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治动脉硬化十讲》第二讲(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助人为乐图书馆 2012-03-30

1【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或易感因素。主要的危险因素为:

一、        年龄、性别  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们的动脉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年龄和性别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二、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即β脂蛋白,特别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前β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亚组IIHDLII)降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增高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新近又认为脂蛋白(a[Lpa]增高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三、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脉做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高血压的原因之一是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升高,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是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原因之一。

四、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五、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患者中本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这高2倍。本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者也常见。

次要的危险因素尚有: ①肥胖。 ②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廹感者。 ③西方的饮食方式:经常进较高热量、含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的食物者。 ④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指的家族型高脂血症是这些家族成员易患本病的因素。此外,近年已克隆出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相关的易感或突变基因200种以上。 ⑤性情急躁、好胜心和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的A型性格者。A型性格者经常处于慢性和急性精神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一方面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另一方面造成动脉痉挛和血液高凝状态,并使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升高,血压增高。第②的发病机理也同样。至于肥胖、西方的饮食方式都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因素。

近年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

①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②胰岛素抵抗增强;在胰岛β细胞尚未损伤到一定程度时,胰岛素抵抗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等医学教科书:“近年来有关血胰岛素的研究,证明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生长因子分泌,导致血管壁增生、心肌肥厚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的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也与血胰岛素有关,另外还加强交感神经冲动、水钠潴留等。此外高胰岛素血症在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合并产生较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第3版《临床药理学》P250)。 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促进脂质合成及可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胰岛素不足则可通过减低脂质清除及降低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系活性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动脉弹性减退,从而血压升高 6版《内科学》)。由血脂异常引起的动脉硬化多是动脉粥样硬化,肾素、血管紧张素II水平升高引起的高血压必伴随氧化应激反应,氧自由基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一方面血管纤维化,另一方面由于高血压时血流对动脉壁内皮细胞切应力作用,动脉壁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减弱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形成。由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是全身小动脉病变,(表现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中、大动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胰岛素血症促发高瘦素血症,高瘦素血症促使小动脉硬化、微血管硬化。(见黄峻等主编:《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

③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

④病毒、衣原体感染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