的现状,旨在唤醒他人进行抗争来改变现实。这两种文学所担负的使命显然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月朗风清,竹林茗饮,是一种清妙;而血与火,苦难与泪水的主题,则要带给人一种激烈的撞击感或崇高感。显然,在这里,旨与趣是一致的。
  
  然而,任何一部作品都难以将作者的全部内心都表达出来,蕴藉深长,常有待于读者的解读。 况且,美是不可言说的。一旦可以言说,那就不是美了。这正如水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世说》曾说:“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忘所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望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我这篇一个敷衍式的点染,也许谈不上直指文心,就算做牖中望月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