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产的御窑金砖

 苏迷 2012-03-28
       御窑金砖-乾隆方砖       金砖是怎样烧成的     金砖雕刻难觅传人
        苏州城北部以前是农耕地区(现为相城区),阳澄湖水灌溉两岸农田,孕育岸边稻谷飘香,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乡"之称。农耕之余,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利用特有的"黄泥"制坯成砖,每年稻麦两季收割后的稻柴、麦柴、砻糠成为烧窑的极好燃料,御窑村自古以来就以烧窑为生,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自成一整套制作优质砖瓦的工艺。

  明清以来,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受到历代帝王的器重,为皇家御用,也是当代修缮宫殿皇陵和其它古建筑不可缺少的砖瓦用品。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因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室御用,所以称为'京砖',后逐步演化,统称为'金砖'。

  陆慕御窑金砖源远流长。最早烧制古金砖的确切时间不详,据《中国文化遗珍丛书·苏州卷》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经苏州香山邦工匠的推荐,特派官员到陆慕监制金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遂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据《造砖图说》记载:"自明代永乐(1413年),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

  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门(天安门)的地面铺设就采用了御窑金砖。

  据(《明史·仓货志·烧造》)记载:"到明代嘉靖时,营造尤繁。嘉靖十六年(1573年),作七陵、造内殿、醮坛。""是时,营建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明正德年间宰相王鏊主修的《姑苏志·窑作》中载:"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第972页)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三年多,亲自督造五万块金砖,多产自陆墓御窑村。御窑金砖烧制进入全盛期。金砖造价高达一块金砖9钱6分白银,相当于当时一石大米的价钱。清代除继续为皇宫、官府衙门使用外,也为苏州园林、道观庙宇、巨富达官的厅堂所用。

  在御窑村及陆慕镇十余户市民家中仍保存着明、清时期御窑所制古今砖50多块。现存世最早的金砖是正德元年烧制的,留名金砖上的明、清苏州知府有30多名,留名金砖上的窑户姓名有50多人。
       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在御窑流传着一首民谣:"御窑要唱御窑经,御窑砖瓦有名声,御窑两字皇帝赐,六百年来到如今。自古以来,御窑金砖独享尊崇。

  御窑生产的金砖,方正古朴、表面光滑、色泽青黛、光可鉴人。

  明代的规格大多为长度66厘米、宽66厘米、厚8厘米。

  清代规格大多为长度72厘米、宽72厘米、厚10厘米。前者俗称"小金砖"后者俗称"大金砖"。

  清乾隆年间又生产了另一种规格的小金砖长度为55厘米、宽55厘米、厚8厘米。

  御窑金砖制作工艺非常繁复辛苦,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所描述:"又细料方砖以砌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这里所指即御窑金砖。这种工艺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序多达二十余道,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

  现将其中几道主要工艺作一介绍。

  选泥:陆慕御窑被选定为御用金砖产地,首先是因这里的土特别好,地表下的中层土没有杂质,不含沙,是优质的粘土。尽管如此,御窑制作金砖还要把好选泥这头道工序。先打一探洞,知其土层结构,鉴别土质优劣。应选江南特有的粘性强、质细的纯黄泥。采土后运到场地任凭风霜雨雪侵袭,使其分解,俗称"冻土"。冻土的好处是使泥土无硬块,易翻踏、质细而粘性强能做出上等金砖。

  练泥:将采出的上好泥土一片一片地扦,直到把泥块全部扦碎,并且扦得越碎越好。然后往泥堆里加入适量的水,赶着牛或人用腿反复在泥堆里趾踏脚踩,把烂泥练熟。俗称"踏黄泥"使泥稠成泥团,方可再做坯。优质的御窑泥土,因为粘性好,可以搓得很长很长,而别处的土,就少有这种特性。

  制坯:将练好的泥填进以木框制成的金砖模具内,俗称"掼砖坯",这是劳动强度很大的力气活。砖坯不能有任何气泡,需一气呵成,然后用铁丝做成的弓割削坯面,使其平整。砖坯制成后,不可在阳光下暴晒雨淋,要放在室内通风晾干,坯面上不能有任何细纹裂痕,《天工开物》记载为"阅八月而后成坯",即历经数月方能进窑。

  装窑:须用大窑,每窑一般只能装一百块左右的金砖坯,最多不能超过三百块,金砖烧制对窑内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窑心部位才能烧制,得按一定方法迭在窑中央,四周得用普通砖瓦贴近窑炉四壁将金砖围护好,以防窨水时水滴直接滴到金砖上,产生白斑和斑纹。据元和镇志记载:"御窑金砖"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对其质量要求特别严格,所以每窑产优质金砖数量很有限。

