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

 清南文兵 2012-03-30
 中华各民族简介——彝族
 

彝族概况

 
 

历史: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人口:彝族人口现在约有838.6万人。

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经济: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风俗

图腾:

 
 

礼仪: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禁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到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食俗: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丧俗:彝族葬式,古代有山洞葬、树葬、陶器葬,以火葬和土葬最为普遍。火葬时需停尸三、五天,火化地点多选在村外的墓地,火化时忌讳中途添柴或重新燃火;宰羊设祭,要选公绵羊,忌母羊和阉羊。云南、贵州彝族进行土葬时,为死者穿单数件寿衣,忌讳双数,且寿衣忌有铜、铁纽扣。

 

彝族文化

 
 

语言: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文化: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文学:彝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类。神话有《人的由来》、《三兄弟》等;传说有:《狗传谷种》、《孔明大战山神》等。故事有《雨水雀》、《蛇郎哥》、等。诗歌有万行以上的叙事长诗有《诺叶》。

信仰:彝族除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外,绝大多数都信仰原始宗教,有多神祟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中主要祟拜地神、灶神、奄神、火神。

名人:曲焕章(18801938),字星阶,云南省江川县赵官村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医药学家,“云南白药”的发明人。

居住:彝族群众喜爱在依山傍水,层林环绕处居住。住房多为双斜面的木板房,少数富裕人家建有土墙。彝族的木板房,房屋用木板、篱笆排扎四壁,不留窗房,只留一門。屋頂盖薄板,屋脊搭篱笆,上压石块。室內用篱笆或木板隔成左中右3间﹔左间为臥室,存放粮食和贵重物品﹔中间为会客室、厨房等﹔右间存放粗粮,搁放农具,石磨等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別是近几年來,多数居住土木结构的新式瓦房,有的住进砖木结构的楼房。

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跳弦舞是有一百余套动作的舞蹈。取蜜舞是表现人们在挖地时突遇蜜蜂袭击时的情景;芦笙独人舞则是一种动作临场自行发挥的舞蹈;锅庄舞则是由于舞蹈的人们队伍围成锅庄形而得名。阿细跳月:一种彝族集体舞,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青年舞则节奏明快,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

民歌: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则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著名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

民乐: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彝族服装

 
 

服装: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娱乐

 
 

节日: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祭祀: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体育: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彝族式摔跤、赛马、跳高、跳远等。其中彝族式摔跤是最常见的项目。

武术:在彝族中盛行长柄刀术,以刀法分有“关公刀”、“蔡阳刀”、“梅花刀”、“春秋刀”之别。又以禄丰县高峰乡的彝族“大刀会”(农历六月二十七)、南华县雨露乡的白族“大刀舞”为有名(正月初八)。链甲亦是州境白族的特有武术种类。此外,棍术、拳术亦在少数民族中流行。陀螺、秋千、磨担秋亦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

游戏:彝族的游戏活动丰富多彩,“老虎抱蛋”、“老鹰抓小鸡”、“母马守子”、“百羊石”等都是彝族民间青少年经常开展的游戏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