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不知纸笔贵

 乐陶陶598 2012-03-28

我爸属于那种拿重不拈轻的标准大男人,两眼不观油盐事,充耳不闻菜场声。对于拿重不拈轻我妈一直持听之任之的态度,但对后面半截却深痛恶觉,必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柴米油盐看似又细小又琐屑,但却实则包含了一个家庭过日子最精髓的华章,并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执着千丝万缕地维系着一家人对家最长久的热情。

所以我爸虽然对自己的十指不沾阳春水耀耀自得,但却经不住我妈“当家才知柴米贵”的愤怒和谴责,每次我妈一说这句话,他便赶紧讨好地去买菜扛米了,以实际行动坚决谴责自己对家庭事务的不热心参与。

我妈有时也拿这句话谴责我和我弟弟不知当家的难处,但是我和我弟弟比我爸爸的觉悟差远了,所以我妈这句百用不爽的话在我们这里往往非但得不到同情,还会被反抱怨。“切,读书方知纸笔贵啊。”我们一脸愁苦地回嘴,因为读书的事情似乎确乎比吃喝拉撒更上得了台面,我因而往往在气势上又更甚一筹。我妈往往听完这句话就沉默了,也顾不上我们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不过,说句公道话,“读书方知纸笔贵”,这倒真是我在十几年漫长的读书生涯总结出来的白金箴言,其后包含了我无数次亲身的摸爬滚打,绝对经得起实践的推敲。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用的铅笔或草稿本都是家里人买好的,一截短到不能再短的铅笔头想回去换一支新铅笔,家长必定横眉怒喝:“浪费!明明还有这么长一截!”边说边拿手指的一节指节比那长度,仿佛那指节不是普通人的指节,而是格列佛游记里巨人国里超级巨人们的指节。比完,拿根小木棍往铅笔头上一绑,铅笔头顿时摇身一变就投胎转世了。我实在120分的不愿意,但还是畏畏葸葸接过来再将就两天,这两天里只恨不得争分夺秒都在写字。

其实家里人买好了回去换倒还好,绑了小棍的铅笔终究不过是黄昏的夕阳,再不愿意,也挡不住新铅笔终将到来的黎明曙光。最可怕的是,偶尔家长发个善心,赐下两毛钱,大手一挥,自己买去吧。

从那时起,我便深刻领悟到了没钱乃千恶之源,有钱却是万恶之源的道理。平时没钱的时候,见到商店小摊知其不可近,眼也不明耳也不灵,脚下生风就走了,眼巴巴想的不过只是新铅笔。

但有了钱后却不一样,平时看不见的东西这会儿都花花绿绿在眼前晃来晃去了,闻不到的东西也都喷香扑鼻了。刚好,手里有两毛钱的底气,于是雄纠纠气昂昂地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之间踱来踱去,自有一番威风。这看一下那看一下后,想着自然是要走开的,偏偏脚跟灌了铅一样挪不动,加之老板一脸阴沉的鄙视,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心里豪迈的气息噌地窜上来,钱一付,抱着一根冰棍或米花糖就走,大踏步出门,心里有一种手刃仇家的快乐感。

不过这种快乐感比零食被消灭的速度还快,通常是零食还在被小心翼翼地一点点以欣赏的速度吃下的时候,心里已经转喜为忧了。毕竟那两毛钱是御用来买铅笔的,现在钱已经没了,铅笔却还躺在那堆花花绿绿的零食中间颔首微笑不动身。

还有点回转余地的是,家长通常不会检查你到底买了铅笔没有,他们只管你没再跟他们要钱。所以有时候就去跟别的小朋友求情,这儿借一截铅笔头那儿要一截铅笔头,自己模仿家长的手法绑了小棍支撑一段时间。支撑到数着日子又可以重新买铅笔的时候,那种心情我揣测大概不会比推翻三座大山的激动和舒畅少一丝一毫。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好的运气和毅力迎来解放,毕竟小朋友们的铅笔头也不多,往往还僧多粥少。连小棍也没得混的时候就只能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向家长坦白,然后以一顿竹笋炒肉丝的高昂代价获得一支新铅笔。