  烧窑:需"防骤火激烈",要用文火,掌握窑温变化,先以麦柴、稻草砻糠等文火烧一月,然后以片柴烧一月,松枝烧四十天,要烧一百三十天左右。开始期窑温掌握在110℃左右,然后逐步使窑温升至350℃-850℃之间,这一时期称为氧化期,最后烧结期的窑温可达1000℃左右。掌握窑温全凭烧窑工的经验,这种大师傅也为数不多。稍有疏忽即成次品。

  窨水:从密封的窑顶持续放水,要掌握放水快慢速度,不紧不慢持续不断。使金砖在窑内产生窑变,从赭红色变为青黛色、切记不能漏水,否则金砖上会出现白斑成次品,甚至整窑报废,前功尽弃。

  金砖制作工艺繁复,费时长久,一块金砖从采泥到出窑,要历时一年多时间,出窑后再经切片、打磨成细料金砖。因对其质量特别严格,故每块金砖上都有监制官府和窑户姓名,以备查验。御窑金砖主要为手工制作,相关器具比较简单。

  选泥器具

  钢扦:打探洞用

  加长铁锹:深挖土层用

  箩筐绳索:运泥土用

  制坯器具

  各种规格的木框模具:制坯用。

  铁线弓:以竹片为托,铁线为弓,成弓形,"弓戛其面"割平砖坯表面,使其平整、光滑。

  烧窑器具有:

  长柄铁叉送各类柴草入窑用。

  长柄铁锹送砻糠入窑用。

  其它器具:

  水桷:窑顶窨水用。

  水磨石:打磨细料金砖用。

  燃料用麦柴、稻草、砻糠、片柴、松枝等。

  主要作品: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天安门城楼、北京天坛祈年殿等。

  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厅堂、北京香山公园、颐和园厅堂等。

  寺观建筑: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寒山寺大雄宝殿、西园寺天王殿;浙江普济寺、法西寺;杭州灵隐寺、南京夫子庙等。

  海外建筑:美国纽约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中国式仿古建筑等。由于制作技艺的独特性与精密性,金砖制作经历代无数工匠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其工序之多、工艺之繁复精密、制作周期之长,为砖瓦制造业所罕见。一块金砖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严密性。在过往的时代,金砖是皇家御用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质量跟踪与监督体系,其严密与严格程度保证了金砖制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平均误差不超过一毫米。

  正是由于这些独特之处,成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象一块乌金。敲击时会类似金属的铿锵之声,被誉为:断之无孔、敲之有声"的上乘砖瓦。作为中国古代砖瓦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御窑金砖自有其独到之处。

  金砖制作选用的泥土是阳澄湖畔特有的黄泥,这种泥土质细腻、粘性强,陆慕御窑的先民发现了这土,是制作金砖的上好原料。并由此,创造了烧制金砖的精湛工艺。这种特殊的土壤、特殊的工艺竟然"变土为金",制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御窑金砖。它植根于吴文化的土壤,是吴文化的产物,为我国窑砖文化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是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其挥笔撰文,在《造砖图说》《金砖墁地》《明史·仓货志·烧造》《姑苏志·窑作》《天工开物》等古史中记载它的独特技艺和妙用,在当代《苏州香山建筑》《中国文化遗珍丛书·苏州卷》《太湖文脉》等著作中皆有文登载,赞美称颂。

  用金砖铺地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可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历百年而光滑如新。金砖能把雄伟的宫殿衬托得更加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更加富丽舒适,是集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优特产品。

  八十年代末,北京故宫为修复"三大殿"内外地面,采用御窑金砖18万块。2003年北京天安门大规模修缮,采用御窑金砖1万5千多块。2003年北京天坛的修缮也选用御窑金砖。现在,故宫每年修缮所用砖瓦都采用御窑金砖。

  此外,南京夫子庙、杭州灵隐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苏州玄妙观、寒山寺等建筑的修缮也都曾选用御窑金砖。御窑金砖还飘洋过海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饮誉天下。

  金砖还有特殊的用途,可作为练习书法的"习字薄",用水一擦,就可以再次书写。金砖还是上好的古琴琴砖,置古琴于金砖上,演奏时琴音会变得更加优美清越。

  御窑金砖是文化孕育的结晶,凝聚着御窑人的灵巧和智慧,它是我国砖窑文化的一个亮点,含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用御窑金砖铺设的故宫、苏州园林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修缮时依然采用它,使之"原装原配、修缮如故。"它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为东方文明古国增添了光彩。可以说,保护金砖制作技艺对于古建筑的修缮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御窑金砖被评为"中国诚信名牌。"中央电视台《故宫》摄制组曾专门到御窑拍摄制作过程,全国各地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先后报道和介绍了御窑金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