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摘登

 不解堂 2012-03-28
开展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3-7
作者:安徽省天长市纪委

为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拓展干部民主监督渠道,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社交圈中的情况,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干部监督进社区活动,把干部监督工作融入社区党建等基础工作之中,加强对辖区内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开展干部监督进社区活动,由于基本套路不清,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群众不清楚干部监督进社区的监督内容;不知道哪些干部是监督对象;干部与群众接触少监督不上,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就很难取得实际功效。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监督内容,切实解决群众搞不清监督什么的问题

干部监督进社区,究竟让社区群众监督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监督内容?这些都必须认真加以界定和明确。结合工作实际,社区群众监督住社区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应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监督领导干部有无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有无听信、传播和制造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以及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二是监督领导干部有无借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职务升迁、子女就学等机会借机敛财和有无用公款大吃大喝等违反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行为。三是监督领导干部本人或配偶、子女有无利用其手中职权收受好处、贿赂或用公款旅游等违反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行为。四是监督领导干部有无参加非法组织和社团、宣扬封建迷信和涉黄涉赌涉毒等行为,有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社会交往。五是监督领导干部能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模范处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倡导文明新风。六是监督领导干部能否自觉服从社区管理,积极参加社区各种公益活动,带头履行相关义务。

监督内容明确后,还应广为人知。各地纪委、组织等部门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平台以及采取发放印发《致社区群众一封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监督内容。各社区基层组织还应利用会议、走访、晨练等机会向监督信息员以及社区群众宣传讲解,提高干部监督进社区的监督内容的群众知晓度。     

二、广开监督途径,切实解决监督渠道不畅的问题

只有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为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注入新活力。因此,要广开监督途径,切实解决监督渠道不畅的问题。

一是重视选聘社区监督信息员。让社会群众踊跃地参与到具体的监督过程之中,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解决好有人监督和“管到看不到”的问题。选聘工作应采取群众推荐和组织考察的方式,聘请政治素质高,社会形象好,公道正派,热心社会事务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长期居住、生活在社区的在职或离退休党员干部、教师、职工等群众代表担任社区监督信息员。同时,要交给监督信息员开展监督的方式方法,社区等基层组织对监督员信息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即通过日常观察、上门走访以及与居民交谈等方式收集群众对住社区党员干部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社区党组织,提醒大家注意把握分寸,合理、合法地开展监督。

二是在社区办公场所和相对独立的小区设置干部监督意见箱,公布干部监督电话,及时听取和收集社区群众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反映。

三是适时开展走访评议,加强与社区群众的沟通交流。纪委、组织等部门要定期召开由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以及监督信息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居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意见和建议,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廉洁自律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明确监督对象,切实解决监督目标不明的问题

在社区,不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都很脸熟,但其中,究竟哪些人是需要监督的对象?许多社区群众并不清楚。因此,要解决好监督对象不明、要素不清的问题,方便社区群众开展监督。

一是明确监督对象。要公开明确住社区的副科级以上干部是监督的主要对象

二是适时公开领导干部的相关信息。纪委和组织部门要将住社区的副科级以上干部的照片以及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定期向各社区通报,各社区要及时建立住社区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并利用社区公示栏、板报、安民告示等平台定期公布住社区领导干部的信息,便于群众及时了解监督对象的相关情况。

此外,在社区采集领导干部相关信息过程中,纪委、组织部应督促领导干部积极配合社区工作。对提供个人信息不愿配合的干部进行谈话教育。

四、建立交流平台切实解决群众监督不上的问题

拉近领导干部与社区群众的距离,建立干群之间频繁接触、交流的关系,解决社区群众贴不上、够不着监督的问题。

一是主动融入。各地应建立领导干部在社区的学习交流、座谈走访、检查督促、汇报总结、考察评议等制度,纪委、组织部要联合发文、召开会议,要求住社区干部亮出身份,融入社区,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多途径接近群众,自觉接受监督。去年8月,安徽省天长市住园林社区的6名领导干部联名向住社区的3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发出“进社区、亮身份、受监督、树形象”的倡议书。市林业局副局长潘建民主动参加新河小区绿化活动,联系市苗圃,为社区提供了30棵香樟树,并发挥自身特长,指导群众美化环境。

二是上门邀请。社区组织对居住在社区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进行必要的调查摸底工作,弄清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要采取上门请、提前约等方式,主动邀请住社区干部参加公益活动。各社区还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向住社区干部通报社区建设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用好监督成果,切实解决社区群众监督空对空的问题

开展干部监督进社区活动,难免会有群众提出疑问,担心这样的监督活动会不会空对空、流于形式。对此,纪委、组织部门应把干部的考察使用和评定干部与社区的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强力推行干部监督“三进社区”,即干部提拔公示进社区、年度考核民主测评进社区、评先评优进社区。应明确规定,干部选拔任用除在本单位、媒体上公示外,还必须在拟提拔干部居住的社区进行公示,听取社区群众意见。纪委、组织部对社区群众反映的干部情况要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干部个人社区表现档案,进入干部监督信息库,作为评定干部和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纪委机关要对社区群众反映的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违纪违法行为,应及时安排调查核实,予以处理。每年对社区反映的干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领导干部个人“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情况及时录入干部的廉政档案,作为评价、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组织部门要定期汇总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表现情况,作为党组织使用和考察干部的参考依据。这样,既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社区监督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又增强了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有效杜绝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