以读书方知纸笔贵啊,这是我打读书那天起便以及其惨痛的教训和屈辱的经历总结出来的深刻真理。这种为纸笔的贵重头痛不已的情形持续到初中。那个时候当然已经不至于为一支铅笔愁得天地失色了。但当我们老师提出全班每人交纳十块钱为班上建立公共书库的时候,大家还是惊得面面相觑。须知一来这在学校里没有先例,二来我们那个时候住校,差不多的人每周的生活费也不过三块钱,五块已经是该被批斗的地主了,十块钱如何能不是一笔让我们不知所措的巨款呢。

形势是在高中的时候发生颠覆性逆转的,我的高中是在县一中读的。这里的学习氛围远不是一所乡村小学和初中所能比拟的,倒不是说它要高尚和明智多少,如果说一所乡村小学和初中的教育充满了不舍蝇头小利的小农思想,偏执而狭隘,县市重点学校则是暴发户般不计成本的血拼,野蛮而疯狂。

在高中里面,大家卯足了劲龙争虎斗,家长只恨不能把脑袋借给孩子而耽误了孩子夺取锦绣前程。花钱进好学校好班级、请名师补课、买昂贵补品、购最先进学习工具,眼睛都不眨一下,仿佛扔出去的不是真金白银而只是自来水。

连我这种曾经为十块钱的公共书库建设而愁苦不已过的人也甩了大把的钱在各种课堂之外的教辅资料上。这些教辅资料动辄几十上百,买了来有没有时间做倒还在其次,买却是一定要买的。这些最后按斤论两折卖出去的书如同定风丸,帮我抵挡着足以撼动千斤巨石的你追我赶恶斗之风。

这时候的纸笔贵则贵,但在埋头苦读而不问俗事的清高与无奈里多少显得不足挂齿。而到到大学后,则又是另一番风景了。

大一的时候,在十几年应试教育磨练出来的勤学苦记还须臾不缺地完整保留着,认真阅读教科书,吭哧吭哧抱着本子抄笔记,简直不亦乐乎。但也很快发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大学里完全不适用,虽然这句话曾经支撑着老师对我们全部的教诲。

我以前一直同情老师,教的东西永远是那么点,三年一轮回地在黑板上抄写同样的内容,简直是太折磨人了嘛,所以我发誓不能当老师,再想塑造灵魂获得工程师的美名也要忍住,不去受那洋罪。也曾一度纠结困惑,一边是蜡炬成灰的伟大理想,一边是枯燥无味的现实,根本是现实版的哈姆雷特之问嘛。

但到大学后我才发现,老师用ppt轻易就解决了我为之纠结困惑了十几年的难题。一个ppt一劳永逸就解决所有问题,不但不用年复一年写相同的字,连复制粘贴都免了,十年前的教案体现在ppt上十年后依然能宝刀未老大展拳脚。有的时候甚至一劳都免了,网上相同课程的下一个,教同一门课程的别的老师那儿拷贝一个,均是便宜行事之道。

而且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又不同,一门课程是不同的年级每年都在教授,其乏味程度比中学老师自然更胜一筹。所以讲课的时候略带而过的情况自然也是常有的,ppt哗啦啦翻得飞快也就不难理解了。地下一干应试教育的成品虽然久经沙场早练得行云流水的书写速度,但毕竟写和说是物种之间的差异,所以往往是不及仔细听,更不及抄得完全。

ppt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形备神不备,有声音有画面有3D演示,又形象又生动,热闹非凡,但就是转化到文字上的笔记时却会发现逻辑不清条理不明,让人整理时深深挫败。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大学,据说美国国防部都挡不住因为ppt的只有要点又花里胡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对咱们的大学老师哪能求全责备。

当然,这只是在抄写笔记上面貌似中肯实则混淆视听的追本溯源,实际上是,等我们在大学里面呆久了,地皮也踩熟了,规则也摸透了,人也混老练了,笔记已经木有存在的理由了。一般来说课是可上可不上的,上了的课也是可听可不听的,听了的课也是可认真可不认真的,重要的是期末考试的时候要到老师的ppt,回去认真揣摩个三两星期,略领精髓,老师也就不好意思不让你过甚至不让你得高分了。

若有那个老师敢犯众怒不给ppt,给了ppt不给及格,给了及格不给高分,那我们一定不惮在课堂上给他最大的纠缠,还要在bbs、人人网、贴吧、口口相传的任何有效途径中将其臭名昭著天下,最后甚至还要在评教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给其打上最低分作为致命一击,以平众怒。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偏离主题了,貌似还在说读书,纸笔却已然消失无踪了,哪里还知道纸笔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