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贤从画中走来

 上海图书馆66号 2012-03-29

 

萌生、成熟、繁盛、跌宕的艺术分期之见

中国人物画史是一部从萌生、成熟到繁盛、跌宕的历史,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分期清晰地反映了画史演进中的基本特征。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并不具有独立的绘画意义。一般而论,中国人物画萌生于岩画陶绘,初见于铜器漆画,起步于先秦帛画,出现于汉墓壁画,所谓祭祀舞蹈花山露,人面鱼纹仰韶图,宴乐渔猎攻战壶,人物龙凤先秦浮。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右岸的花山岩画中的《祭祀舞蹈图》,人物形象生动,双臂弯曲上举,两脚分开下蹲,蛙状似的舞蹈,舞者高度概括,群体反复重叠,构图气壮饱满,画面稚朴感奋。中国人物画成熟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走向自觉、中国人物画趋于成熟的时期,所谓魏晋风骨士族兴,名家涌现浓于情,六朝三杰后世摹,画圣画论见于形。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传承两汉之脉,仍居绘画主流地位。人物肖像、历史故事延续,道释流行,仕女、风俗亦已进入绘画视野。多为壁画,亦有了卷轴画。画圣画论深入气、妙、神、意象等美术范畴,提出风骨、神思、得意忘形、传神写照、澄怀观道、气韵生动等美学主张和命题,形成平面化构图法则,磨砺以点线结构为主的造型能力,探索流畅夺目的线描法和象征化的色彩敷染法,对于人物的描绘完成了从汉代实用的、道德的角度向审美角度的转型,艺术的功能也从社会伦理的警世醒世转向艺术形象的风骨、风采、风神和风韵,强调个人的气质、才智与精神状态,追求起人生的价值,许多传世名作一改中国人物画萌生时期的稚拙之风,讲究技法,诵读起妍质相参、情韵绵绵、形神兼备和骨气奇伟。三国、西晋是人物画艺术跨出秦汉之囿而步入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代表性画家是东吴的曹不兴和西晋的卫协。研读六朝三杰有利于深入了解处于成熟期的中国人物画。中国人物画繁盛于隋唐、五代和两宋。隋代人物画传承东晋南朝风格,属意温雅、用笔调润,以形写神,倾情绵密。隋代画家展子虔对唐代绘画影响很大,世称唐画之祖。盛唐大兴,领土远扩,文武皆灿,名家辈出。绘画以道释为主,涉及人物、仕女、写真、神佛、高僧、人马、风俗、古贤、高士、武将等,焕然而求备,经典而势壮。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历数唐代人物画家,为综观唐代人物画家提纲挈领、指点迷津。五代时期中原政权频繁更替,争事不断,画坛在消沉、变异中演进。到了五代,西蜀前后主、南唐都沿袭唐代翰林院,并出现了独立的专门管理画家的画院,在西蜀画院中有画家宋艺、黄筌、高道兴、董源、徐崇嗣、黄居等,顾中、周文矩都曾是南唐的画院待诏。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和《宫中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卫贤的《高士图》等都是这一时期人物画传世之作。中国人物画跌宕演进于元明清。百年元朝,中国绘画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明劝戒,着升沉的辅教功能让位于自我表现聊以自娱,进入了元人尚意、抒怀明志的时代。在赵孟和钱选、高克恭等人的倡导下,托古改制的风气逐步形成。在艺术形式上,诗书画印结合已为元代画家普遍接受。元代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明代人物画在消沉跌宕中别树一帜。明代初期,画家以物象求笔墨,强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直接审美感受,所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明代中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追寻元风,关注心性,诗书画三绝一体,重在写意,崇尚创新。明代后期,人物画出现南陈北崔,风格奇古夸张,实现人物画新的转身。

