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迷失

 杂货店伙计 2012-03-30

 

 

 

 

人性的迷失

 

 

 

     人类的发展,在人性的变化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尽性与化性的过程。马克思曾言:“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然而,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创造活动却充满着矛盾,人类的进步与人性的迷失亦是形影相随。这种迷失表现在人的理性、德性和情感的各个方面。

 

     把理性确定为人性标志的主要是西方思想家的功劳。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的命题。人的理性的高扬拨开了人性中的蒙昧和遮蔽,使人性的力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中普遍拓展,显示出人类自身的人性价值。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在近代自然科学及其实际应用中得到弘扬。正是科学技术的伟力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人类找到了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人用理性的、技术的力量所造成的生产技术秩序,一改过去那种人屈从于自然的被动局面。在变得强大的人类面前,自然开始隐退,人对自然的神圣感、敬畏感随着闪耀在自然上的灵光一起荡然无存。人们由对自然的膜拜转向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形成了在现实生活中独占鳌头的工具理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理性凭借激起人们的最卑劣的动机和情欲,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禀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加厉的方法,逐渐取得工业文明的主导地位。这种工具理性注重如何利用手段来达成目的,把效率逻辑作为评估和处理人类一切事物的唯一价值尺度。当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应用性被强调到极端之后,便出现了人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其结果是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的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工具理性的凯歌高奏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现实背景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在生产实践中的身份、角色就与以前大为不同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他们的个性的一定的发展:拥有羊群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成为牧人,拥有谷物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农民等等。正如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所说,在先前的农耕自然经济中,“耕作”还意味着:关心和照料,农民的所作所为并非促逼耕地。在播种时,它把种子交给生长之力,并且守护着种子的发育。但现在,就连田地的耕作也已经沦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摆置着自然的订造的旋涡中了。它在促逼意义上摆置着自然。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这种态度使人开始“敌视”自然。在人们看来,自然是外在于人的力量,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富源,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迫使自然为人的需要服务。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限于征服的范围,即使对自然的理论掌握,也不过只是表现为理性的机巧。正如黑格尔所说:对自然的实践态度一般是由利己的欲望决定的,需要所企求的,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正是把人的欲望奉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把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针对欲望,理性不再是审视其合理性,遏制其泛滥的力量,而是助长其威风,论证其合理性的工具。不断地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并将它们迅速地转化为物质产品,以保证人类生活的舒适和富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这就是工具理性最有价值的行为,并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资产阶级的启蒙大师们在反对中世纪神权的斗争中,就提倡将人的自然本性当作人的唯一本性,把欲望的满足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在他们看来,人是自然性的存在,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而自然本性的唯一目的是对个人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快乐就是善,快乐就是幸福。快乐之所以是善,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欲望。人性的欲望、快乐和幸福从而得到了合理性的伦理论证。

 

     人的欲望通过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合理化论证,成为社会的宰制力量,成了人的资格和标志。与此同时,人则被欲望所驱使和统治,异化为欲望的奴仆。人生的目的不再是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和终极关怀,二是拼命挣钱,及时消费,尽情享受“凡人的幸福”。衡量人的尊严和地位不是看人是否拥有德行,而是看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拥有金钱的多少。人的价值的大小是以住房、汽车、服饰的档次和名贵程度来标志。热衷于追逐物质财富,迷恋于感官享受,人最终成了经济目的的工具,变成完全被动的消费者,人成了片面的人。由此,人的生活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人性中无限美好的、善的东西被遮蔽、被压抑,人迷失了自己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之所在。这就是当今世界人的最大病症。

 

我国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国人罕言人性,或者干脆把“人性”等同于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人性。随着文革结束和我国社会的转型,挟裹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市场经济在给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和实际利益的同时,其负面之刃以金钱切割着人与人之间丰富的人性联系。当人们徜徉于技术的神奇、信息的快捷、物质的丰赡和生活的舒适时,不知不觉中忽略了情感的节制、德性的修养、理性的崇高和个性的丰满,从而出现了大量诸如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亲情淡漠、心理混乱、精神贫乏等人性迷失的现象。一些人用损害良心的办法赚钱,用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人性丧尽的人和事,使人闻之尤其顿生刺骨的寒意和锥心的疼痛。所有这一切都在警示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对德性的挤占、物质对精神的压抑、工具对素质的取代仍然可能造成现实人性的迷失。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仍应关注人性的复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