故实、文士、释道、诗赋的艺术分类之考

世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包含了广泛的题材内容,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和演变过程。为了更好地帮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主题和艺术分类,展览从人物画的题材内容上把60件作品分列为盛世繁华文士雅韵释道仙界诗赋幻化四个专题加以展览,以分别展示故实、文士、释道、诗赋的艺术分类。在第一部分盛世繁华的主题下,展览选择了一些表现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城市景观和节令喜庆等内容的代表性作品,来反映中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文化精神和民俗风情。五代《闸口盘车图卷》和元《山溪水磨图卷》直接表现了古代生产活动的写实场景。《闸口盘车图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府对农业生产的有效管理。图中精确描绘水磨机、罗面机的装置构造,在机械工业史上提供了重要的图像依据。《山溪水磨图卷》描绘了规模更为巨大的山间水磨作坊。这类直接描写生产活动场面的绘画作品,在存世画迹中颇为少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即是宏观地展现汴京交通运输、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文化娱乐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生活的杰出作品。以致在后世,摹仿本和袭用《清明上河图卷》标题的作品层出不穷。明仇英传世有《清明上河图卷》仿本,其结构大体按原作的景物顺序布局,卷末所绘金明池龙舟画舫一段,为现存张择端原作所无。然而,此图对于细节的描绘与原作明显不同,这些变动可以说是加进了时代的新内容,衬映出明中期画家寓居的苏州城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景象。第二部分文士雅韵选取了士大夫文人画家和一部分宫廷画家表现文人物质生活、精神追求的人物图卷。士大夫文人画家参与绘事,在题材选择、情景构思、人物塑造和笔墨趣味上,必然会注入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自元代以后,文人画家处于画坛主流地位,表现文人物质生活、精神追求的题材就逐渐增多起来,并一定程度影响了宫廷和职业画家的创作取向。如唐孙位《高逸图卷》、南宋马远《松寿图卷》和元盛懋《秋舸清啸图卷》都是反映文人士大夫希图避世逍遥、放达不羁、寄情山林的代表作品。唐代孙位《高逸图卷》取材于东晋竹林七贤的故事,画家在画中精确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貌神情,代表了唐代人物画的高水平。明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卷》等,则是再现明代文人士大夫向往和热衷书斋闲读、文会雅集、山林冶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明沈周《魏园雅集图轴》将文人雅集置于山林流溪自然环境中,更带有旷达野逸的情趣。明文征明《浒溪草堂图卷》表现文人以书斋为中心的生活和活动。第三部分释道仙界,荟萃了中国古代释道人物画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综合了道教题材以及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北宋张激《白莲社图卷》,南宋梁楷《八高僧图卷》,赵孟《红衣西域僧图卷》,明王绂《观音像图卷》、丁云鹏《洗象图轴》是典型的卷轴式中国佛教人物绘画,和早期大规模出现的佛教壁画相比,显示了个性化和世俗化。明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卷》再现了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位禅宗大师的形象,禅师或面壁沉思,或平静禅定,或互相交谈,动态神情一一毕具。周围奔泻的泉流、深邃的岩穴、宁静的远山、青翠的竹林,烘染出参悟禅机之静谧、清幽的理想境界。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明唐寅《东方朔像轴》、张灵《织女图轴》、张宏《南极老人像轴》和崔子忠《云中玉女图轴》等都以本土道教人物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充满了世俗情趣。

经典、旷达、雍容、意象的艺术特征之析

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具有经典、旷达、雍容、意象等艺术特征。世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汇聚了唐至清代人物画精品60件,其中不乏唐孙位《高逸图卷》、北宋《洛神赋图卷》、元赵孟《红衣西域僧图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等赫赫有名的经典作品。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是一幅直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徐扬为干隆时供奉内廷画院的画师,他在干隆二十四年画成《盛世滋生图》(即《姑苏繁华图卷》)。他是苏州人,熟悉乡土风情,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了干隆时期苏州繁华茂盛的景象。画卷以苏州城内外灵岩山、木渎、石湖、狮山、何山、盘门、阊门、虎丘山等胜景为背景,将工坊市肆、舟船车轿、田耕渔居、买卖交通、婚寿宴饮、舞榭歌台、官衙考场、市民生活等种种物象和情景尽情展示,虽是一幅社会风俗画,却不失经典性。有的作品体现了旷达的艺术特征。明唐寅《东篱赏菊图轴》绘写东晋辞官隐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画面境界清幽高旷,渊明与客晤谈,意态悠闲旷达。明陈洪绶《雅集图卷》记载诗文朋友在园林聚会的场景,其中以擅长书画的米万钟为中心,参与者有当时名流袁中道、袁宏道、黄辉、陶望龄和愚庵和尚等,此画以示当时文人谈禅的盛行,体现了旷达之风。有的展品则具有意象的艺术特征。北宋《洛神赋图卷》以三国时期魏国曹植所作的《洛神赋》为蓝本,情节构思极富奇幻色彩,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树皆用线勾,无皴染技法,人物形象高古,堪称古代的奇幻连环画,具有意象的艺术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